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百年太乙宫
风雨百年太乙宫
文/刘元兵、龚成玉
广兴镇太乙宫是什么时候修建的呢?为什么叫作太乙宫呢?据薛玉树主编《金堂县胜迹与文物》记载,太乙宫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据当地知情人土李君鑑老人回忆,现在的“太乙宫”由广兴场的湖广填四川的“五省”民间组织主持修建,具有会馆和庙子的性质。经笔者实地考察,见其结构为坐西南向东北的四合院布局。前面临街是一道用古砖砌成的宫墙,开有三个拱形门。从三个拱形门往里走有一个戏台(万年台),中间是一个栽有两棵大榕树的庭院,后面建有一正殿,其上建有川主楼,左右两边各有一排双层回廊(现已不复存在)。
太乙宫这个名字是谁取的呢?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笔者了解到,广兴镇供销社退休职工刘元兴93岁的老母亲说,太乙宫这个名字是她的外公李盛蒙题名并亲自书写的。老人家说,她的外公李盛蒙当年是一个戏班的班主,庙子建成时,还没有取名,主建者请他的戏班子在庙子的万年台上演戏,庆祝庙子顺利建成。演戏前,主建者说要给这个庙子取个名字。围绕着给这座庙子取名,人们争论不休。刘姓人家想取名“高祖祠”,李姓人家想起名“太宗祠”,读书人想起名“文庙”,道家之人想起名“老君宫”。有点文化而又见过大世面的李盛蒙说:“大家都不要争论了,要取一个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吻合的名字,我看就叫’太乙宫吧’”。于是大家都说好啊,就叫“太乙宫”。不知道是谁高声喊到:“快笔墨侍候,请李班主书写太乙宫之名。”李班主略一沉思,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苍劲而又显清秀的“太乙宫”三个大字写成了。从此这座寺庙就叫做“太乙宫”直到今天。
关于“太乙宫”名称的含义,据舒毕生《四川省金堂县广兴镇太乙宫志(初搞)》一文考证,“太乙”的含义有三:一是作为人神名,如东皇太乙、太乙元君、太乙天尊。二是作为原始的哲学理论基础。“太”和“乙”的含义为“最早”、“开初”的意思。后来道学家将“太乙”逐步演化为“五行”、“太极”、“八卦”、“阴阳”之类的衍化物。三是星宿名。王逸注《九歌》说:“太乙,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故云东皇。”
在“太乙宫”100多年的历史中,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现就当地百姓常津津乐道的几个故事叙述如下。(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是打死盐兵。广兴镇位于金堂县城东南边缘,东接中江县冯店镇、李都镇,南靠金堂县又新镇,西依竹篙镇,北连转龙镇。据广严寺居民李君鑑老人介绍,自古以来,广兴镇就是一个商业发达的金三角地带。其地形就像一只船,场镇外临马路有一条水源丰沛的河流,叫做环溪河。所以古时候的人们都认为,来广严寺做生意就会发财。来往最多的商贩就是南来北往的盐商。这些盐商请的挑盐工都要挑着盐经过太乙宫。在灾荒年月,老百姓没有盐吃了,就抢盐商的盐。当时盐商运送盐是由盐兵押送的,于是老百姓就同盐兵在“太乙宫”门前的街道上发生冲突,打死了几个盐兵。
二是打死刘老道。清末民初,道士刘玉先入主“太乙宫”,大家都叫他六老道。刘老道收留了相当一部分贫苦之人在玄天观当道士,逐渐的在广严寺形成了一股比较大的势力。刘老道慢慢的也就不把官府放在眼里了。有一次,刘老道因怒打了当地驻军派往广兴收取盐税的人员,驻军就派兵围攻“太乙宫”,杀害道士刘老道及信众70余人。
三是“城隍庙会”。民国期间,“太乙宫”内塑城隍像,民间俗称它为“城隍庙”。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初六举行“城隍庙会”。引来四面八方的民众前来游玩。这就给处于金山角之地的广严寺增添了浓厚的节目气氛。
四是“太乙宫”的毁坏。据广严寺居民李君鑑老人介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太乙宫连续遭到几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破除封建迷信运动。前排大殿内的几尊大型神像和后面“阎罗殿”中的大型壁画、以及塑有牛头马面、鸡脚人等鬼怪故事的泥塑均被捣毁,宫内殿堂空空如也。第二次毁坏发生在文革中的“破四旧”运动。当时供销社的负责人怕文物遭到更多破坏,就将宫门上众多造型精美的人物浮雕全部用稀泥巴覆盖,实际上是变相保护。第三次毁坏发生在文革后期,供销社将戏台两边的长廊式房屋全部撤除,在原址上建起了两排肥料仓库。
五是“太乙宫”的新生。二十世纪末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重视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整个国家也开始朝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方向发展。政府有关部门把加强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这一背景下,历经百余年沧桑的太乙宫也获得了新生。1992年太乙宫被确认为金堂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5月在民间人士的推动和支持下,广兴镇对“太乙宫”正殿进行维修,并重新塑了几尊大型神像。近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来到“太乙宫”考察调研,“太乙宫”已经成为研究清代胡广填四川和金堂县清代时期建筑风格的重要实物资料。
历经百年风雨的“太乙宫”,见证了广兴镇的繁华与兴盛。如今已经成为广兴镇历史文化的重要景点。
二〇一六年九月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