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超配干部“消化”治标不治本
今年2月起,河北省委在全省开展“一问责八清理”专项行动,着力解决巡视中发现的党的领导弱化、主体责任缺失、纪律松弛、有章不循、怠政懒政、侵害群众利益等突出问题,进一步推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政治生态。(5月7日 中国新闻网)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超配干部现象逐渐从若隐若现走向公众视野,一些地方超职数配备干部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引来社会诸多负面影响。限制副职,就提副秘书长、助理;领导职位满编,就拿巡视员、调研员“顶上”……原本刚性的干部配备,在一些地方却极富“创造力”。从近年来媒体透露的情况来看,超配现象已具有普遍性,并非河北才独有的“专利”。
2015年8月至10月进行的陕西省委第三轮巡视曾发现,陕北榆林、延安两市都存在超职数配备干部且数量较大问题。据了解,榆林超职数配备干部数量较大,全市共超配3657人,其中市管县级干部314人,县区干部3064人,市直部门279人。一个地方“消化”之后,另一个地方仍然在继续,“按下葫芦浮起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导致超配现象时有发生。
其实,干部超配屡禁不止,原因无外乎有大方面:一是超配干部福利多多,成为某些地方为干部谋福利的手段。一名干部超配之后,不仅每月工资会涨不少,与之相关的津补贴、各项福利均为得到提高,面对诱人的“肥肉”,怎会没人想方设法企图咬上一口?同时,对干部超配现象处罚过轻也是重要原因,常常采用内部“消化”,没有进一步问责,致使超配现象没有后怕与担忧。
但换个角度想想,“超配干部”就是一种盗窃财政资金的行为。超配一名干部,当地财政每年要多支出数千元,对于一个超配3600余人的榆林市,财政该为此支付多少资金,大家算算就心知肚明了。无论是当地政府自愿超配干部,还是无奈之下的被迫之举,都难逃不作为、乱作为之嫌,造成财政资金的大量流失。
在笔者看来,遏制干部超配,关键在打破常用的“消化”处理方式,一定要在问责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将超配干部多领的福利清退出来,还应进行必要的处罚,同时对相关组织部门责任干部,要严肃问责,拿出反腐的决心去铲除。唯有如此,超配干部才不会随心所欲。(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