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黄河一路南下
作者:胡杨枫渊
2016年6月6日上午,应作家马语(马语,原名马建绪,男,汉族,一九七二年三月出生,陕西神木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榆林日报文艺部主任。作品发表在《人民文学》、《当代》、《北京文学》、《散文》、《散文选刊》等大型杂志。2010年,马语的长篇散文《消逝在酒馆里的岁月》获得《人民文学》、《北京文学》、《散文选刊》等杂志的同时关注与好评,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第六届老舍散文奖获得者。)之邀,我俩从陕北榆林市出发,沿着黄河一路南下,访寻陕北“红歌”源头。
——题记
一、东方红
《东方红》是一首民族颂歌,它是陕北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
《东方红 》作者李有源的故居坐落在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北约3.5公里处的张家庄村。这是一座很小的四合院,正面东边是两孔石头窑面的土窑洞,西边是两孔未接窑面的土窑洞;南面是大门,大门将6孔倒座石窑从正中平均分隔开来。正面的窑洞内保存着一些书籍、书桌、煤油灯、三弦、水瓮、撅头和石制储粮仓等。院内有一副保存完好的石碾,院门外紧贴墙根生长的几株葱绿的大槐树下放置着一盘尚能使用的大石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942年冬天,伟大的颂歌《东方红》就是在陕北佳县黄河岸边的这个小山村的土窑洞里,由农民歌手李有源同志创作而成。自此,《东方红》源出陕北,传遍神州,影响了世界!
据媒体介绍,农民歌手李有源出身贫农家庭,自幼无力读书,13岁时在外婆家的村庄里上过冬书,学过《百家姓》、《千字文》和《三字经》等传统经典国文。后来,李有源利用到县城挑大粪的机会,去县立高等小学听课,并主动给学校烧水、扫院、筛炉灰,从而取得了旁听的机会。
他演唱的民歌既豪放粗犷又浑厚质朴,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1942年冬,采用陕北民歌《骑白马》的曲调,李有源创作了民歌《东方红》。1952年,李有源应邀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获得了奖旗、奖章和奖金等,被誉为“人民歌手”。
歌曲《东方红》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无比热爱的阶级感情,唱出了李有源和千千万万穷苦人民的心声。当时,他的侄子李增正移民延安,这支歌便从佳县、米脂、绥德一路唱到了延安。后来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形成了唱遍全国的颂歌《东方红》。
早在1944年,延安鲁艺秧歌队在绥德分区演出后,在拟写一部反映移民题材的大型秧歌剧《下南路》时,刘炽所在的全体工作人员王大化、张平、贺敬之、王岗等人来到陕西榆林的佳县、吴堡一带慰问独立一旅的将士们。途径乌龙铺(今佳县乌镇)时,住进骡马店里,得知有两个移民模范李有源、李增正叔侄二人也住在这里,便把他们请过来,坐在大炕上闲聊。李有源突然说:“我们为宣传移民编了个歌。”一听有了新词,刘炽很快拿出纸笔,准备记歌、记谱。李家叔侄便扯开了嗓门唱到:“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生存,呼儿咳吆,他是人民大救星……”刘炽一听,这不正是《芝麻油》的曲调吗?“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三山低、五岳高,毛主席治国有功劳,边区办得呱呱叫,老百姓颂唐尧;边区红,边区红,边区地方没穷人,有了穷人就移民,挖断穷根翻了身…… ”
有一次,刘炽到佳县中学给学生合唱队辅导并演唱“东方红,太阳升…… ”时,那里的的音乐教师说,这首歌他们早就唱过了,共四段,县委宣传部长嫌重复,就去掉一段,改成了三段。
1945年,鲁艺组织了一个文艺干部队——八中队。刘炽和公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作者)也在其中。他们一块从延安出发,一路步行,横跨五省。在行军途中,大家反复歌唱《移民歌》,随编随唱,一直唱到了东北。同年11月,文艺干部队到沈阳组织演出,刘炽又请公木执笔,由刘炽、公木、王大化、高阳、田方、严文井等人你一句、我一句,新填三段歌词。第一段把“谋生存”改为“谋幸福”。
在1945年9月的行军途中,公木写过一首诗《出发》。开头两句便是“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结尾两句是“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当时,大家并未意识到它能成为《东方红》中的一段。最后大家添词新写了“毛主席,爱人民,他是我们的带路人,为了建设新中国,领导我们向前进。”为了体现陕北地方民歌特色,有乡土味儿,把第三段写成:“共产党,象太阳,照到哪达儿哪达儿亮,哪达儿有了共产党,哪达儿人民得解放。”改写后,在沈阳的首场演出由刘炽指挥,大合唱大获成功,博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1965年10月,在摄制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又将这首民歌搬上舞台,成为开幕曲。其场面之宏大,气势之磅礴,成为伟大的颂歌。
2008年9月16日,李有源故里被陕西省授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是农忙时节的晌午,我与马语并没有惊扰正在午休中的张家庄村村民。观看完小院后,我们从大门出来步行了30多米,走下用砖头砌成的3米宽坡路,坐上汽车离开了陕北这个最普通不过的山梁上的农家小院。
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
由佳县县城向南行3公里就到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佳县白云山道观”的山脚下。在“沿黄公路”上再一直向南行驶约40公里,我们就到了本次访寻“红歌”源头的第二站——佳县螅镇荷叶坪村。享誉世界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的唱作者李思命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
李思命生于农历1891年9月10日,逝于1963年7月。因家贫无地,兄弟四人皆以搬船谋生。祖辈人也都是黄河搬船汉。李思命不但常年从事着黄河水运营生,奔波于包头至潼关的黄河惊涛骇浪之中,熟知黄河水路的山势地形,而且还性格豪放、才思捷敏,天生的一副好嗓子。在搬船途中能够自编自唱许多歌曲,是当地出色的民间艺人,是唱秧歌、搬水船的高手,深受当地群众欢迎。
1920年初春,在村里的春节闹秧歌中,他扮演的老艄公与同伴张士铭同台演出了《扳水船》。他以老船工与陈姑娘对歌的形式,唱出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和《搬船难》,观看演出的群众大受感染、纷纷叫好。此曲一出,很快就在陕北黄河两岸迅速流传开来。
1942年,经延安鲁艺音乐家李绍华记录整理,《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发表在《陕甘宁老根据地民歌选》,又很快流行于整个陕北和晋西北地区。解放后,《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多次入选陕北和全国民歌专集,传至国内外。
李思命不但有很高的音乐天赋,更有崇高的道德情操。1963年农历七月,七十多岁的李思命在去山西丛罗峪赶集归来的途中,所乘渡船因超载沉没。危急关头,李思命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年迈之躯奋力抢救落水乘客,终因水急浪大、体力不支而溺水身亡。
这位在九曲黄河之上驰骋了一辈子的优秀船工、著名民歌手,就这样陨落于一生魂牵梦绕的中华母亲河——黄河。
作为一首劳动号子,《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以其质朴的民歌语言、粗犷的原生态声调和高亢浪漫的男子汉激情,展现了陕北人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唱出了陕北人民对于滔滔黄河的深度热爱,以及对自身存在的无比自豪。这首歌同时又叫《黄河船夫曲》,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以其朴素而饱含历史沧桑感的词句,成为黄河音乐文化的代表性曲目。
歌词共两段: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
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
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
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在“沿黄公路”螅镇荷叶坪村入口处,由著名书法家雷珍民(陕西省人大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国画院副院长,陕西秦岭书画院院长。)书写的“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石刻矗立在公路西边,九个红色的大字如黄河之水雄浑遒劲。
登上荷叶坪村北山顶,我们站在长满枣树的石崖畔上极目远眺,被陕北黄土高原的大石崖与山西吕梁山脉的大石崖夹持下的黄河水穿峡谷而滔滔奔涌,仿佛一条蜿蜒舞动的黄色巨龙向南疾驰!
在李思命旧居前的一棵老槐树下,我们和一位六十多岁的李姓村民聊起了人民音乐家的往事。由于聊得太投入,临走时我们只顾着握手竟然忘了问及老人的名字。
三、《泌园春.雪》
从佳县螅镇荷叶坪村出来,顺着“沿黄公路”继续向西南方向行进,大约二十多公里远,我们到达了榆林市吴堡县城。吴堡——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的故乡。由吴堡县城北向西往清涧县方向行驶,又走了近七十多公里的沿黄公路,我们到达了清涧县高家洼村的山顶上。
夕阳渐渐西沉。向东远眺,晋西北的群山在这仲夏的落日余晖中一片黛色苍茫,我只能在脑海里想象着“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北国风光!
从高家洼山上下来,再向北行进三十多公里就到达了清涧县袁家沟村。一路上,马语在车里问我:“如果不走公路直接爬山肯定会近得多吧?”我想,他的神思一定是飞到了红军东渡的那时吧——那时候,这里没有公路,估计连一条像样的羊肠小道都不曾有过,毛泽东军事集团的将士们是怎样绕开敌人的警戒,爬到悬崖峭壁的山顶上侦察敌情、勘察地形的?如果没有过亲身的体验,是很难想象得到“山高路远沟深”之艰难险阻的!
袁家沟就是一个山高路远沟深、群山环抱着的村庄。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琵琶行》里的一句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来形容这里的偏远,一点也不为过。
进了村子,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在村正中,村子被分成了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渠。据传有风水先生曾经说过,这是一架龙山。在两沟相对应离沟口不远的地方,各流出一股清泉,传说这就是龙的两个眼睛。袁家沟的村里人都饮用这两股清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们叫它常流水。
“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当地村民流传着这样一句描述袁家沟村的顺口溜。袁家沟分为前沟和后沟,在后沟的地方分岔,形成东西两条沟,两股小溪水沿着东沟、西沟顺流而下,流进了无定河里,最终汇入了滚滚的黄河水。白姓家族的人们祖祖辈辈都居住在这里。毛泽东的《泌园春•雪》气壮山河,脍炙人口——这首词就在这个偏远小山村的白治民旧居里填写而就。
袁家沟村老支书白炳池给我们介绍,一九三六年二月五日,即农历正月十三,毛泽东等革命先驱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在当天下午到达袁家沟村。东征红军总部约一百多人也随后到达这里。前后共有红军三百多人住进了袁家沟村。
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革命领导人住在袁家沟白治民家的五孔窑洞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河北及察哈尔抗日前线,以推动全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著名的《东征宣言》就是在袁家沟村拟写的。
二月二十日晚,红军抗日先锋队在高家洼塬下的辛关渡口强渡黄河成功。二十三日早晨,毛泽东、周恩来等也先后乘坐木船在辛关渡口渡过黄河,踏上了抗日东征的伟大路程。
毛泽东等在袁家沟村共住了十八天。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岸边的高家洼山上察看地形,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上极目远望,辽阔的晋西北高原白茫茫一片。一代伟人的诗兴油然而生,回到他居住的窑洞里,毛泽东填写了这首千古名词《泌园春•雪》,填词时所用的小方桌今天依然完好地安放在他居住过的那间窑洞的土炕上。
就在毛泽东填写《泌园春.雪》的陕北小山村袁家沟,后来走出了四位中国共产党的省委书记。他们是:白如冰,一九一二年生,曾任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一九一六年生,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治民,一九一八年生,曾任福建省委书记;白恩培,一九四六年生,曾任云南省委书记,他是一名在任上就被拉下马的贪腐高官。这个偏远的小山村,相继走出了八位副省级干部,二十八位地师级干部,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
白炳池老人在夜幕下用他那浓重的陕北方言对我们说:“袁家沟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一是全村人都‘闹红’;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了一大批革命青年,象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等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继续革命;四是村里人从清朝起就没有停办过私塾,有文化的人,走出去了就会有发展。”
在我与白炳池老支书握手告别之际,我给他点了一支香烟,发现佩戴在他左胸上的中国共产党党徽犹如一点星光在这寂静的山村暗夜里闪闪发亮!
四、中国当代作家——路遥
路遥,原名王卫国( 1949.12.3——1992.11.17),享年43岁,陕西省清涧县石咀驿镇人,中国当代作家。路遥7岁时被过继给延川县的大伯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做过一年的农村小学教师。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先后在《陕西文艺》、《延河》编辑部工作过。1970年中期以后,路遥发表了一些影响较大的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路遥的小说多为农村题材,描写农村和城市之间发生的故事。
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在1980年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人生》是著名作家路遥的成名作,原载《收获》1982年第三期,获1981——1982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生》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的人生变化过程,构成了小说的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体现了那种人生艰难选择的悲剧。
1986年后,路遥推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第一、二部。1992年终因积劳成疾,在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后不久,英年早逝。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在1991年,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全部作品收集在《路遥文集》五卷中。
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先后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他还有《姐姐》、《风雪腊梅》等短篇小说留世。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 ,他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体验生活,以陕北大地的沉浮作为他心里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在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是用生命去热爱生活、热爱他黄土地上的家乡的。
“生活中真正的勇士向来是默默无闻的,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清高的一群 。”
“只有不丧失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们才有可能把握社会的历史性进程的主流,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
——路遥如是说。
永远的路遥,永远的《人生》,永远的《平凡的世界》!
五、梁家河——中国梦的起源地
梁家河是一个陕北山沟沟里的小山村,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镇东南方向5公里处,是延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之一。全村有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80户347人,其中在村常住人口42户110人;有党员22人,其中男20人、女2人,平均年龄41岁;有耕地面积2112亩,其中山坡地1532亩已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水田面积580亩,人均1.6亩。有“三位一体”沼气50座。2010年人均纯收入5600元。
——题记
在梁家河知青旧址了解到,1958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城市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的青春和理想普写下信仰和奋斗之歌。
2.6万余名北京知青壮怀激烈、群情激昂地奔赴延安“红都”插队。
1974年1月——1975年10月,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曾担任过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
陕北黄土高原是一块举世闻名的红色净土,延安精神代代相传!延川县是陕北第一支革命武装的诞生地,是中央红军长征最先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的地方。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斗争时期,延川人民积极参军参战、送交公粮、担架运输、开荒种地、支援前线,以数以万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着革命;成千上万名先烈为新中国的成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广大的插队知青白天在延川的土地上辛苦劳作,夜晚在煤油灯下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著作。从1969年到1976年间,习近平同志在延川农村贫困落后的现实面前没有退缩,他用青春的血汗实践着对国家的忠诚和对理想的追求,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的人生。他把心留在了延川。
习近平总书记说:“年轻的我,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地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我立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
当地时间,2015年9月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西雅图出席了由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举办的欢迎晚宴。在晚宴前的演讲中,习近平面向台下,回忆了自己在中国陕西一个小山村梁家河的生活成长细节。
习近平说:“上世纪60年代末,我才十几岁,就从北京到中国陕西省延安市一个叫梁家河的小村庄插队当农民,在那儿度过了7年时光,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后来,我当了这个村子的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今年春节,我回到这个小村子,梁家河修起了柏油路,乡亲们住上了砖瓦房,用上了互联网,老人们享有基本养老,村民们有医疗保险,孩子们可以接受良好教育,当然吃肉已经不成问题。这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习近平告诉台下从未住过窑洞的国际友人,梁家河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13亿多人摆脱了物质短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享有前所未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也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更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
结束语
沿着黄河行,访寻“红歌”源头,追思红色记忆。两天时间,我们虽然行色匆匆,但是深深地接受了红色洗礼!从李有源《东方红》、李思命《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到毛主席与《沁园春.雪》,再从用生命去热爱生活、热爱家乡而写作的路遥到习近平同志中国梦的起源地——梁家河,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人民在波澜壮阔的伟大社会实践中所起的伟大作用!
在“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实践中,用习主席的话说:“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
(2016年6月初稿,2017年3月修改。)
作者简介:胡杨枫渊,实名武俊祥,中共党员,男,汉族,一九七零年十二月出生,陕西神木县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榆林市公安局榆阳分局民警。作品发表在《作家报》、《延安文学》、《西安日报》、《榆林日报》、《榆林新青年》、《榆林诗刊》等。2016年,现代诗《父亲》获得第二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散文《第二故乡的胡杨树》获得《文学与艺术》年度华语征文金奖。2017年3月,长篇散文《垂钓记》获得第12届《作家报》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二等奖等。有诗和散文收录在不同文集。
- 欣赏!问好!推荐阅读!2016-06-12 18:45
- 回复@长江之水:谢谢2016-06-15 16:48
- 回复@长江之水:谢谢2016-06-24 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