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子爵庄园的田园回眸
我喜欢摄影,喜欢在旅途中津津乐道地拍摄,喜欢在归来之后滋滋细嚼地回味。而在爱尔兰宝尔斯格-子爵庄园拍摄的风景照片,就是这此次英伦之行,沾沾自喜的珍存回眸之一。
宝尔斯格-子爵庄园靠近爱尔兰的首府都柏林,但我们去时游人稀少,上海旅行团的到来,给寂寞冷清的庄园带来了难得的欢声和人气。特别是上海游客的红色上衣,点缀了青翠的芳草地,这一画龙点睛般的效果,犹如一幅彩画,桃红柳绿地映入眼帘,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这所子爵庄园的档次虽然不高,且住所的楼内已经改作商场,当年贵族“原住民”的生活痕迹,都已荡然无存,但庄园的外墙与门楼,以及园内的古老雕塑,仍处处留有清洗不掉的黑色苔痕,默默地向来者述说着,宝尔斯格-子爵庄园那个数百年悠悠远去的,沧桑岁月。
宝尔斯格庄园只是个子爵庄园,档次自然比不上公爵、候爵的庄园,但其建筑却爵风犹存。三层高楼的外墙,均用苔迹斑斑的石块砌成。石面粗糙但条纹平整,看来虽然用的是旧料,但是经过重新整修的。
在楼房的内部已开设商场,但所有的隔墙,还是裸露着红砖垒砌的粗糙墙面,与精致的家居商品一对比,看了令人很不舒服。看来要负担庄园楼的内粉装修,费用还是捉襟见肘,是个大问题。
英国有成千上万个贵族庄园,就是因为没有经济能力维修,而面临着倒塌与荒废。从公爵、候爵、伯爵、子爵,到男爵,英国的贵族若要保持其高贵的地位,继续享受优越的传统庄园生活,就必先拥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支付庄园高额的日常开支,与维修费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于世事难料,社会与家族的风云变幻,应证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许多贵族家庭早就已经没落,而成为“破落地主”。其族裔好吃懒做、穷困潦倒,贵族后裔伦落为穷人,在英国早已不再是新闻了。要维持老房不倒,田园不荒,庄园不废,就得靠真金白银的维修费用,他们却再也拿不出一个铜板了!
今天我们所参观的宝尔斯格-子爵庄园,则幸运得多了。也许得到了当地小镇旅游开发的资助,也许镇长是个能人,很有经济开发的头脑,庄园之外竟然开设大型的园艺卖场,和高尔夫球场,庄园内又开设时尚的家居生活用品商场与咖啡馆,再加上庄园地处交通便捷的公路不远,靠都柏林又较近,所以每当夏季,一批批中国旅游团的到来,让久渴仰盼的庄园,犹如畅饮一场场久旱幸逢的甘雨,绝地逢生啊!
宝尔斯格-子爵庄园,在一大片参天古树的浓荫包围之中。踏过茸茸的绿茵,穿过幽幽的小道,漫步静静的山坡,转入曲经的幽处,去亲抚数百年的参天大树,呼吸林中的清润空气,才真正地感受庄园慢生活的悠闲,才真正地回梦了庄园旧时光的幽境。陶冶乡间自然的景色,这正是宝尔斯格-子爵庄园的景观特色。
穿过郁郁葱葱的百年老林,来到一块高高的庄园后坡,席地而坐在绵绵的绿草地,看着坡下长长的林带婉延远方。感觉额头有阵阵的凉风轻轻拂来。在那条林带后开阔的芳草地中,牛群正在悠闲地吃草。只有在欧洲的古典油画里,才能欣赏得到的那种田园牧歌真实的场景,今日有幸亲临,自然令人心扉怡悦,如痴如醉。
记得林语堂先生游学英伦时,曾经步涉英国的乡村,深被英式乡村的田园牧歌所感动,曾经赞誉“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看来这位林先生的最大人生理想,是要“不辞长作英乡人”了。
但是林先生毕竟是个文人,自然不会去耕犁田地、播种小麦,也不会去收割牧草、清理牛粪,更不会象苔丝姑娘那样,在睡意朦胧的凌晨就急急忙忙地起床,去挤牛奶。也就是在这个甜美英国乡村的背后,林先生可否知道,做一个终年劳作的农夫,要挥洒多少的汗水,要付之多么的辛苦,无伦他是远在英伦,还是近在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