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阶梯(五)
文/龑
(五)
(接上文)
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更替日新月异,让才子有乘马快追总觉迟的慌乱,人人都在积极寻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定为。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家庭的教育成果的好坏,在这个角色定位中得到检验和肯定。
由此,家长望子成龙迫切,力所能及的让孩子到更高一级的大城市、好学校去接受教育培养。择居、择校甚至出国陪读成风,也使得越大的城市越拥挤,学区房高涨抢手。这些现象反映出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综合教育的程度、对素质教育的认知程度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层次,形成的地域、学域阶梯。
在这个阶梯的各层,越是权力集中、财力旺盛,基础设施、综合资源配套,总体建设发展快的优生、优居城市,教育资源允配,原生人群普遍具备高或较高素质。学校的优教,家庭的优育,社会优质群体的相互浸润,使的城市的整体群生素质得到提升。表现出生存环境整洁、语言环境谦合、心态环境大爱向上,整体崇尚着有德、善为、憎恶的社会生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由择居择校可以看出,凡人都是向往美好,不愿意或不情愿在不纯净的气候环境生存,而被脏污浸染,丧失品德、蚀蛀善念。更愿意倾尽一切修正和补给自身的原始不足,来适应社会、更好生存。这是下意识里的需求,也是对美好最原始的动力。
家长在挣扎中寻求安心,学生在挣扎中寻求向上。 需要这样本沫倒置吗?
我看未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那么为了孩子舍家弃业的迁徙移居 ,不切实际的想方设法上名校、上重点。舍本求源。在这追求的过程中也衍生出许许多多的腐败,畸形和老师的变态,家长的无奈,教育本身的不情愿。这一切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人生幸福追求的初衷。
原因是:我们的基层教育出现了偏差一直在低阶梯游移。使教育朝着一条明暗不清的轨迹运行!失去了方向性。群生为了不被定格,为了逃离,需要做破土重生。
教育的宗旨是育人!综合教育的结果应该是育得:纵然不成功,也必然成器。纵然不成才,也必然成人。纵然不成名,也必然成就一番自己的人生气候。而不是“养”成一个好逸恶劳的寄生虫或恶贯满盈危害社会的害虫。 (未完待续)
- 问好各位,欢迎点评!2016-05-12 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