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计算机”情结
我真正的开始接触到电脑,是我二十一岁的时候,那时候电脑是Win98,我是大一。
而在此之前其实也见过电脑,当然最多算是见过吧,高一的时候,学校里有了电脑教室,我们每周有一节电脑课,我们每次去上课都好奇无比,当然更没有课本。进教室前必须一个个在老师的监视下穿上一个用布做的鞋套才能走进电脑教师,落座后,老师要挨个儿的给我们发一个鹌鹑蛋大小的球球,让我们装进放在自己桌上的鼠标肚子里,下课还要收上去!电脑都是开着机的,然而整个屏幕大部分是黑的,只有中间一小块儿,五颜六色的显示着ABCD诸如此类的字母,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是Win系统它师爷,叫DOS系统,而那种上课模式,最多算是练练打字母,而就这种所谓的电脑课,也维持了一共不到五六次就没有了,我至今不知道为撒嘞……
大一的第一堂计算机课(改叫计算机课而不是电脑课),是我迄今为止三十多年人生中,十多年的学生生涯里,最无助,最迷茫,也是最丢人现眼的一堂课。大一,有了真正的厚厚一本《计算机基础教程》课本,我们日语系和外贸英语系合起来,先要在一个大大的教室里,听老师讲大概四十分钟的理论知识,然后剩下四五十分钟,让去计算机教师里实践(一节课90分钟)。给我们讲课的老师是一位大约五十多岁的“老”师,花白头发,天庭饱满,看上去颇有儒雅大师的风范,讲一口带着浓重的洛阳方言味道的普通话,不紧不慢,也始终基本不抬头,面无表情,偶尔抬头看一下下面黑压压的人头,目光也是基本飘在天花板上面游走。其实也不怪他老人家,这些内容,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早就讲的麻木了,估计他就是做梦,也能背下来整堂课的内容吧,你让他如何激情饱满的和高三的数学老师好一样又奔又跳呢,人生中那第一堂真正意义的计算机课的理论部分,我坐在讲台下面的第一排,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听的史无前例的认真,当然我一点都没听懂,这也是史无前例的,我其实为此沮丧了好久呢,后来琢磨着,这也不怨我啊,一个连Win系统的电脑都没见过的人,你让一下听懂这些,这不是逼着哈巴狗穿裙子,不是人办的事嘛,然后我就自己释然了。
听完了四十多分钟神秘的理论讲解,剩下四十多分钟,我们要去对面的计算机教室里实践去了,当然这下不用穿鞋套了,有些同学竟然还穿着露着十个脚趾头的人字拖呢。我们刷自己的计算机上机卡,找自己的机器坐下就行,我至今清晰的记得,我是256号电脑(三个数字加起来是13,这在某些国家文化中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那天,老师让实践的内容,是自己开机,打开word文档,看着课本的一共七八行的前言文字,照着敲到word文档里就行了,打完了点个“提交“,就自动存到自己名上,这也是下课前要上交的作业。偌大的计算机教师,从东到西看不到头,粗略估计也有三百多电脑,齐刷刷的排着,清一色的Win98系统。随着大家陆续的入座,教室里顿时热闹非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坐下还不到十几分钟分钟,竟然一大部分人已经呼啦啦的交作业了,然后他们趁老师不注意,竟然在电脑上玩儿起了花花绿绿的东西(后来知道那叫空当接龙的一种系统自带游戏),然而那时候我才刚找到主机的开关,打开了电脑,正在茫无目的的满屏幕找word文档,接下来的十几分钟,找智能ABC输入法,找键盘上的字母……一共四十多分钟的课时,到我开始一个字母一个字母的开始正式往上敲,已经快下课了。我至今都很清晰的记得,最后的那几分钟,萦绕在我耳边的几句话,第一,坐在我左边的山西姑娘(有钱),和坐在我右边的浙江妹子(更有钱),俩人齐刷刷的盯着我刚干了一个暑假农活的大粗手发出的啧啧感叹:”呀,你不会打字呀……云云“,这些话,给我后来努力的玩电脑求上进带来了很大的动力!第二,蹒跚在偌大的教室里,扯着嗓子满教室喊256号的那位老师:”256号,256号王*,就你一个人还没交作业啊,快点滴……云云“,引来”鸥鹭“无数,这些话,给我后来排斥这个老师的计算机课埋下了茁壮发芽的种子。也让我下定决心,我一定要尽快学会打字!
其实十几年前的计算机课,留下记忆的,也仅仅只有这一节课,也许正如人们所说,幸福都是过眼云烟,苦难才能留下深刻的记忆,我这虽然算不上苦难,但至少算是一种耻辱的经历吧。之后的大学生活过得匆匆而空虚,而最让我自豪的是,一个学期以后,我竟然能够不用低头 ,噼里啪啦的盲打了,速度竟然还绝对不慢,至今记忆犹新的是,大一第二学期的某一周末,我去学校的网吧玩,旁边正好坐着当时寒碜我的那位山西姑娘,当我正在很投入的聊QQ的时候,第六感告诉我有一股奇怪的眼神正在盯着我,扭头一看,正是山西这位美妞,张着樱桃小嘴,哈喇子都快流出来了,满脸错愕的看着我灵活的两只爪子,看我看她,发出了一句至今让我颇为痛快的话“呀你咋连盲打都打的这么快呢?“
大学生活很轻松,也就很快,作为毕业前最后的一道关—毕业论文,我完成的毫无压力。因为我们是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当然必须全部日文写了,其实与其说是写,更应该说是抄。记得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论中日饮食生活的差异》,图书管理找几本书,摘选好不至于太明显照搬,掐头去尾,加上自己的几段话,就成我自己的论文了,剩下的就是去计算机教室里敲上去。我的论文十几页,全文标准的五号明朝日文字体,启开封面,第二页便是自动排版的目录,还有别人都没有的页眉页脚,齐刷刷的颇为美丽。当然的,最后我的论文被评为年级优秀论文了,我想并不是因为论文的内容有多好,加分的仅仅是整篇漂亮的排版,以及大部分当时还都不会弄得自动生成的目录。看着红色“优秀论文“盖戳压在封面上,其实,心理还是……大家都懂得!我想我得感谢我大一的第一堂计算机课以及那两位后来变的很辣的妹子。(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老人常讲,吃一堑长一智,其实生活在这个多变的社会中,吃堑,是在所难免之事,或者说“吃一堑“是必须要经历到的,我们八零后生在这个飞速发展的国度里,其实从小到大,一直在经历这瞬息万变的事物,以及千万变化的制度,还有时不时来自身边人们的冷嘲热讽,然而最怕的并不是这些事情的本身,重要的,是在碰到钉子的时候,能将其记住,并以此作为攀岩的踩点,顺着爬过去,而所谓”长一智“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的去”长“。
电脑,给我留下很重的情结,我喜欢大屁股的台式机,也喜欢捧在手里的Ipad……
2016年6月15日星期三
- 问好作者,拜读学习2016-06-25 12:51
- 回复@丁小峰:谢谢~~相互学习2016-06-27 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