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徐霞客到过的泸西
2011,12,31 云南 泸西
晨,不远水塘有鹭鸶鸟,还有一种小鸟,蓝色羽毛,水里游一种黑色羽毛的,像小野鸭,言,俗叫“水葫芦”。
往泸西去,泸西距离弥勒车程不远,是毗邻县,田畴错落,油菜金黄,村镇比滇南明显人口稠密,到达一诗友的家乡阿久黑村(彝语,有乌鸦的地方),但现在村子主要都是汉族。
后山生长不少桉树,村民用树叶炼制桉树油,可卖。此油脂可入药。此村资源较匮乏,田土不多,分布于各个山坡,坝子很小,村中街路弯曲狭窄,住有几千人,房屋盖的很拥挤,可想见生活的不易。
大片田地覆盖薄膜,种植金盏花(一种可以制作泡脚的中草药),有集团来收购,泡脚的药粉行销国内,量很大。
吃“泸西豆豉”,味儿独特,香、辣、咸,是用油炸的,豆豉预先腌制、晾晒,成一个个小四方块,配以油炸小辣椒一起吃,很下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言,著名的泸西古洞,就在泸西县,近年给县里招徕许多游客,此洞古已有之,开发于80年代。
到z年轻时当过农村教师的村子,学校新盖了四层白楼,旧的校舍已经拆除犹有痕迹,院子里从前水泥乒乓球台犹在。村里居民种植油菜、麦子、韭菜等,有的蔬菜不认识。有的村路很好,有的很差,差的下雨天车会很难走,红泥土路。村中几乎家家养狗,但栓着,为护院,因村子都很大,都在几千人。
到泸西县,休息少许,上街,车多人杂,是老县,污染亦有,早起也很冷,此一带已经多雾,与滇南的温暖艳阳不同。
泸西的文庙,建于明代(1481年),修缮于清代,庙宇组成有灵星坊、先师殿、崇圣殿等,院落有古松柏。县城商业街在一老街上,许多的老建筑犹存,可想昔日。县里繁华,商店多,放音乐噪音。汽车也不守红灯。经过城里一座白族建筑风格新建小区,很大漂亮。
看泸西的教育书店、新华书店,后者大中城里已经渐渐消失,但在县城还有,d说,他的一本诗集,在这里用半年时间卖掉75本,看来诗集不是没读者,是没地方给你卖。另外,诗集的真正读者在小的地方,不在大城里。
沿途,z诗友望路上疾驰而过变换的的乡村景物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弥勒见农民出身的作家g,他出版7本书,有小说、诗歌、散文等,送我《乡村物语》《我在秋天养一群鸭子》《乡村的声音》《乡土手记》《河谷》几本。
泸西,古称“虎城”,但现在附近的山已经开发过度,石多树少,县城有一以虎为造型的雕塑。此县说有20多万人,我看要多,有几十万的样子。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1586——1641)于1638年进入泸西的泸源洞,在《滇游日记》中写道“城西北四里,……标点青翠”“乳柱纷错,不可穷极诘焉”。
夜里,到d从前曾于此县读书的旧宅,门窄,巷旧,但却是闹中静的读书好去处,见许多他从前的书在此“沉睡”,约有几千本,还有民国二年(1913年)的书,老版的,他回忆当年最早在乡下,进城到图书馆借书当天返回不了,就住几元钱的小旅店,有时狠狠心花5元洗个澡,旅舍孤灯,灯下读书其乐融融。我说,你为什么不写写这些?我说,书是有生命的宝贝,你已调外地工作何不带在身边?
晚饭,吃泸西菜,味浓咸,辣,香,有豌豆叶子、棠棣花菜、枸杞叶子、都是煮水,蘸盐水辣子,看厨房,还有几不认识菜。
泸西的豆豉在云南很有名,但很便宜,谁都吃得起,形同北方的豆瓣酱一样,很普遍。
每个地方,(县、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史书”,文学作品亦在内,这些书大的城市不一定见到,他们是“准”地域文化,很要紧。“我知道什么?”(笛卡尔)
言,泸西县清代出过一位写“百菊诗”的民间土秀才,名陈菊潭,当地人以此自豪。往古文化分布很均匀,几乎遍及每一个县乡,要学习尊重。
谈,70年代出生的,写乡土诗歌的很多,也很有成绩,他们很可能是“最后一批乡土诗人”,后边,乡村已经迅速变更,后边的青年有机会就进城,就出国,他们不爱写作,要留下珍贵的、并不太“往昔”、但已经席卷消逝的乡土印象……
谈写作。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谈,要碰触火星,事物就明了了。要“盘活存货”,找到自己特点,有时,需要一只外力的手促动一下。要注意写进身边事物的边缘,即阴影部分,摄影叫景深,西画叫透视,史学叫社会历史背景。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写作源”,要善于发现。读书有有字之书,有无字之书,后者更重要。
谈,一个诗人,就是留下往昔一切的人,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保留,保留人类珍贵的有价值的一切。文学的标准是“真善美”,真管着善,真、善管着美,“艺术的使命在于发现真理”,真,最强大。
谈,宗教、哲学,是文学写作的“钢骨”,一个作品立不起来,很可能根基上缺乏哲学与神性(信仰、世界观)力度,为什么有的作家写到一定程度就完蛋了呢?原因在这里,主体精神出了问题。
谈及,各个省、各个地、县、乡的“才子”都是不同的,这就是“百花齐放”,没有可替代性,他们各个掌握着独有的、不可取代的环境、地理、历史、文化、民族、传统等资源。所以说,文化是神赐给人最好的礼物。土壤的力量比种子更强大,你在一个地方默默开垦文化,并没“名播天下”,但你的贡献可以和农夫比!
-
-
2012,1,1 云南 泸西
上午,到永宁乡的一彝族古村寨子,名城子古村,为泸西最有特点的古民居建筑,z诗友问我,云南的民居是否没安徽的好?我说,哪里的民居都是根据自己的历史地理民俗和经济决定的,它们之间没可比性,保留自己的,就是特点。
彝族古村寨城子古村已经有600年,距离县城26公里,此古村为一种近乎民居、加堡垒形式修筑的,最早是为防御北方官兵所用,后改为一般民居,这种建筑当地叫“土掌房”,依山而建,一家连一家,毗邻紧密,每一户的庭院就是下坡一户的房顶。
彝族城子古村建筑于明代,大约在1382——1481年左右,当时曾有一名叫昂贵的土官占据此地,后因无视明朝法度,滥杀无辜被废黜。
这里历代为滇北重要军事堡垒,云南解放前夕,解放军滇贵黔纵队曾驻扎于此。此村近代出过一位红军将军,名张冲(1900——1982),曾于建国后任云南的副省长。
到泸西中枢镇逸圃中心校参观,此校1942年建立,旧校舍已经翻新,盖了几栋新楼,但几进院落的格局得以保存。d曾于此教书,校园里还有一些树,有校铭碑记录历史。
到d的故乡挨来村(挨来,彝语,),此地有云南最好的坝子之一,土地平展,土质好,村子的建筑房屋自然就好,修了水泥村路,很宽。来到他家老屋,宽敞的院落,老母在忙活家务,小侄儿在玩耍,拴着一条白狗在屋顶,堂屋正间摆着炭火盆,老父几个月前刚辞世,一切还如他在世时那么规整。我说,要常回家看看。
黄昏,到达泸西的白水村,暮色中见一片很大的梨园,旁还种有枇芭树,杨梅树,桃树。到白水库,时天地苍茫,寂静,红土路蜿蜒,草甸在余晖中显得特别美,有些像西藏某处高原湖。此水库供应泸西县城用水。黄昏中,见归来渔船,岸边取暖的篝火。
晚,吃茨菰煮汤,斑鸠肉末炒菜(不知此鸟是否准打?)泸西的菜,可能与广西、贵州、四川菜的特点都有接近,与地理位置有关。言,泸西自古出武人,相貌亦与滇南有别,个子较高,性格粗豪.
夜,雾大,冷。
-
-
2012,1,2 云南
早,离开泸西,一小时余车程达石林县境,经过长湖,开辟为石林地质公园,湖水很大,清澈,有点像海子,四围远山。看沿路的树种,学认棠棣树,黄连木等。
26年前,我曾到石林县,旧貌已变,山有许多为修路用砂而炸开,呈凹,惟有远方山峦之上的彩色氤氲依旧,河山之美就在车窗里,一闪过。
想,诗人们在远方生活,生活得阳光灿烂,有声有色,与大地人间的一切一样。
石林县城,(80年代我来时似乎称“路南彝族自治县”,今已经改为昆明所辖,称呼石林县)通高速路,较干净,整洁,旅游城市,路见“建国际旅游城”标语。
途中停车,认识树种及花草:白拉条树、青刺果、鸡爪黄连、薰衣草、红叶石楠。
在途中一饭店抄录菜名:抽筋菜、野蒜炒豆豉、苦青菜。
沿途,路边见有制作坟陵用的石刻牌坊,有的很巨大,出卖,台湾作家柏杨批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说,中国人有了钱,一娶小老婆,二修祖坟,并无公心。沿途见修祖坟占用土地、山地,云南的土地本来就十分少,要节约用。农村的旧风俗与迷信近年来有回归,婚丧都大操办,浪费和增负担。
滇南、滇北许多乡镇,见写有预防艾滋病口号,写的太概念化,应写明一二三具体的防护措施,另,电视、网络、广播、报刊等,凡是有较大公共媒体性质的,应有:防火、防吸毒、防性病、防流感、各种地方病、地震、水灾、旱灾、易发地方灾害、交通安全、心理疾病……这些的公益性广告,国家应硬性规定刊播,要放在黄金时间段和突出位置,这是他们的公共职责,不能一味赚钱,整天插播商业广告。并公益广告,要有操作性、实用性,不能模糊,应有专业人士制作的专业语言,说明简易的操作方式,不然,农民已知“防艾”,怎么防?市民已知防火、防震,哪些一二三的步骤?!
途径圭山,开辟为森林公园,森林似乎并不太茂,可能为旅游,雾大。言,从前到此山可挖草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