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让“硕鼠”在粮库中“任性”
去年3月以来,海南省海口市纪委在市反腐败协调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整合检察、公安、审计等力量,严肃查办了海口市粮食系统迄今为止最大的系列腐败问题。截至目前,海口市纪委立案审查27件27人,涉及正处级干部1人,副处级干部1人,科级干部11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及相关责任人14人。(3月27日 中国青年网)
粮食系统腐败,几乎成了腐败的又一片“重灾区”,呈现多发、涉案人员众多的态势。安徽明光、江西新余、湖南周口等地陆续曝出粮食系统腐败窝案,令人还心有余悸。如今,涉案达27人的海口粮食系统腐败,再次将舆论引向本身并不太平的粮食系统。官商勾结、权力滥用、监管缺位等等,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养出了一只只的“硕鼠”。从严治党背景下,岂能让“硕鼠”在粮库中“任性”!
其实,揭开那些粮食系统腐败的“面纱”,几乎都能找到“利益链”,组建成多方受益的“小圈子”。既可以利用职权收受财物,只要有权的领导干部能做到;也能够违规外包储备粮轮换业务,只要与商人联手,便可从中谋取暴利;还能够骗取国家补贴,甚至安排人员“吃空饷”,多角度“腐败”,岂能有“不肥”之理!
诚然,在一起起的粮食腐败案例中,相关人员目无法纪,是最直接的原因。在海南这起腐败典型中,涉案人员多数是“60后”,文化程度不高,平时不注重政治理论学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不少人抱着“粮库钱没腰,看你捞不捞”“人家能拿,我也能拿”的心态,一旦有机会,内心的贪欲就会变成实际的贪婪行为。
但是,但制度的漏洞、监管的缺失才是根本原因。很多时候,违纪人员是看到了体制“漏洞”,或者无人监管,才有了谋私的侥幸。如果监管及时、到位,恐怕很多人也会主动打消谋利念头。粮食系统官员权力虽不大,但却很实在,手握“特权”,在粮食储备工作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事实也证明,权力未关进“笼子”,早晚都会出事。粮食系统的管理不到位,出事几乎具有必然性。
当然,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设定更加清晰的“红线”,是预防腐败的前提。只有让相关制度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强有力的传导工作,落实到工作中。否则,一旦制度沦为一纸空文,制度的笼子就关不住“任性”的权力,导致“硕鼠”蠢蠢欲动,肆机作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