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黄山之马岭、鹊岭古道游记
映象古道
2015年11月上旬的一个周末,邀约几位朋友,徒步东黄山之马岭、鹊岭古道。
对于这段古道,虽在旅游地图上名不见经传,也没有旌歙、徽杭等州际古驿道那般气势雄伟险峻。但她位于东黄山山脉,距黄山风景区仅20余公里,连续跨越旌德与太平(现黄山区)交界处的两处山脉垭口,沿途穿越数千公顷原始山林、竹海 、茶园;随着青石阶梯上下回环、左右蜿曲,过深涧、走峡谷、绕碧潭、爬山梁、登垭口,你将赏不尽东黄山连绵山脉之雄、奇、险、秀与十数公里山地自然风光之旖旎神韵。古道沿途奇松怪石、云海松涛、日出晚霞、高山溪流,无不神奇诡秘;古道穿行于原始山林,更是古树华盖,松涛涌动,众鸟飞歌,悬泉鸣瀑,让人如临仙境……更兼古道孕育出的诸多神话故事与传说,更是为之蒙上了神秘而诱人的人文传奇色彩:乾隆换马处留下的深深马蹄石印;诗仙李白留杯处的村落善恶因缘变迁;葛仙炼丹育枣恩泽乡里的故事;岭东芮家村盘瓠崇拜之传奇演绎……这些发生在古道沿途的神奇能不令人向往乎?!
晨光高甲
早6点10分乘旌德至黄山班车,6点40分车停205国道上的高甲岭头,开始徒步。虽近7点,但初冬的皖南丘陵地带,晨曦尚未收尽曼渺的余韵,蔚蓝的天宇混沌渐开,云锦织天中日光渐升,淡淡的晨霭里,连绵起伏的山岭依然轻笼在朦朦纱幔中……
西面朝阳处,晨雾渐趋散尽,三座突兀的山峰,沐浴着朝晖于竹海丛林中拔地雄起,如同三兄弟般拱卫成高甲西面屏障。看那三兄弟,身披厚厚的竹木铠甲,雄健的花岗岩身躯部分被绿衣包裹,部分裸露挺拔于外,犹如纹身的武士般英姿勃发;高高昂起的峰头突兀如鹰,那峰巅矗立的巨型磊石犹如鹰眼般警觉的俯视着东面的开阔地,搜寻着猎物……(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山脚下的高甲盆地,轻纱般的晨雾欲收未尽,田畴村舍弥漫在曼妙的轻纱里如同仙界一般。
我们沿通往高甲村的乡道往里走,随着晨雾渐渐收起,田塝上东一棵、西一棵的枫叶未霜先 红犹如燃烧的火炬渐渐展露出耀眼的风采。
高甲东面与白地盆地紧密相连,东南拔地而起独立无依的铁冒山俗有旌德之富士山之称谓,其状如清朝铁帽王之铁帽扣于高甲盆地之上,顶端矗立的柱石犹如王冠顶戴。山的颔部有平台,平台上生长着旺盛而稠密的天然杜鹃,春夏之交,红艳艳的一片映红整个山顶,堪为旌德自然风光之一绝。
此时晨光里的铁冒山氤氲迷蒙,华光紫气意欲隐匿其形……
一路徒步,一路赏景,大约半小时后到达高甲村口。
高甲,黄山之东,洪溪河畔,风光旖旎,一睹方知。村内古树参天,环村峰峦竞秀。古时董永帮工的傅员外虽刁钻刻薄恶名传千里,但也印证着高甲村的富甲一方;今朝看高甲,小康殷实,村泰民富,红顶别墅隐翳于林,铮亮名车驱驰于道,仍旧不失高旷之地,富甲一方之美名。
村口路坎上方,一株数百年巨枫高高矗立,以她红艳如锦,热烈如火般身姿迎候着远方的来客。进入村中,一排排崭新楼宇,一幢幢粉红别墅,沿溪而建的村街儿墙真是叫人目不暇接。只是村正中的那棵千年古银杏,虽仍旧枝繁叶茂,但从树干的苍颜老态中仍能体味到这个村落的那么一丝残存的沧桑古韵……
乌石眺望
穿过高甲村向西便进入今日徒步的马岭古道入口。古道首先向南穿行于一票农田,然后西折上行进入山地。我们经过一段蜿蜒曲折蛇行爬坡之后已是一个个大汗淋漓。这时回首,我们已经到达一定高处。
说起从高甲入口的古道,人们挂在嘴边的往往就是旌歙古道,网络上却很少有人提及马岭古道。虽然现如今村村通水泥路已经浇到外马岭,但高甲人出入田间地头仍然喜欢走着老石板路。于是马岭古道或走田间、绕山岭、穿竹林,或土路攀爬向上,或石板级级登高,但路都非常清爽好走。
石板路用大大小小的石块和宽厚不一的条石铺成,现在的路面虽有些凹陷不平,但路人的脚板将原本粗糙不平的块石、条石均磨得光光溜溜……
随着位置的不断拔高,原先那拔地雄起,峨然耸碧霄的铁冒山,转眼已在视线之下。
随着古道横过一段地头,转过一个拐角,一方突兀的磐石临空倒立,古道通过磐石顶部的边沿。这就是乌石头了。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处,下轿换马。皇帝上马后,马蹄便在巨大的石坪上留下印记,古人就在这方直立的大石壁上刻下“乾隆上马处”五个大字,故名马岭。从此马岭这段古道便笼罩上了一层皇家色彩的晕轮光环。
我们踏上磐石,细细找寻,似乎确能辨识出巨大的马蹄印痕,至于磐石的岩壁上有没有字,我们无法下到磐石的下方探个究竟。
站于磐石之上东向而临,四下无依,似有凌空孑立,卓然苍穹一般。有同伴单脚尖立于石 上,平伸另一条腿,张开双臂,弯腰昂首,向东面迎长空,其形酷似雄鹰展翅欲飞一般。
站立石上,举目东眺,地势高拔,视野空阔。青山拱卫,绿水萦绕,村舍棋布,田畴平阔 ——高甲全境尽收眼底。
南眺青螺山系,峰峦汇聚,连绵起伏,虽横亘数十里之外但仍一目可了然……
马岭人家
过乌石头,古道沿着一条两山梁夹持的浅凹进入竹海深处。竹密,凹浅,山陡,古道的石阶仅二三十公分见方,上下石阶之间,直立跨度达70公分之余。陡峭处坡度不下80度,攀登时几需手脚并用。
正当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之时,竹林中几只白颈长尾雉被我们惊动,“扑扑”的从这边的竹林飞到那边的竹林深处去了,引逗的我们一个个木在那里,好半天方才缓过神来。
大约在森森的竹林中步步拔高40分钟左右,方跳出竹海,接着爬上一段“之”字形石砍阶梯便到达岭端垭口。从岭端西眺,峰峦叠翠,梯田拱脚,霜叶初染,溪水流韵——一种怎样的视角佳宴?!
过垭口,拐过一个山嘴,迎面矗立着一个山脊上的小村落——上马岭村。十几幢钢混楼宇背靠山脊北面的缓坡,各自巧借地势之便呈梯状排列成两行。小村的村民大都自安庆地区移民至此,虽已过百年,但乡音不改。从田间地头,农家小院时常可传出哼唱黄梅戏曲的动人歌声。
小村之上是湛蓝的天空,几缕白云悠然的游荡着。不时有飞鸟掠过,传送着阵阵唧唧啾啾的鸣叫之声,与村中的鹅鸭之叽喳,鸡犬之鸣吠相互应和着,交响成一曲人与自然和乐融融之乐章。
古道沿小村南向临空而下穿行于梯田的头尾,梯田古道阡陌之间三三两两的红枫林在阳光的映射下,鲜艳的耀眼。
与古道隔空而望的是南面高峨的大山,大山被伏着葳蕤昌茂的竹海山林,大山的脚下叠码着层层的梯状茶园。
我们沿山谷,顺溪流而下,山路两边古树参天、溪水急湍、怪石林立。远处的山峰连绵起伏,雄赳高拔,几与云天相接。坡上的竹、近接云天的树、山里的人,一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走大约五到六华里到达外马岭。村头一棵硕大的古皂荚树足有四人合抱不下那么粗。这样逾千年方能长成的古皂荚树在旌德乃至皖南地区似乎也已为数不多——真是久违了的,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更为神奇的是皂荚树根部居然长出了碗口那么大的古山珍——木灵芝。
继续前行至村尾,又一棵参天大树出现于我们的眼前,这是一棵数百年的枫香树,胸径达两米多。
古皂荚树、古枫,一村头,一村尾,构成一道靓丽的风景,为这个旌德最为边远的山沟里的村落添加了不少的远古风味。
古道穿越原始山林
过外马岭,古道顺溪流而下,进入原始山林,山深林密,我们穿行于青栗棵绿荫笼盖的密林里,光线晦暗,上不见天日。偶尔,林叶稀疏,方见如霰般的日晖洒在林间,斑斓一片。
大约在青栗林中穿行20分钟左右,古道绕向溪谷岸边,视线渐开,却见前方被一自南向北伸展的巨大山嘴堵住,古道随从溪流来了一个近180度弧形迂回折转。看那山嘴峭壁悬崖垂直壁立90度,青荣翠蔓笼络其上,其山嘴峰头,松石错落,各具其形,相映成趣。若用单反长焦拉近,便可定格成毕肖的物象,留作纪念。
古道绕山嘴继续伴溪流行于峡谷东侧的青灰色的岩崖上,时而凿石成阶,时而依石为屏,时而怪石橫立于前,时而穿岩缝而过,时而穿插错落的石林中,时而攀爬高高隆起的石脊之上,时而壁立陡峭向下,时而横跨浅涧深壑,时而纵穿密林缓坡……山雀叽喳常鸣,黄莺啾啾有声,画眉啼啭成韵……应和着 山溪的淙淙泉鸣之声,交响成一曲曲原始山林的经典乐章。人行其间,心旷神怡,自不必说。走着,走着,几只长尾红鸟展着色彩斑斓的羽翼,悠闲的在林中穿来穿去,面对我们的贸然侵入,居然处变不惊。而不远处高高的树杈上藏着的长尾小松鼠则圆瞪着骨碌碌的眼睛警觉的注视着我们这群不速来客。山麂和鹿群也常出没于山林深处,只是难得一见。如果幸运,与猴群邂逅上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我们机缘太浅,没有遇上……
我们大约在山谷密林中穿行2小时余,古道再次绕回溪畔,通向峡谷的出口处。在出口处,潺潺流动的溪流被谷中隆起的石背横阻,聚成一潭。潭面不足40平米,深不足2米,麟波少动、清澈见底;一个个礁石或露出水面,或潜于水中,其状或似乌龟、像青蛙、如海豚……皆惟妙惟肖,熙熙然欲静还动。潭底平滑的礁岩上布满了碧绿的苔藓,其鲜嫩如草坪,柔碧似地谈,润泽像珠玑,活像一方绿色的翡翠沉入潭中,在阳光的照射下鲜得逼你的眼……
神秘留杯荡
我们约下午1点走出谷口,跨越205国道鹊岭隧道口,到达黄山区(原太平县)谭家桥镇的留东村。我们操田间小路直插雀岭古道的入口——留杯荡边。
“留杯荡”位于两山峡谷的入口处,形似一倒放的葫芦,葫芦的顶部伸进峡谷里面,颈部为老205国道跨越的横桥山口,葫芦的身子为湖荡的主水面。水面并不算大,约一平方公里左右。水色清澈,麟波微荡,天光倒映。据说当天气晴朗,无风,水质澄净的日子,站在岸边,能隐隐约约看到水底完整古村落,有房梁石柱,残垣断壁……可惜我们因刚刚立冬,天气尚温暖,水中有藻类,且湖荡周边长满丛林,遮挡视线,因此并没能看到。
据清代光绪《安徽省志》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五月,太平山水大涨,有物如牛,逐波至牛皮荡口奔岸而出,芮姓村陷,毙二百余人。”这恐怕就是留杯荡的形成之官方记载。
但当地传说却起源于李白留杯的故事。
据说留东村原名叫兔屎坑,即不长庄稼出兔子。 传说唐李白访胡珲上黄山后翻鹊岭回泾县,在岭头将军亭小憩,拿出随身带的酒壶酒杯喝几盅解乏。酒喝到刚有兴致时,忽然袭来一股刺鼻的兔屎腥臊味,酒兴霎时没了,好不扫兴地起身就走,连酒壶酒杯也不要了。从此该村因李白留下金杯、金壶而暴富,并改名“留杯村”。可是该村的富户们却为富不仁,毫无同情怜悯报恩之心。据说连乞丐都休想到该村讨到一口水或一粒米饭。此事传至天庭,玉皇大帝派太白金星化装成乞丐来到此村,果真连续数日未讨得一粒米充饥。最后一天老金星抱着再试一趟,不能冤枉可能尚存的良心未泯的好人的愿望,从村口讨至村尾,终于一个大户人家的一位年轻女佣人从厨房的小门里递出一碗饭来,金星吃了一碗又要一碗,一连吃了好几碗,那小姑娘始终用怜悯的目光看着金星吃。金星边吃便问小姑娘是哪个村的,家中有什么人。最后走出好一截突然回头像是想起了什么事,对小姑娘说:前几日乞讨到小姑娘家时发现小姑娘的母亲气色很不好,像是病得不轻,并叫她赶紧回去看看。小姑娘一听说母亲病了,立即回复房东,告了假收拾东西回家看母亲。当走到鹊岭头,便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小姑娘只得在亭中躲雨,迷迷糊糊间睡着了,醒来时,雨已停,小姑娘惊奇地发现留杯村已不复存在,只剩下一片汪洋……
古道上鹊岭
鹊岭古道由留杯荡南岸向东翻越鹊岭山到达旌德白地镇的洪川村,全长约7.5公里左右。在交通上,由于被205国道替代,早已废弃,但她沉静的躺在山林里,石板基本完好。如今205国道已开通隧道穿越大、小鹊岭山脉,翻山盘桓鹊岭的老路也已基本不用。反而古道被喜欢徒步驴行的人们重新光顾,还原了她本真的模样。
我们踏上古道石阶拾级而上,步步拔高,穿行于密匝匝的山林深处,重又回到上不见天日的绿荫笼络之中。
关于鹊岭历史上有记载云:“洪川之南,山名幽竹。昔有葛洪炼丹。净炉之物,培枣之根,遂渐成荫,福泽桑梓。小儿灌浆,天花簇簇,拯皇胄于天庭,挽幼稚于民间。逢秋枣熟,山雀害之。 葛仙闻言,发乎其善,作法驱雀,雀聚此岭,故名雀岭。”
“葛仙”指的是晋代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的葛洪。他痴迷于修道炼丹。传说中葛洪在旌德地界洪川的幽竹山炼丹时,将炼丹净炉的灰土倒在双仁枣树根上,而结出的枣果煮汤对小儿出天花有特殊疗效。当时的平民百姓和皇亲国戚都备此枣在家中,以防不测。但秋天枣子成熟时,不计其数的山雀将枣子啄的遍体鳞伤,无法加工储存。洪川民间有“洪川枣子是好,就是怕鸟来搞”的说法。葛仙知道后施用仙术将山雀赶到西岭山上。后人就把这个山叫雀岭,现在叫“鹊岭”。
乘车经过老205国道鹊岭公路的人留下的映像一定很深刻:高而陡,弯道多而急,盘山公路180度的弯道接踵连续。车行鹊岭,险象环生,外地旅客心惊胆战。经常遇见有女乘客尖叫状况。
古道几与老205公路并行,只不过其折转幅度更窄,坡度更陡,时而绕向山脊,时而折转山凹,时而与老205国道相衔,国道边那参天的巨树亦成为古道的靓丽风景。在古道绕向山脊的折转处都留有小平台,平台上视线开阔,可以尽览远近风景……
下午3时左右,攀上鹊岭之巅。岭头在传说李白留杯的将军亭遗址处建有一个仿古八角凉亭,上有书法大师赖少奇手书“雀岭观湖” 匾额。倚亭眺望,群峦叠嶂,远处的黄山狮子峰、莲花峰于云黛中或隐或现。近处老205国道,在巨树隐翳中盘鹊岭而下,环留杯荡曲折绕行,留东村、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谭家桥尽收眼底。
岭东芮家
走出观湖亭,跨过黄山区(原太平县)与旌德县界碑,向东下眺——一个美丽的村落,便是旌德县白地镇洪川村。
远眺这个村落如弧形静静的依靠在洪溪河畔,月山之下,看不出有什么神秘的色彩,但联想到当地的一则民谣,又不能不叫人浮想联翩。
当地有谣曰“江村乌龟下洋鳖,洪川芮家钻狗缺”,说的是在历史上,洪川芮姓人曾遭遇罕见的地质灾害,当时全村几乎无人幸免于难,只有一名怀孕的妇女由一只家犬拽着裙角提前逃出村子,躲过了这场劫难。后来这名妇女产下一个男孩,使得芮姓人得以重新繁衍下来。于是芮姓后人对这只家犬心存感激,并从此对犬类敬若神祗,加以供奉。后来每到过年时,芮姓人都要挂上家犬的画,来祭奠它、感谢它。
这个传说与留杯荡有无关联?那位被狗引导逃脱水患的孕妇是否就是太白金星救出的女人?洪川芮姓对犬的崇拜是否与远古山越民族盘瓠崇拜有联系?这一切,我们都不得而知。
眼下我们正沿着古道的石阶左折右转,向那个有些神秘的远古村落步步下行。
不到40分钟,抵达鹊岭之东、月山之南的洪川芮家村。
这个曾经是“三祠并立” “二十四桥不出村” 的芮姓古村,如今仍旧是石板村街齐整,几百米的月溪之上,仍有六座古石桥横卧,青藤垂蔓,溪流淙淙。沿月溪石板村街而下,古石桥头,翘角、飞檐、气宇轩昂的门楼古屋尚有几处,依稀映射出这个古村落当年的兴隆与繁华。据说芮氏家谱上记载的芮家十景,今天依然依稀可见。
继续下行,到达芮家村的水口处,一座三层八面楼阁式砖塔矗立于月溪与西向流来的洪溪交汇处。这便是令芮姓人引以为傲的冲霄雁塔又名洪源塔。塔高约20余米,塔二楼悬有匾额,上书:“魁星耀斗”四字。据传,明嘉靖年间洪川芮姓人芮弘鑑,16岁考取进士,被朝廷任命为长沙府通判。芮姓人即建造此塔,旌表其功名才学,告诫族中子弟勉力效仿。
出芮家村水口,沿洪溪东下,便是洪川另一大姓吕家。过吕家,沿古道再下行约500米便是吕家村水口处,有一座三孔石拱桥名洪源桥横跨洪溪河之上。此桥为明弘治十年(1497年)吕姓人所建,桥身长十丈余、宽两丈、高丈八,桥北立有路亭,古朴苍桑、蔚然生秀,桥南有一古树,高大峻拔,苍茂葳蕤。古道、古桥、古亭、古树四者浑然一体,构成鹊岭古道上又一独特历史文化古迹景观。
站立古石桥头东眺,一眼可见全国三大胶囊之一的黄山胶囊公司矗立在田畴尽头的月山脚下。这座全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现代企业再次为当代洪川人书写出浓墨重彩的华章。
最后就让笔者的一首拙诗,作为此次徒步旅行的结语吧。
七律(新韵)•题 洪 川
黄山东麓月山横,
南北洪溪芮吕融。
雁塔锁得芮姓势,
洪源博就吕家声。
古桥古树古亭驿,
新厂新村新瑞风。
远看洪溪山外去,
丹青水墨笔无痕。
记于 2015.11月
- 雁塔锁得芮姓势, 洪源博就吕家声。 古桥古树古亭驿, 新厂新村新瑞风。 远看洪溪山外去, 丹青水墨笔无痕。点赞佳作,推荐阅读!2016-07-20 13:43
- 自然风光的精彩记述,文化底蕴的深刻挖掘,都达到了极致。佩服!2016-07-20 13:47
- 拜读佳作,推荐阅读2016-07-20 17:49
- 拜读佳作,推荐阅读2016-07-20 17:49
- 风景如画,叙事如诗。美文。2016-07-20 21:58
- 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精致优雅,色彩纷呈。 问好老友!点喜欢推荐阅读!2016-07-21 05:56
- 古道古风古韵,新村新貌新景。山回路转,情牵梦绕,余音盈耳,回味无穷。赞,问声辛苦。荐读!2016-07-21 18:08
- 推荐阅读,点赞2016-07-23 09:34
- 推荐阅读,点赞2016-07-23 09:34
- 欣赏!问候文友2016-07-23 21:21
- 远看洪溪山外去, 丹青水墨笔无痕。欣赏,推荐并问好作者!2016-07-23 2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