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聚民心诠释“心中有民”

04-25 作者:疏桐上蝉

微信聚民心诠释“心中有民”

“一季度石锣村编制整体规划,涉及水利、道路、庭院、乡村旅游、改土、阵地建设等方面,涉及资金4000多万元。”(来源于《农民日报》)

如何迅速的凝聚起民心、激发村民脱贫的信心、调动起村民致富的积极性?问题不外乎在三个方面。一是,村民对各项政策、法规不熟悉、不理解,心里存在着诸多疑惑,政策能否真的为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到了基层最后一公里真能不打折扣的落实?即使诸多惠民政策摆在眼前,但如何才能将其转为化切实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村民应当做的是什么?这是悬在村民心中的疑惑。

二是一些贫困地区积贫积弱,贫困代际传递,交通闭塞,信息不畅,缺乏与外界交流,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低,不以贫贱为耻,或习以为常,或麻木不已,对扶贫政策或惠民帮扶措施等等新鲜事物有着莫名的抵触心理和抗拒情绪,想在短时间内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争取他们的支持,实非易事。

三是缺乏带头人、“主心骨”。事实上,基层之困关键问题出在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一些贫困地方,不光是人穷志穷,组织涣散,毫无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具体到党员干部个人,更是作风不良,歪风邪气附体。特别是一些地方,利用上级监管无力、群众监督意识薄弱、对政策不熟悉,把扶贫政策当作“发家致富”的机遇,见钱眼开、肆意敛财,俨然不把党纪国法放在眼里,眼中更无半点维护群众利益立场。十八大来以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蝇腐”、“蚊蝇”猖獗,令人发指,败坏党风、政风和干部作风,更带坏社风、民风,基层政治生态不良,恶果就是党群众关系出现隔阂,民心民信失,执政根基遭受损毁,无疑是精准扶贫的政策落实形成难以克服的障碍。

微信聚民心诠释“心中有民”。如何解决村民心中之疑?如何增加村民脱贫信心?关键在交流,在与村民打成一片,将走群众路线的形式融入扶贫实践。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掌握民情是科学施政的基本前提,特别是当前全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落实在各级各地乃至每个扶贫工作者身上的责任就是极为具体的,要确保调查摸底详实、精准,要确保施策精准到位,要确保扶贫彻底、彻底扶贫。通过建立微信群,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最新成果把贫困户纳入一个信息共享圈,就相当于给村民装上了“望远镜”、“千里耳”,让村民最便捷的享受到最新最全的惠民政策信息。其次通过微信,及时的发表意见、建议,找出问题所在,汇聚众智,凝聚众力,使扶贫更能“对症下药”。(文/伍文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