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出事也能下”应成为吏治常态

05-29 作者:网络

这两年如果说听到山西哪一个干部或者哪些干部下去了,可能人们下意识就会反映,出去了,下去了,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既然出现过塌方式的腐败很多官员自然要下去了,前提是出事了,这句话还有另外一个含义,在我们的这种比如说官员的升迁制度当中,那官员没出事下去可能性不太大,每出事官员就不能下吗?(5月28日 中国经济网)

在大家的惯性意识里,下去的干部几乎都是因为“犯事”了。如果不做错事,组织会把你降级?或许曾经真是这样,但现在不同了,尤其是在山西,在打通干部“能上能下”的梗阻行动中,一年七个月的时间里,139名不胜任现职的领导干部被调整,刷新了吏治的新时代。

这一百多名领导干部为啥会下来,直接原因是当地以查档案、查个人事项报告、查民意、查业绩、查线索、查案件的“六查”行动,对虽无违法违纪的行为,但“为官不为”的干部,对组织掌握的在岗涉案、纪检机关暂不查处但工作不在状态的干部,该免的免,该降的降,该调整的调整。这些干部首当其冲,成为了“牺牲品”。

但根本原因却是这些领导干部不能胜任现有岗位工作,有的因能力欠佳不能为,有的因动力不足不想为,有的则害怕担责不愿为等等。而这些现象,在党的十八大之后,反腐败力度持续不减态势下,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以前的政治环境中,这样的干部或者还侥存一线生机,如今,他们却难以在“能下”的吏治环境中存活。

如果干好干坏一个样,谁还会努力工作?如果“做得多错得多,被罚得多”,谁还会在工作中敢闯敢试?如果“为了不做错,宁愿不做事”现象能够行得通,谁又愿意担责冒险探索?这些问题的解决,除了畅通“能上”渠道,关键还在于让“能下”机制灵活起来,打破“只有犯错才会被下”的传统,要让“干部没出事也能下”成为新常态。

其实,能够进入干部队伍,甚至走上领导岗位的,都是些能力强、素质高的优秀人才。之所以会出现不适宜现任岗位的现象,主要还在于干部的心态不正常。在懒政和不愿担责的思维下,演变出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症,使干部群众意见都很大。所以,让不出事的干部下得来,还需要努力而为之。(孙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