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最后的唢呐声

03-23 作者:犁米

“把我的唢呐递给我……”

父亲半倚在床头上,用颤巍巍地声音对儿子说道:“它跟了我一辈子,送走了村里百多号老人。看样子,我的日子也不多了,让它也送我最后一程吧!”

听到父亲的吩咐,儿子把一个挂在屋墙上的黑色人造革提包摘下来,拉开拉链,掏出了用红绸布裹了好几层的唢呐部件,手脚麻利地在木管上装上哨子、芯子、气盘和喇叭碗,然后,将哨子在热水里烫了烫后,双手递给了呻吟中的父亲。

父亲接过组装好的唢呐,用手背轻轻地擦了擦额头上涔涔的虚汗,定了定神,用嘴唇紧紧地吸住了唢呐的哨子,鼓起双腮,随着枯瘦嶙峋手指在杆孔上来回的跳动,一股粗犷苍凉的《闹山河》曲子,从那喇叭碗口里喷薄而发……

看到这一幕,儿子不失时机地赶紧按下了手机的录音键……

父亲一扫先前病仄仄的样子,像换了个人似的,吹起唢呐来,吐纳自如,如行云流水,令人荡气回肠,让人沉迷且陷入遐想中。那空灵的乐声似高山峡谷中滚动的春雷,抑或是汶河汩汩流动的水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甚至让人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位父亲名叫吴保恒,是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茂盛村的普通村民,肝癌晚期,病入膏肓。他小学辍学后,跟着村里在白公事上演奏丧葬曲的老艺人,走街串巷,学习吹唢呐的技艺。久而久之,练就了一门吹、拉、弹、唱好的功夫。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老病死的,假如四邻八乡有的人家摊上了白公事,免不了被请去吹奏一番。后来,有的农户赶时髦,请来了专业的乐队和舞蹈演员,在殡葬公事上为去世的老人演奏流行歌曲,扎起台子专供那些衣着时髦、穿着暴露的艳舞演员跳艳舞,更有甚者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跳起了裸体舞。从那,殡葬公事上再也听不到传统的唢呐声了。

“起灵了……”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吆喝声,保恒的儿子在棺柩前摔了盆子,在前面给父亲领路,早已等候多时的六名青壮年劳力,一起发力抬着盛有吴保恒遗体的棺柩向停在大门外的灵车走去了。这时,保恒的儿子打开了手握式音乐播放器的开关,播放器里响起了《闹山河》雄壮有力、震撼人心的唢呐声……

简洁中不失庄严气氛的唢呐葬礼曲,替代了欢歌艳舞、乌烟瘴气为逝者超度的热闹场面,被效仿而又推崇,加上支部村委一班人大力宣传和极力推荐,《闹山河》唢呐曲在鲁中山区一带,成了殡葬公事上公认的“葬礼曲”。

作者简介:犁米,现为中国职业经理人协会研究与推广部副部长、《中国职业经理人》杂志社编委、《企业家日报》山东记者站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编号:07000614)。

共 7 条文章评论
  • 好文,远去的文化远去的根,空了的山庄空了心,欣赏佳作!2016-03-24 10:55
  • 回复@旭姗:谢谢老师的点评,望多多指导!2016-03-24 11:15
  • 非常喜欢~推荐阅读! 赞2016-03-24 11:25
  • 回复@张耀光:谢谢张老师,望指教!2016-03-24 11:53
  • 唢呐声声,从一位病入膏肓,临终前老人吹奏《闹山河》的气魄,看殡葬业,今昔风俗,文有力度。2016-03-25 04:27
  • 回复@白水:谢谢白老师的指点!2016-03-25 08:47
  • 上网时间少,一直没有留意到《散文网》里还有这样一位文字值得称赞的高手,大散文的笔法擅熟,令人耳目一新,今天抽空拜读,篇篇精彩,颇有相见恨晚的感慨,问好作者!2016-07-04 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