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包装的“大户”令扶贫道路南辕北辙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工作至关重要。中央已经定下了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的目标,各地也签下了“军令状”,保证完成任务。目前,扶贫攻坚正在有序推进,形势良好。然而,一些有害倾向和浮躁心态也未消失,亟待引起重视。(5月26日 中国新闻网)
扶贫既是各地政府年终考核的“硬指标”,是刚性的任务,必须见到实效在2020年让全体人民共进小康,同时也是一项寻求长效脱贫增收的缓慢工程。然而,在考核目标的压力下,在某些地方又诞生出了冲动的政绩观,企图通过造假来完成脱贫任务。
半月谈记者最近在西部某县采访时就发现一个案例。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树典型,在数字上动心思,大做表面文章,把一个普通养殖大户包装成“扶贫大户”,结果不但扶贫没啥效果,反而弄得该养殖户负债累累。或许,当地政府急于出成果的想法并不为过,但是这种压力岂能通过包装扶贫成果来实现,造假行为岂能长久,注定迟早会露馅。这不,很快便被记者发现了。
其实,这种全靠材料造假,用“空壳”数据作支撑的扶贫行为尤为可怕。“大跃进”时期,数据造假、浮夸成风,一亩田能产上万斤粮,给决策者提供了错误的数据,造成决策失误,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灾难。扶贫造假也会产生类似的后果,让党中央难以了解实情,在令人欣喜的数据下,却掩藏着一如既往的贫困户。
一些地方政府在扶贫工作上造假,原因不难想象。一是扶贫压力所致。扶贫工作是一件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的民生工程,一级级签下了责任书,立了“军令状”,完不成要受到追责。对一些资源贫乏,环境恶劣的贫困地区来说,通过扶贫手段完不成任务,就只能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二是不正之风所致。一些扶贫干部面对扶贫的重重困难,感觉压力山大而不想作为,被动应对各种检查,没有实绩就只能玩虚的,包装“扶贫大户”。
所以,在笔者看来,遏制“扶贫大户”造假行为,不能单靠一纸禁令或通过开会解决,这剂猛药需要一份综合的药方,从扶贫的动力和压力两方面入手,从根上解决扶贫的造假现象。(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马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