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秀于林

04-23 作者:vivian

温暖惬意的午后,在阳台上阅读有关张爱玲的评论文集,读到“在一片赞扬声中,年轻的张爱玲确是红了。但与此同时,批评她的文章也铺天盖地而来。这便应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的偈语。”每每读到类似谶言偈语一样的文字,总好像听到凄幽的音乐似的,内心充满了宿命般的苍凉与孤寂。

接着又不可避免地联想到《误读红楼》里对于黛玉、宝钗的评价:“见好就收,点到为止,宝钗从来没有得意扬扬⋯⋯这种姿态,虽不是欲擒故纵,却无意中增加了她的分量。相形之下,黛玉就显得过于要强,用力太过,不似宝钗那般优雅从容。”这些语言,无不讲述着“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警世哲理,传达出一种韬光养晦的生存策略与美德。带着这种“自古红颜多薄命”的凄凉感与宿命感,我内心深处虽然也明白要谦虚谨慎,绝不锋芒毕露,但仍然有着这样的疑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吗?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这句话来源于三国时期的魏国文学家李康的《运命论》。这句话讲的是,树木如果在山林中很清秀而与众不同的话,风就会摧毁它;如果石堆比海岸还高的话,流水就一定会冲击它;为人处世如果处处都高于别人,众人就难免会诽谤你。

在受“中庸”思想熏陶的中国,清静无为、韬光养晦的观念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被文人世代传承,并进而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的文化气质。看到张扬出头的行为,就当做异类大加鞭挞,嘴里幸灾乐祸地说着“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就连《菜根谭》里都有类似的话:“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不得不承认,这些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话确实有其存在的道理,但总要有一点辩证法的精神,人不能永远韬光养晦。

历史不会忘记,总有一批特立独行的人,用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在烈火中凤凰涅槃。毛遂勇于自荐,终于脱颖而出,书写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篇章。嵇康拍案而起,言辞犀利地给吕祀写了一封绝交信,最终神色不变地慷慨赴死。海瑞冒死上书,直言不讳,痛陈利弊,终究流芳百世。每每想起这些人,总是心生摇曳。

人生应当该“木秀于林”时“木秀于林”,该“韬光养晦”就“韬光养晦”,如此,才能“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可以以此要求自己,并仰望秀林之木,真诚地为其喝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