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军:让受贿“缓冲期”随廉政账户一起消亡
存在了近16年的廉政帐户退出历史舞台。8月底、9月初,四川、广东、重庆、新疆、内蒙、海南等15省份先后撤销廉政账户。这一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9月10日中国青年网)
自2000年浙江宁波市开通全国第一个廉政账户以来,类似廉政账户在各地陆续冒出头来。16年间,该账户功不可没,既累计了数额不小的巨款,也为不少党员、干部无法退回的礼物礼金找到了合适的“归宿”。但同时,廉政账户也备受争议,成为一些干部受贿的“缓冲区”,“收了不要紧,只要如实上交”,成了一些干部难以拒绝行贿的理由。15省先后撤销廉政账户,破除了受贿的“退路”,既彰显从严治吏之决心,也倒逼干部果断拒绝礼物礼金。
从本质上讲,设立廉政账户,等于给党员干部提供了一个受贿的“后悔键”,或因一时贪念收了钱,或因收的物品无法退回,都可以上交账户,说明原因,替自己免责。这种操作模式,显然不利于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施行,而且难以根治社会上行贿受贿“顽疾”,一时间难以治愈社会风气。
撤销了廉政账户,受贿的物品就成了难以脱手的“山芋”,构成事实性违纪犯罪。在从严问责、终身追责的背景下,受贿行为迟早都会“见光”,让受贿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在如此严厉的倒逼机制下,你还会为了丁点好处,将自己置身于被问责的“红线”内吗?显然,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算清其中的“得失账”,必然会加强自律,对行贿人保持“零容忍”拒绝。
从理论上讲,撤销廉政账户,堵住违规收受礼金后路,是“釜底抽薪”之计,但要真正将功效发挥出来,关键要将监督和问责落到实处,让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而不是一纸空文。当前,受贿的行为更加隐蔽,“红包”也在借助网络隐身,相关部门应与时俱进,厘清思路,更新监管对策,升级监督查处手段,切实让侥幸受贿之人付出代价。唯有此,行贿受贿才能逐渐刹车,社会送礼风气才能根本扭转。
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廉政账户撤销的意义,进一步增强廉洁自律、主动拒收“红包”的自觉性。别因一个“红包”而让自己长期置身风险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