我与“写作”那点事

03-12 作者:寻梦今生

可能,人过了知天命,就特别喜欢回忆。

回首几十年漫漫钢轨人生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更多的是我与铁路,与小站,与小站人的故事。翻开那一摞摞堆在书架上的文稿,清晰地记载着太多丰富的情感和真实的故事,手写的、打印的……述说着我与写作的多年深情。

和千万铁路人一样,我在铁路工务段平凡的岗位上工作了37年。或许平时闷头不语,埋头工作,说话喜欢微笑的风格给大家留下了“老好人”的印象,所以同事、职工都尊称我“叶伯”。

我当过线路工,开过轨道车,饱尝过一线的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业余时间我喜欢把这种情感流于文字,借以抒怀,久久而久之竟爱上了写作。

我始终坚信,素材源于一线,情感源于小站人。

多年来,我喜欢到基层,到施工现场写一线职工,写小站人生活。讴歌他们常年舍小家、顾大家,在贵州高原维护轨道、设备的奉献精神;述说他们守护着铁路也守护着寂寞,坚守在大山沟,驻守在偏僻、边远小站的坚强意志;赞美他们辛苦、粗犷,甚至淳朴、善良的人格魅力。为搜集小站人在平凡工作中不平凡的事迹,我“命令”自己长年穿梭在全段管内的每一个小站工区,把自己的一腔挚爱与深情,融入这片红土地中。深入一线采风,我为自己的业余创作搜集到无比珍贵的第一手素材,进而写出了许多新闻作品,让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山区小站职工所从事的工作是高尚的,传扬了山区铁路守护神的艰辛与奉献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山区铁路的知名度。(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有人说,叶伯,我在你身上解读了一个工务人对生活和工作最真实的一面。我想,我之所以被人称赞,可能是他们认为我拥有不一样的平凡生活,正如我认为他们同样不平凡一样。可能,我的默默付出终究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自己为铁路付出的人生,留下一个最深的印记。也有人说,你写小站人的故事,已形成独特的风格,手法越来越娴熟,风格越发炉火纯青,你勤奋的笔尖上流淌飘荡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映出了你作为一名铁路工务人的“一片丹心唱响山区铁路之歌”的赤子情怀。而我想,我只是原汁原味地把体现着小站人精气神的作品,直面的呈现给了热爱小站人的读者,仅此而已。

我曾多次扪心自问,这么多年我为何在不顾及家人的感受和自己身体的种种状况仍然坚持奔走在蜿蜒的贵州高原山区铁路上?我想,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深深地爱着这片热土,爱着那些一个个扎根在偏僻边远的小站人……

当然,付出与回报通常是成正比的。当听到全段人在各种仪式、活动时高唱段歌《激情飞扬》时,我就更加坚信,我的付出是值得的。能够用自己的笔杆子为单位做些贡献,是我参加工作几十年来最大的心愿。“穿苗岭,越侗乡,迎来朝霞送走夕阳,求真务实,创新奉献,夯实基础,我们挺直脊梁。……”全段干部职工被激情豪迈的歌声激励着,在千里铁道线上谱写辉煌豪情万丈。这首歌的创作,是我多年来对全段职工思想、一线环境、现场氛围等众多素材情感综合后又提炼的精华,值得传唱。与此同时,我撰写的新闻《玉屏工务段连续五年无计划外生育》、通讯《葡萄效应》等荣获贵州省好新闻三等奖;调研文章《站段班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荣获2011年度四川省企业管理优秀论(著)文二等奖;文学作品《小站人:扛起责任与大爱》荣获2013年贵州省第十一届“新长征”职工文艺创作报告文学一等奖,受到一线干部职工的喜爱……

写作,对我的人生是一种磨砺,但我却视它为我一生的好“伙计”。几十年的铁路生涯中,我曾先后任段团委书记、行办主任、党办主任、党总支书记、宣传助理、党委助理员,这些与写作有着不解之缘的职务,让我与这个“老伙计”相伴而行。如今已过知天命的年纪,因为它的相伴我又先后多次被评为段先进工作者,原贵阳铁路分局,以及成都铁路局优秀党务工作者。2014年10月,由于工作变动我离开宣传岗位,但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笔,仍然用文字构筑梦想,用文字书写山区铁路美丽的钢轨人生。

屈指算来,从1986年开始完成第一篇新闻稿件《生命换取的教训》,文字逐渐支撑起我的理想和目标,成就了人生的梦想。时光飞逝,细数当“土记者”也30个年头了。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我发现身边的许多职工为了确保山区铁路安全畅通,长年累月坚守在小站,远离城镇、条件艰苦、与寂寞相伴,却无怨无悔地奉献着。因此,我把笔头、眼睛瞄准小站人,宣传小站人的奉献精神,试图用他们的精神去感染社会上的每一个人。

从报上发表第一篇豆腐块到后来发表较有影响的各类文章,到后来的获奖作品,我日渐明白,要想在写作上取得进步,必须首先当好学生,拜行家为师。我的拜师不是一拜,而是三拜。一是凡到路局开会、学习、办事,都要去报社和宣传部拜师,请老师们对稿件提出修改意见;二是经常拜读中外优秀新闻作品,从中吸取营养,增长智慧,以充实和提高自己。三是拜职工群众为师,虚心向生产一线的广大职工学习生动、朴实的语言。多年来,我深入基层采访近千次,获得大量素材和群众语言,写出了许多好的作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白天,我边工作边采访,常常晚上伴着一盏孤灯,坐在电脑桌前激扬文字,一坐就是几小时,经常捣鼓到深夜。头昏了,用冷水洗洗脸又继续写作。我给自己订下了几条规定:一是勤于笔耕;二是写真人真事,现场采访决不闭门造车;三是不怕路途遥远。自1986年至今,已在《人民日报》、《贵州日报》、贵州省广播电台、《人民铁道》、《西南铁道报》等路内外20多家报刊台发表消息、通讯、散文、小说、诗歌等稿件1000余篇。

如果非要谈谈多年的创作心得,我只能说,山区铁路这片红土地和这方红土地上生活和工作的小站人,他们的奉献是我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矿’。

时光荏苒,进入2016年,年龄的齿轮又转了一圈,假如非要让我这个“高龄”即将53岁的“叶伯”谈谈钢轨人生追求,我只能说,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唱响凯工,做一个为山区铁路讴歌的人。

共 2 条文章评论
  • 很奇观,好像你曾就是那坚硬的钢铁或钢轨!不是吗!与钢铁打交道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自己坚强啊!你曾这样了,仍将一如既往。2016-03-13 04:16
  • 回复@北地胭脂霞:谢谢北地胭脂霞,问好文友!2016-03-13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