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亲的礼数
陈宗辉
从前山村人赴宴赶圩,总是集镇人家嘲笑的对象。很小的时候,我就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山底鬼,山林庚;杀只小雏鸡,叫尽大大声。”后来,我发现有时候被嘲笑的未必有什么错,嘲笑别人的也不见的更高明,那些嘲笑山底鬼的集镇人家一到县城就被讥为“土包子”,县城的人到省会同样被讥为“乡下佬”。那么,省城的人怎样呢?“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福州人讲官话。”一句话,道尽“体面的”福州人进首都讲话交流的尴尬。
村里人出门常常被讥笑,不是他们自身的过错,也不是他们礼数不周,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山村礼节文化。生老病死,感恩戴德,赔礼道歉等,都有一定的表达方式。在尤溪,平常红白喜事“不请不送”“不送不请”的规则各地大致相同,所谓“不请不送”即没有受邀请就不必给操办喜事的主人送礼,当然也不必赴宴。这里的请还有一层讲究,就是在办喜事的前一天,主家就要去邀请邻居朋友,但没有直接说喝酒,而只说到他家吃个白粿,请带上家中大小一起来。被邀的人要再三推辞,以表客气。办喜事的人当天早上要再次早早登门邀请,这时,被邀的人不再推辞,按乡村规定带上一份“薄礼”(通常为鸡蛋十个,粉干两把,冰糖一斤)。比较亲近的人要主动问询需要帮助做些什么,譬如带张八仙桌、长板凳、杯盘碗筷等。至亲好友还带上菜干、新鲜蔬菜等,女眷在前一天就要前往帮忙。“不送不请”就是只请送过丧礼的人赴宴,而不请没有送礼的人。这里的送礼也有讲究,礼金礼物若干,一时一地都有规定,但无论多少,香烛纸钱一份少不了。如果一时远路赶到,可以另备一份小钱代替,否则便是失礼。
媳妇娶进门,第三天邀请女方父母来做客,俗谓“做三旦”。这个邀请要专人专程送大帖,即送“亲家帖”。普通请帖用红纸(相当今天大32开)对折即可,而大帖要连折单面十二页,除了普通请帖内容外,前后还要援引一些贺婚招喜用的诗词警句,并加封面、致谢语等。这是姻亲双方之礼,属于平辈之间的礼节。近年有些地方女儿三天回娘家,乡人称之“请女婿”。
长幼之间更有许多礼节上的讲究。已经出嫁的女儿家里盖房乔迁,公婆生日等,要专程邀请父母赴宴,去时至少要带上两斤冰糖。女儿家乔迁,父母要送楹联,会写的自己写好,不会写的赴宴时带足能贴满正栋楹柱的红纸,由女儿家请专门的先生代笔。先生若是写错了称呼,或是把重要客人的联句挂错了位置,客人往往当场跑回家,责怪先生有意欺负他,这时要先生去赔礼道歉,把客人请回来。女儿家乔迁新居,父母还要送一对大角灯,并配上悬挂用的红带子。“灯”与“丁”谐音,寓意入住新居后人丁兴旺。女儿家要请赴宴的父亲或兄长亲手把灯挂上去。女儿生儿育女,母亲要送婴儿衣裤鞋帽、背篼,送蛋、鸡、酒等,俗谓“吃鸡酒”。“长者赐,不能辞。” 这些礼物都要暗中折价回礼,包括挂灯也要单独送个小红包,以示感谢,并说“真是让岳父岳母费心费力”之类的好话。外孙体弱多病,外婆要在自己家里做好“百家饭”(向村邻每家每户要一把米加上芋子淮山枸杞等煮成,常往来的村邻还会送两个鸡蛋,几颗红枣等),送到外孙家一两百米外的路上,然后叫女儿携带外孙来野外食用。这是长辈做给晚辈吃的“平安饭”。晚辈对长辈的礼节讲究更多,出嫁的女儿,接待祖父母父母兄长等,要专门杀鸡置酒做白粿,每位长辈碗里要有两个鸡蛋五块鸡肉(胸脯、大腿、小腿、鸡头和鸡尾),吃饭时要叫亲近的长辈陪伴。即使自家平日三餐也要把第一碗饭先盛给长辈,逢年过节更要优先给长辈斟酒,按长辈序次,把鸡胸脯、大腿等夹到长辈碗里,以示敬重和孝顺。
女性长辈去世了,要派专人专程通知她的娘家人。娘家人赴丧,逝者子孙要跪在大门外叩头迎接。娘家人直接扶起外甥外孙,说明没有不满,认可了属于正常死亡。如果冷冷说声“怎么好好的就死了”?那就表明娘家人的深责,对老人没有照顾好,晚辈不孝,外甥外孙还要继续叩头谢罪,直至被扶起为止。丧事如何操办包括死者穿戴,都要征得娘家人的同意。整个丧事程序中,晚辈都要跪哭,以示失去长辈之痛,平日孝顺不够之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世世代代的长时间相处,有时也免不了会发生邻里风波。讲话不慎,可能影响他人名节的,如针对某女子说:“奇怪,有人怎么那么热心帮她”“那人一到,她的眼睛都亮起来”等,那就必须真诚向对方赔礼道歉。赔礼的仪式也简单,说错话的背礼者买上一丈红布,一条毛巾,瓜果点心若干,叫上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辈,到受礼者家中献上红布毛巾,俗称“挂红”。表示受礼者的羞辱由此洗劫清楚。同时由长辈主持当场喝茶吃点心,从此和好如初。
乡亲的谢礼有多种,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俗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可以欠别人的钱米,不能欠别人的情礼。礼轻情重,知恩必报,是乡村人礼尚往来的潜规则。最轻微的谢礼就是叫人吃一餐便饭,如孩子生病,请先生掐指算算中了什么邪,惹了哪位神灵,包括家神。如果请吃一餐便饭犹嫌不足以表示谢意,那就抓只大公鸡、带上白粿、粉干、鸡蛋、瓜果点心送到家里。再重一点的礼就是“送四层”,即用两个提箩,两边各加一个层箩,内装鸡、猪肉、目鱼、冰糖、粉干、瓜果等物。最隆重的谢礼是“送大担”,用两个提箩,两边各加两个层箩,内装双鸡、双鸭、猪腿、目鱼、蛏干、白粿、糍粑、米花糖等瓜果杂食等,此后逢年过节、家中红白大事都要光临。娶亲谢岳父母,女儿给年长的父母贺寿,被救死里回生的等都得用这种大礼。
徒弟拜师傅,在师傅正式答应接收之前要行跪拜礼。师傅答应之后,要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师傅,早上比师傅早起,烧水扫地,晚上比师傅晚睡,关门熄灯。出师谢礼送大担,并终生敬如父母,逢师傅家中红白喜事都要备办贺议前往祝贺或吊唁。
乡亲的礼数很多,时移礼异,不可尽说。每每回想昔日乡村之礼,就会深感乡人践礼之恭之敬之慎,同时也觉得乡村礼节过于客套的苦楚和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