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十三帮(1)

06-14 作者:宜昌石头

宜昌十三帮(1)

一、宜昌的十三

各国的风土人情不同,忌讳很多,中国人的忌讳也很多,可是中外有别,决不能一概混淆,比如情人节、鬼节等等;西方基督教最忌讳的十三这个数字在中国本来就没人感到反感。尤其在宜昌,以十三这个数字开头的比比皆是,即使是在现在的宜昌,要是说起十三,本地人也可以如数家珍的将十三码头和十三中信口而出。

宜昌市第十三中学位于伍家岗白沙路,始建于1966年秋,按照学校排列被列为十三中,1998年由一所完全中学改为单设高中;2001年,香港著名实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的恩泽惠及这所学校,因此也就被改名为田家炳高级中学。据说,那位慷慨解囊、热心助教的田先生给那所学校带来了“以德为先、仁爱为怀、普济天下”的“田家炳精神”,四十多年的办学历程则培育了“求真、务实、文明、创新”的优良校风。于是在2010年荣获为市级示范高中。

可是不管校名如何改来改去,宜昌人仍然称呼它为十三中。这所中学当时是为了适应伍家岗日新月异的工业建设和雨后春笋般耸立的工厂的那些工人子弟和城郊菜农的儿女的教育所需而成立的,所以一直都被认为是一所生源最不理想的学校,即使是到了现在,也被说成是市里面最差的一所高中。校风不好是事实、学生参差不齐也是事实,成绩不理想更是事实,但那却是“岗上”)(宜昌话:伍家岗的简称)唯一一所高中,也就只能将就了。而到了2014年,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十三中要为即将建设的伍家岗长江大桥“让路”,以后的命运莫测。

问起十三码头,本地人无人不知,那里原来是曾经声名赫然的宜昌港务局所在地。当年的这里,码头上靠泊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货船,各种装卸机械川流不息,汽车轰鸣着来来往往,大吊车挥舞着钢铁长臂,从白天到深夜总是一片繁忙景象。随着葛洲坝的建成、之后的三峡大坝的建成,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航空业的发达,宜昌港的昔日繁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里除了保留了一座客运码头和游客中心,其他的各种货运码头都已经转移到沿江下游、已经变成工业重镇的猇亭区、乃至枝江白洋一带去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九码头的拆迁形成很大一块地,就被整体卖给了万达集团,变成了一个城市综合体,有五星级酒店、大型商场和高层住宅;而在与之相邻的十三码头除了被新建的沿江大道占去了原来的码头位置,除了一些与港务有关的办公楼,就是建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港务新村,时过境迁,那些平房因住户乱搭乱建形成庞大的棚户区,于是,宜港集团就计划在原办公大楼(沿江大道154号)所在地建设超过200米高度的宜昌第一高楼、用于办公和酒店公寓,加上附属的商业与高档住宅,总建设面积约15万平米、号称打造城市新地标——宜昌国际广场(暂定名)。

谁都知道,最开始,我们的先人将长江上中游划分的界限定在位于猇亭附近的荆门山附近,因为有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为证;后来,我们又知道将长江上中游划分的界限改为在西陵峡口的南津关,同样是因为李白的那首“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是没有人知道,十三码头才是现在著名的长江中上游分界点,既是长江上游零公里处,也是千里川江和长江三峡的东部起点。

据说得到了宜昌文化部门的首肯,可是谁知道究竟是真是假。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