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理想、努力、成功
女儿在学国学。由于之前旅游占用了大量暑期时间,这几日连轴转,上年背诵,下午上课,且颇认真的老师要一个个过堂,过不了者,直接了当地严厉批评。这给了她无比的压力、压抑,在这种情绪下,母女俩基本每日必吵,而往往不约而同地指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别的孩子能背会?
为什么?母亲认为女儿不够用心,而女儿说她一直在读,母亲说你没真正读进大脑,女儿便愈着急,“砰”地关起门来更大声地喊读,扯着嗓子那种。但下午上课,依然没有顺利过堂,老师虽未当面说什么,却在家长群里做了点评,自然,母亲依然不痛快,依然去与女儿理论,依然是吵,依然是用心不用心的问题。
我试图独自清静一下,但安得一间闲适屋啊。媳妇总自诩为理论家,我并不敢与之讨无趣,便喊了女儿来,关上门搞个闭门磋商。
“背不熟不要紧,别老跟妈妈顶嘴啊!实在不行,我们不学了。”
“不行,学国学可能现在没用,但将来是有用的。学不好,我生气,忍不住要发脾气。”
“不要紧啊,只要努力就行了,每个人天赋不同的,我觉得你已经表现很好。你读三字经,里面不是讲了要尊敬父母吗?”(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没有背会就是我不努力。爱迪生不是说过“成功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吗?”
真要命,老头子随口一句话,成为了励志的名言,被我们奉为圭臬,不失时机地灌输给了纯真的孩子们,但这句话科学吗,是真理吗?这和我们一直批判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有什么区别呢?
“人是有天赋之别的,你看你们班里同学的家长有许多北大的教授,爸爸当初也很努力,但考不上,不仅如此,再来一遍依然考不上。”
“真的吗?”
“千真万确!”
其实我觉得是万真亿确,只不过没这个词。很多家长呼吁,不要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孩子,但真正放下这个情结的家长又有多少呢,很多家长诟病甚至讥讽中国体制内的填鸭式教育,而转过身则以“不受苦中苦,难成人上人”的座右铭,填鹅式地奔走于各种课外班、特长班,学了总是有用的,什么用,发正式有用。他们可以容忍家教的严厉,却大多不能容忍学校严格的管理,不是嘴上,而是内心。我从来为体制内的老师们鸣不平。
早上在公园散步,我向媳妇请教:郎朗只有一个,再给朗爸爸一个有天赋的孩子,甚至十个、百个孩子,依然像当初要求郎朗一样严格,甚至更严厉,是否还能再出一个郎朗。我的结论是否定的,而媳妇是肯定的。
刘国梁弟兄两个,同样练乒乓球,同样是刘爸爸的启蒙,但国梁是冠军,哥哥不是,难道是因为名字?媳妇未说话。
话不投机,各自散各自的步。
正沿着健步道走,突然很尖利的蝉鸣,我循声仰望,一只喜鹊正在空中追逐一只蝉,时而俯仰,时而盘旋,蝉尖叫着四处乱窜,喜鹊穷追不舍,无奈快速飞行中,那张嘴无限接近猎物,但总是有惊无险,最终蝉逃脱了。
我不仅哑然失笑了。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我不相信这只喜鹊会饿死,没有蝉,吃蚂蚱不行吗?
告诉孩子这个道理就可以了吧。
亚里士多德说,给他一只杠杆,他能把地球翘起来;袁隆平说,他要把稻子长得像苹果树一样;我说,给我一副不会老化的身躯,我可以活上一万年。
但你要给孩子讲明白,那是理想。
- 写得很有道理,推荐!2016-08-25 14:27
- 欣赏佳作,问好!!2016-08-25 15:13
- 欣赏佳作,问好!!2016-08-25 15:13
- 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我不相信这只喜鹊会饿死,没有蝉,吃蚂蚱不行吗?第一只有一个,人人都当第一,就没有第一;人人不争第一,也同理。努力过后随缘,释然!欣赏作者对生活的态度,更欣赏文笔、视野,问好作者,推荐阅读!2016-08-25 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