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灵布达拉
初入西藏,第一眼看到红山上的恢宏建筑,魂魄恍然失守。这就是佛国?莫非是天堂?与天近在迟尺。
在这天地人心不净的时代,闯进这方空灵的“梵土”,清零世俗杂念,无不对人生痛彻感悟。
“布达拉”是藏译梵语,即“普陀罗”。相传藏传佛教徒以为红山可与观世音的圣普陀罗山媲美,就把它比作第二个殊胜的普陀罗。
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是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山下海拔3650米,主楼高117米,看似13层,实际9层,占地面积36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最初是松赞干布为迎亲文成公主而修建。十七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拉喇嘛冬宫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又是供奉达赖喇嘛灵塔(从五世始)的地方。整座宫殿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还收藏了无数奇珍异宝,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
往事越千年,布达拉宫一路走来,是藏民血汗的累积。
公元十世纪,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上修建了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布达拉宫。楼群一侧为藏王的寝宫,中间宫殿顶部建佛塔,另一侧是后宫。在后宫与中间宫殿之间架空中廊桥,共外设三道围墙,最外一堵至今天北京路上的白塔处。此时的三宫通体洁白,圣洁雄伟。许多建筑材料据载都是人背羊驮运载。(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圮。至十七世纪八百年间,由于西藏长期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不曾都拉萨,红山宫未能重兴,成为一处宗教活动场所。藏传佛教噶当教派高僧琼布扎色、噶举教派楚布噶玛巴德辛协巴、格鲁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人物在此举行过讲经诸佛事活动。
十七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达赖喇嘛建立了甘丹坡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再度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三年后竣工,是为白宫。1653年五世达赖入住,重大宗教和政治活动仪式均在此举行。后来,五世达赖喇嘛年高,将政务委托给宫廷总管第巴·桑结嘉措处理,每次诏告以按手印方式使众臣民听命于第巴。
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为安放灵塔继续扩建宫殿,形成红宫。至1693年基本完成,历时48年,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尔政府也派出匠师参与,每天施工者多达7700人,共耗资白银约213万两。
一座布达拉宫,有说不完的故事。
松赞干布初建布达拉宫与其他寺庙并无差别,为何称宫而不谓寺?有人说缘于当时仅作为藏王宫殿而无香火,五世达赖后,活佛栖居,心向灵往,自然香火日盛。
为重建布达拉宫,五世达赖被秘不发丧十三年,以至于工程落成的纪念碑只得以无字形式立于红山脚下。
红宫是供奉达赖灵塔的地方,但一世至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分别安放在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和拉萨道哲蚌寺。从五世到十三世达赖灵塔安居看,为何独少了六世?
据传六世达赖仓央嘉措14岁入住布达拉宫,但他不忘世俗生活,并以亲身感受创作了大量情歌,顺手撷来一阕如痴如醉:“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皎洁月亮,未嫁少女的面容,时时浮现我心上”。人们说如今的八廓街玛吉阿米,就是他当年与情人幽合之地。康熙三十二年,仓央嘉措深陷政教之争,被清廷废除,解送北上,至青海湖夜遁不知所终。
至1653年清顺治皇帝以金册全印勅封五世达赖起,达赖转世都须中央政府正式册封,并由驻藏大臣为其主持坐床、亲政仪式。那么,十四世达赖又为何流亡海外呢?
辉煌与玄奥是布达拉宫的代名词。
从山脚的无字碑处迈步,经曲折的石铺斜坡道,直至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四米的宫墙隧道进入大殿。闲白宫、红宫、僧房,眼之所见,群楼重叠,殿宇嵯峨。坚实敦厚的花岗岩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鎏金盔顶、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衬,红、白、黄三色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体现了藏族民俗的迷人风采,是中华民族古建筑的精华杰作。
布达拉宫的宫殿设计独到。根据高原地区阳光照射规律,墙基宽而固,下面有四通八达的地道和通风口。屋内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组成撑架。铺地和盖屋顶用的是叫“阿尔嘎”的硬土。各大厅和寝室的顶部有天窗,便于采光、调节空气。宫内柱梁上有各种雕刻,墙壁上有彩色壁画。还有西藏特有的在棉布绸缎上彩绘的“唐卡”。
布达拉宫的灵趣风闻颇多。但目睹体验的要属同行的张兄腿痛。赴藏前腿疼日久,爬不得山,上不得楼。游布达拉时前面一个朋友拉,后面一个朋友推,拜谒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后,“福田妙果”被同治皇帝御中,他再无酸痛之状。
布达拉,你是一部天书,记录着天堂与人间的物语。
你是一座驿站,静默在生与死的十字路口,轻轻拂去人生困顿的浮尘。
这就是布达拉。
文成公主在国家与民族利益大义面前,舍小家为大家,远走异域他乡,割舍了亲情,灵魂却得到了升华。不能不赞叹弱女子的伟大。
五世达赖喇嘛创政教合一体制,管辖高原僻土,用佛理普渡众生,功也?过也?自有历史评说。但藏民的虔诚之心,不能不使人佩服。一年的劳动收获大部分都奉献了“佛祖”,是也?非也?个人觉得总比当下一些钻进“孔方兄”,沦为“赌徒”,买为权贵,丧尽天良者好许多。
可叹六世喇嘛仓央嘉措“六根不净”,放不下情閨,割不断情丝,无论他的情诗写得如何催人泪下,作为“领导”不务正业,最终在青海湖消遁是必然的归宿。
爱与恨,情与仇,灵与肉,这是人间永恒的话题。或许“天国”也有此博弈的“生死场”!
圣地,由文成公主、松赞干布起源。
通灵,那是佛说菩提的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