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胸前的胸章
周恩来胸前的胸章
晚年的周恩来胸前一直佩戴着一枚胸章。这枚胸章长2.5厘米,宽1.5厘米,其底为血红色,右边是毛主席侧面金色头像,左边是毛主席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五个金字,这五个字的右下角是“毛泽东”三个字。周恩来在文革初期是拒绝佩戴毛主席像章的。那么,他晚年为什么要佩戴这枚胸章呢?最近收看了41集电视连续剧《海棠依旧》后,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缘由。
原来,周恩来佩戴这枚胸章并不是说他崇拜毛主席,而是崇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胸章一直佩戴在胸前,以便提醒自己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间。
周恩来一生信仰坚定,矢志不渝。周恩来于1922年参与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并于1923年担任共产党该组织的书记。他自从加入共产党,一直坚定不移地信奉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了一生,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即使在文革中曾经一度受排挤,他也没有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还是忍辱负重,一刻不停地坚持工作,为人民服务,从未懈怠。
周恩来一生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他一生对毛主席无限忠诚,在文革中,尽管他也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可是他还是能正确看待主席对他的批评,还劝告其他同志要相信毛主席,坚信毛主席作出的决定是正确的。他从来不像某些人那样,当自己处于劣势时,说毛主席这样伟大,那样伟大,写什么保证书、效忠信,当毛主席一去世,他就急不可耐地翻案,把毛泽东肯定的,他全部否定,把毛泽东否定的,他全部肯定。如此小人,从人格上与周恩来根本没有可比之处。
周恩来高瞻远瞩,立地生辉。周恩来与毛泽东真可谓天定绝佳搭档。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加诺感慨地说:“毛主席真幸运,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就好了。”周恩来,也只有周恩来常常能够领会毛泽东的指示和决策意图。周恩来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上高瞻远瞩,立地生辉。在万隆会议上,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赢得了于会亚非各国代表的高度赞扬。在与美国的关系上,他借美国的一名运动员上错车,然后就将错就错,采取以“小球推动大球”的办法,打开了中美建交的大门。这一创举成了对外关系史上的一则佳话,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周恩来一生心胸宽广,胸怀百姓。周恩来的心里全装着百姓,一门心思为人民服务。
一九五一年春,周恩来因病要到大连去休养。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为了让他行动方便,真正能得到休息,就建议他暂时把胡子留起来,好让人们认不出他。他听罢,哈哈大笑,说:“我是总理,是人民的勤务员,怎么能把我和群众隔开呢?”到大连后,周恩来利用这次机会到旅顺各大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到附近参观,深入群众,搞调查研究。大连、旅顺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九五四年的一天下午五点多,周恩来对秘书说:“群众反映现在北京市公共汽车拥挤得厉害,上下班要在路上浪费一、两个小时,今天咱们去乘公共汽车,了解一下情况,你们不要告诉保卫部门。”在北京图书馆汽车站,周恩来等群众都上去了,才最后上了车。果然车上很挤,没有空座,他往里走了几步,手握住吊环,站在了中间。人们在拥挤中顾不上东张西望,汽车行驶了两、三分钟后,站在他对面的一个乘客才大声叫起来:“哎呀!这不是总理吗?”“总理?”“总理?!”车厢里立即活跃起来。人们纷纷让座,周恩来坚决不坐。他挥动双臂一个劲地劝大家坐。一个乘客握住他的手问:“总理,你那么忙,怎么还来坐公共汽车?”周恩来笑着回答说:“我也来体验一下你们的生活嘛。”接着,就和乘客们攀谈起来,问他们的姓名,都是哪个单位的?住在什么地方?每天上下班需要多少时间?下了公共汽车,又上了无轨电车,在北京城转了大半圈。回来后,周恩来立即将有关领导同志找来,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制定如何解决公共汽车拥挤问题的具体措施。他还指示:国务院各部门和有关单位,如有条件的话,都要用大车接送职工上下班。
一九五六年七月,周恩来冒着酷暑,风尘仆仆来到上海进行调查研究。当他深入到一家钢铁厂的转炉车间观察生产情况时,看到炉前工人操作时汗流满面,炽热难当,就非常关切地询问车间负责人:“车间的温度有多高?”回答:“有四十多度。”周恩来马上提出疑问说:“我在夏天到过热带地区,那里的温度就是四十几度,但远没有你们这里这么炽热。”他随即指示:要关心工人的疾苦,改善工人的生产条件,做好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周恩来回到北京不久,国务院就向全国发出了《工业企业必须认真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紧急通知,并督促各地迅速做好这项工作。各地工厂企业的防暑降温工作,很快得到改善和加强。
1966年3月,河北邢台地震,周恩来第二天就亲赴现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的干部和群众,指挥抗震救灾。
1973年,周恩来已被确诊得了癌症,可是他还是陪着越南国家领导人于1973年6月回到阔别近20年的延安。在延安期间,他除了陪同外宾外,其余时间都是在老百姓中度过的。当他看到老百姓生活还过得很苦的时候,他竟然难过的落下了眼泪。他一直说:“我对不起延安人民,我这个总理没当好” 。吃饭的时候,他要求厨师给他做了老百姓平时吃的糠窝窝头,并要求每位随行人员都尝一尝窝窝头的味道。饭后,他给延安地委领导提出要求:“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翻一番”,而且他还答应五年后,他还要回来再看看。然而,他这一别,却成了永诀。至今,每当人们提到周总理,延安人民就会眼含泪水,怀念他老人家。
周恩来一生鞠躬尽瘁,以天下为公。周恩来是一个纯粹的人,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他的心里只有人民,唯独没有自己。在他被查出患了癌症后,他还一直夜以继日地工作。从查出他得了癌症到他去世的三年里,他前后做了五次手术。在前四次每次手术后,他刚从昏迷中醒过来,就一刻不闲地想着工作。在他还不能下床的时候,他就坐在病床上审阅文件。他的夫人邓颖超看着他一会儿坐起来,一会儿躺下,一会儿趴下看材料,不忍心他如此难受,就托人给他做了一张小桌子放在床上,便于他看文件,批阅文件。
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周恩来一生里严于律己,甚至对自己有些苛刻,但他对待别人宽厚仁慈。在他的一生中,每当他谈到南昌起义,他就会自责,是自己的错误导致南昌起义失败;在文革中,有些老干部被批斗,他总是谴责自己没保护好他们;当他的弟弟周同宇提出要回老家翻修自己家的老房子,周恩来知道后,阻止了弟弟的行为,并批评了他,弟弟不解其意,最后当总理告诉他缘由后,弟弟放弃了回老家翻修老宅的想法;后来,他的弟弟因病不能正常上班,他就劝弟弟退休,不白领国家的工资,然而他把自己的工资每月分一百元补贴弟弟家的生活;按资历,他的夫人邓颖超应该能够在国家政府部门工作,可是他不允许夫人这样做,而把夫人安排到妇联工作;他的侄子和侄女自己报名参军,可是由于想参军的人太多,她就劝侄子和侄女放弃当兵的机会,把机会让给别人;他的卫士长的孩子被推荐上清华大学,他的夫人邓颖超劝卫士长放弃此次机会,等恢复高考后参加考试再上清华,卫士长接受了邓大姐的要求,让孩子放弃这次机会。
周恩来一生任劳任怨,顾全大局。周恩来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他全身心地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党的事业,奉献给了人民。周恩来一生任劳任怨,对待工作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一丝不苟,大小事情,事无巨细,上,他要向毛主席负责,下,他心系百姓。每当党和国家处于危难或多事之秋,他宁可自己受委屈,也从不怨天尤人,只有自己默默地忍受和承担。在文革那个多事之秋, 他以高超的处事艺术处理了很多难以解决的各种矛盾和难题,保护了大批老干部,使他们免受摧残,确保了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周恩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一个一生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人。
当今的党员、领导干部们,如果你们看了《海棠依旧》,看了周恩来为党、为人民如何工作的,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http://gzf001.blog.163.com/
- 原来,周恩来佩戴这枚胸章并不是说他崇拜毛主席,而是崇尚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因此,他把“为人民服务”胸章一直佩戴在胸前,以便提醒自己时刻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记在心间。’’问好!喜欢荐读!2016-08-11 01:01
- 雪,很宝贵的一遍文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的宗旨。推荐阅读。希望多一些这样正能量的文章,有些人吃着共产党,喝着共产党,享受着共产党,还骂共产党。更有少数人进行破坏,破坏共产党人。这篇文章发的太好了,推荐阅读。2016-08-11 06:39
- 欣赏佳作,点赞!!2016-08-11 07:28
- 情深意切,语重心长,清新自然,笔墨酣畅。喜欢推荐!学习欣赏!2016-08-12 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