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今天,接到一位老同学的电话,他和我说起有关县里一文化团体的重要活动事宜,并邀请我参加。我婉言谢绝了。因为,这件事于我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所做的一切都是过去时,那一页早已经翻过去了,收藏在尘封的记忆里了。在通话中他提到了“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吃水不忘打井人”等等。
放下电话,我浮想联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也是世间事物发展的规律。仔细查阅,原来这句话的出处是道家哲学。道教在依据“天道循环说”的哲学基础上,根据老子“道设生以赏善,设死以威恶”的教义思想,提出“承负”说作为自己的报应观,并用以解释自然和社会上的各种因果报应现象。《太平经》是最早对承负思想做出较为系统阐述的道教经典。《太平经》对承负说有两种解释:其一,人世间的承负,把今人受到的福祸归结为祖先的善恶,祖先积德行善,泽被子孙后代,祖先有过失或作恶多端,其恶果于后代子孙。其二,自然、社会的承负,顺“道”而行,自然、社会就昌盛发达;违“道”而行,自然、社会就衰败枯萎。其“承负说的核心内容是将天道、地道、人道置于“承者为前,负者为后”的循环逻辑发展之中,用天道、地道来论证人道。任何自然、社会现象都蕴涵在“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前人惹祸,后人遭殃”的承负结局之中。
其实仔细想想,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乘先人栽树留下的阴凉,都是在吃着先人种下的果实,都是在先人开拓的道路上行走。我们从小到大,从青年到老年,每一步的成长都离不开先人的指点,离不开先人夯实的基础,在先人总结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和技巧,少走弯路,快步前进。只有这样,事业才能健康发展,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懂得了这个道理,就会对于自己的工作有一种责任感,在其位谋其政,尽自己所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图名利,不图回报。即使有一天离开工作岗位,回首往事,问心无愧。当看到自己曾经关注和投入的事业发展壮大时只有一种感觉,欣慰!
试想,当我们走在当年自己亲手栽下的树荫下,当我们摘下红红的果子品尝时,当我们看到满眼烂漫的鲜花时,是什么心情呢?是欣赏,是分享,是知足。因为,当年挖土栽树,是为了将来枝繁叶茂;当年灌水施肥,是为了将来鲜花盛开;当年剪枝捉虫,是为了早日结出丰硕的果实。
今天,我看见了昔日羸弱的小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昔日惨淡经营的事业已走出县门,走向全国;昔日靠面子集资维持的门面已由财政拨款,在省市搞展出,结集出版书籍,成为县里具有实力的名片之一。
我徜徉在绿荫覆盖的小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闻花香,听鸟鸣,看果实累累高挂枝头,心中弥漫着一种幸福的味道,是欣喜,是享受,是甘甜。为家乡的文化繁荣而欢呼,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而雀跃,为家乡的知名度不断提高而欣喜,更为那些孜孜不倦,执着追求,倾心创作的才子、才女们能在一个宽松祥和的环境里挥毫泼墨,书写心灵之美,描绘人生蓝图,实现自己的价值而欢欣鼓舞。(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句话暖人心。其实,我们不是伟人,也不是英雄,只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只为了一个最朴实的心愿,做点儿好事、实事,对得起自己的初衷,对得起自己的内心,对得起父老乡亲,足矣。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无愧于心,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后人,足矣。
时间如白驹过隙,须臾间十年、几十年过去了,我们的足迹早已被沙尘掩埋,我们的过去早已成为历史,我们人生的日历早已翻开新的一页。在融入平民生活的人海里,有人还记得你的名字,亲热地向你挥手,问好,足矣。
愿我们都潜心做好种树人,留得绿荫给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