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传统
《打造新时期高中生态语文》之回归传统
黄程碧
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今天,高中语文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快回归传统的步伐。语文是民族文化的根,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搁置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等于割裂历史;不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中提振民族精神,无异于舍本求末。高考命题应当回归传统,加大传统文化分量;高中语文教育也应当追根溯源,增加经典国学成分。
什么是国学教育?一般来说,国学主要是指以中国古典典籍为载体,表达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学术体系。因此,国学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观的教育。基于这一理论,渗透到高中语文教育之中,应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论语》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观教育
孔子的道德论中, “仁”是核心。换句话说, “仁”表示人与人之间亲密相处的道德总原则。概括地说,《论语》中的伦理道德观内容可以分为孝道、交友、诚信和师德四大部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孝道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和老师的提示,可以把这段话翻译成: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在对这段议论进行讨论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与现实相结合,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1)孝悌是仁的根本,对于读者理解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哲学、伦理思想非常重要。在春秋时代,周天子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则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如此。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制社会的道德要求。(2)孝悌与社会的安定有直接关系。孔子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的全部思想主张都是由此出发的,他从为人孝悌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之事这点上,说明孝悌即为仁的根本这个道理。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说,主张“以孝治天下”,汉代即是一个显例。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孝悌说是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制度服务的,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和分析判别,抛弃封建毒素,继承其合理的内容,充分发挥道德在社会安定方面所应有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打开学生的话匣,将古代的“孝悌”与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进行讨论,必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交友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这是选修课本中的内容,教学时完全可以教导学生,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3、诚信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意思是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孔子的弟子有子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信”和“恭”都要以周礼为标准,不符合于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于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人们常说,亲其师则信其道。有子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唯孔子之言是听,说出来的话当然也像从孔子嘴里说出来的一样。高中生逐步迈进成人时期,已经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谁都会见贤思齐,像有子一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得意门生”。这样的诚信教育,是无论什么样的说教也不能替代的。
4、师德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还是让我们从孔圣人那里讨教吧。
(1)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学习是教师实现自身提升的根本途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拥有渊博学识和多项技艺,才能优化自己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学生喜爱。《论语》中有诸多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的自主学习方式,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的借鉴学习方式、更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有“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反思学习方式。
(2)对事业的执著精神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与追求,如果没有好之、乐之的敬业精神,就不可能取得成绩。孔子一生都在为行仁政而游说,虽然艰难困苦,但矢志不渝。作为一名教师也应该这样,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的职业,那么首先就要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积极主动进取,在从业的追求中体会奉献与创造的乐趣,并以这份乐趣推动自己对于事业理想的追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现实社会中,在物欲的横流面前,许多人放弃了对事业的执著,转而去追名逐利。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教师的收入虽然相对清贫,社会地位也不高,但教书育人的使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值得我们去坚守。要做到孔子所说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3)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一名教师如果自身没有高尚的品格和渊博的学识又如何能做到育人教书呢?教师应该以自身敏而好学、厚德仁智的行为和人格来影响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孔子不仅是以身作则的提倡者,更是这一原则的实践者。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可以进行教育却不去教育,会失掉人才;需要做出表率却硬喋喋不休,等于白费口舌。因此,做一个合格的教育者,必须做到“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两种方式结合。“有言之教”在于说理,以提高认识;“无言之教”在于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指导感化。
(4)多一份宽容之心
《论语》对宽容的具体解释是: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不迁怒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勿求全责备于人。第二,如果别人犯了错误,只要是人家愿意改正错误,就要得饶人处且饶人,容人之过,“既往不咎。”“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即使别人恶意诬陷中伤自己,也不要与之计较,这才是真君子。同时,不能老去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还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去理解别人了:“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第三,宽容的最高层次不仅仅是有容人之量,不去伤害别人,而是能衷心地成人之美,甘为人梯,助人成功,不歧视任何学生,有教无类,并能因材施教,使之成材。“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5)勇于认错改错
《论语•子张》里有这样一句话:“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的是圣贤也好,凡夫俗子也罢,谁也不会与错绝缘。所以我们偶然犯点错误,不足为怪。问题是,对待过错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有了错误应该承认错误,知错就改,懂得补救。如果犯了错误,明明也知道自己错了,却不愿或不敢承认,总是想方设法去掩饰,或找出各种理由推卸责任,就比较可恨了。
认错与改错并不丢人,它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很重要的道德修养,是自省和修身的重要内容。孔子说过:“过而不改,是谓过也。”(《论语•卫灵公》)如果有了过错,却不改正,那才是真正的过错。改过是对自己行为的积极修正,是值得赞扬的事。只有勇于改过,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道德,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二、以《诗经》为载体,进行经济制度下审美情趣教育
1、《诗经》的亲情审美
传统中国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社会。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很多作品表现了亲情的内容,如父母之情、同胞之情。古人已经认识到了亲情的重要价值,认识到了家庭和睦对社会发展、和谐不可或缺的作用。探讨《诗经》中的"亲情"问题,对我们新时期下的语文教育无疑是有意义的。
《大雅‧文王》说“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意思是:可不念及你们的祖先,好好修养你们的品德吗?《大雅‧瞻卬》也说“无忝尔所生,式救尔后。”意思是:不要辱没您的祖先,努力救救您的子孙。这是孝道之美,是最原始、最自然、最真挚、最恒久的情感。孝道教育理应成为现代语文教育中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向上奋斗的动力来源。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出自《诗经·小雅·棠棣》,意思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这首诗还拿朋友与兄弟相比较,以强调特殊情况下同胞血肉之情的真、善、美。如“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求叹。”
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高中生作为一个宠大的群体,一个迅速迈向成人时代的群体,一个即将肩负起时代使命的群体,不得不说,当代语文教育所承载的审美情趣教育,在这个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时代,更加且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诗经》的友情审美
《秦风·无衣》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又说:“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首诗旨在歌颂,歌颂战友亲如兄弟,歌颂军队同心同德,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小雅·鹿鸣之什》有言:“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德音孔昭……鼓瑟鼓琴。”这首诗以鹿鸣起兴,引出我对嘉宾的态度,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这是给予朋友的最盛况欢迎仪式,是一种大美,是一种博爱。能得到这样的朋友,真可谓生而无忧,死而无憾。
在现实生活中,高中同学是一辈子的朋友,每一位同学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前途。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老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关爱、相互勉励、相互提携的例子举不胜举。在高中语文教育中以《诗经》为载体渗透友情的审美情趣教育,既不脱离课本,又不乏现实意义,学生也乐于接受。
3、《诗经》的爱情审美
前文已经说过,高中生是一个迅速迈向成人时代的群体,其爱情观及价值取向,都处在一个懵懂期,一个躁动期,一个危险期,所以,借助语文课本,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的爱情审美教育,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篇古诗文《卫风·氓》是进行爱情审美教育的一个经典。诗中的女主人公以无比沉痛的口气,回忆了恋爱生活的甜蜜,以及婚后被丈夫虐待和遗弃的痛苦。诗歌虽然短小,但不失为一部爱情与婚姻的悲剧史诗。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女子,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是何等难能可贵。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男子始乱终弃的爱情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反面教材。
对于高中女生而言,这首诗是提醒,也是规劝;对于高中男生而言,这首诗则是忠告,也是警戒。爱情是无限美好的,有着真正爱情的生活是无限幸福的;然而,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只能了解爱情,欣赏爱情,但决不能触碰爱情,实现爱情。其实,只要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得好,就一定能规避一些不规范行为的发生。
4、《诗经》的风情审美
风情,顾名思义:丰采,神情;风土人情。大地有大地的丰采,天空有天空的神情;城镇有城镇的风格,乡村有乡村的人情。人类以大自然为依托,大自然给予人类无限智慧。
世界文明多发生在大河流域,中华文明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文明,就是在先人筚路蓝缕之中,在大河边创造出来的。《诗经》开篇第一首《关雎》就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歌写到河边的淑女、水鸟和植物,淑女身材窈窕,性格温柔,在河边采集荇菜。荇菜的叶子浮于水面,随着水流左右漂浮,沙滩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呱呱鸣叫。河边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河边的景物自然会成为人们首先关注与歌咏的内容。人与自然交相辉映,和谐统一,构成了一幅意味深长的黄河风情图。
《卫风·硕人》第四章写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gū)濊濊(huì),鳣(shàn)鲔(wěi)发发。葭菼(tǎn)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hé)。”这是一首赞美卫庄公夫人庄姜的诗,庄姜出嫁的时候,从齐到卫,必须渡过黄河,卫国人在黄河边迎接新娘,看到黄河之水弥漫盛大,新娘美丽华贵,发出由衷地赞美。诗歌最后一章不仅写到黄河的水势,而且写到岸边青苍的芦苇和茂盛的荻草,以及捕鱼时撒网入水的声响和动作。这几句诗的大意是说:黄河之水浪滔滔,北流之水哗哗响。撒下鱼网声濊濊,鳣鲔游来钻入网,葭葭芦荻青苍苍。陪嫁女子皆盛妆,随行大夫气更壮。诗歌直接描写到黄河水势以及岸边植物河水中的游鱼,很有生活情趣。(刘玉娥<诗经>中的黄河风情》)
有水便有山,有山水便有人家,有人家便有部落,有部落便有风土人情。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点,通过《诗经》的学习,激发学生了解家乡山山水水,了解乡里万种风情,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有利于丰富作文的内容与情感。
5、《诗经》的性情审美
何为性情?性:性格、禀性;情:思想情感。清顾炎武《日知录·古人用韵无过十字》:“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人的性情总是表现为个性与社会共性两方面的结合,因此性情是受社会环境与文化影响的。不同历史时期人的共性性情表现相差很远,应该说一切生命体都有自己的一定的性情,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性情中的。
《诗经 ·邶风》说:“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从约会、赠物、回忆三个方面抒写,逐层深入,层层透出静女的聪明善良、天真活泼的美好性格,句句表现出青年男子对静女的爱恋之情,字字流露出小伙子沉浸在无比幸福、满足的热恋之中。这种阳光、健康而又情味绵长的爱情,表现的是男女主人公真率性与真浪漫的真性情。而这样的篇章在《诗经》中还可以见到很多。又如《卫风·伯兮》,则是以一思妇的口吻,紧扣一个"思"字,先由夸夫转而引起思夫,又由思夫而无心梳妆到因思夫而头痛,进而再由头痛到因思夫而患了心病。诗歌开篇说道:“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意思是“我的大哥真威猛,真是邦国的英雄。我的大哥执长殳,做了君王的前锋。”可见女主人公是以“大哥”为荣的。诗歌最后一节说:“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是告诉读者,她要找到忘忧草,把它种就在屋北面。因为她一心想着自己大哥,伤心得病恹恹了。这是多么的至真、至善、至美感情倾诉啊,而女子为其大哥自豪、骄傲的性情便跃然纸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李清泉先生在对《诗经》作现代解读一文的结尾外写道:《诗经》告诉我们三大基本观点,爱情观,真诚、执着、责任;价值观,知耻、明善、有节;人生观,乐观、进取、知忧。这是对《诗经》“真性情”的最好概括。我们以《诗经》为载体,对高中生进行“真性情”的审美教育,必然能提炼他们的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以《史记》为载体,进行网络时代文化价值观教育
说起“网络”,人们总会把它与信息时代联系在一起。其实,网络是由节点和连线构成,表示诸多对象及其相互联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通史《史记》,就是一个信息传输、接收、共享的虚拟平台。这个平台为全世界观众和读者服务了几千年,其文化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最大的创新是同时记录各家对同一事件或人物的不同立场和看法,虽然各篇中对同一事件记录看法颇有矛盾之处,但毫不影响其史学与文学的地位。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最明显的是,《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汉书·司马迁传》评价说:“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高中语文教育借助《史记》这个平台,鼓励学生对文化领域里一些历史被重视和被否认的理论及言行进行探讨,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即对文化本身和对文化态度的是与非、功与过、取与舍的认知,因为文化永远是具有多元性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选编了《史记》之《鸿门宴》,我们无法也无须从学术的角度去进行探讨,但可以组织学生就事论事,各抒己见,引导他们辨是非,明功过,知取舍,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比如,对刘邦与项羽的是非功过,老师可以拿以下三组对比性的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激烈的辩论。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说:“故愤发其所为天下雄,安在无土不王?此乃传之所谓大圣乎?岂非天哉!岂非天哉!非大圣孰能当此受命而帝者乎?这合乎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大圣。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但他在《史记》一书中批评项羽:“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杜牧有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与杜牧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在《题乌江亭》说:“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周恩来将项羽、拿破仑相提并论。说此二氏者,吾之所谓造时势之英雄也。但毛泽东却在诗中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并在一次谈话中,进一步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当时叫彭城)。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对项伯与范增进行辩论以及对项庄与樊哙进行辩论,教育学生既要以历史的眼光看问题,又要以发展的思维对待历史。只要学生能够做到实事求是,不违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不脱离实际片面看问题,就可以放手让孩子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四、以《先秦诸子散文》为载体,进行和平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先秦诸子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的特殊历史时期。周王室东迁以后,学术重心由王官逐渐移向民间,自孔子以后,一时大思想家辈出,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皆能著书立说,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称这些思想家为“先秦诸子”。我国主要的国学如儒、墨、道、法等大家,都起源于这个时期。
老庄哲学,被誉为永远的东方智慧,其核心价值观就是以生命为本体的,而这个生命又不是我们一般所说的生命,而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统一基础上的对自然万物生命化的体认。这不正是一个和谐的人类社会吗?不仅如此,它还提升到了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与繁荣。特别是庄子,一生追求绝对精神自由,成为一轮明月之下的一棵孤独的树。因为他所处的时代最缺乏的就是和平,缺乏和平便失去了自由,失去自由就更加激发人们对自由的渴望。高中语文把老庄哲学编写进选读教材之中,有利于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培养深入探究的精神。其探究的结果,少不了和平与自由的内容。而身处和平时代的他们,必然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以泰山为中心的齐鲁文化,是以仁和仁政为核心的文化。孔子希望在诸侯争霸的时期建立一个大同社会;孟子则鲜明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墨子更是主张民众有权参与国家政事,其信徒还建立了严密的团体组织,为实现自己的主张而身体力行。
五、以经典家训为载体,进行中学生行为规范和集体主义教育
明代宋濂说:知畏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朱子家训》云:“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些话,无一不是脏腑之言,也无一不是至理名言,用于家教,必然养成良好的家风;恰当用于班训,也必然养成良好的班风。千百年来,这种优良的传统的文化一直教化着中华儿女,也一直规范着炎黄子孙的行为,我们没有理由不予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颜氏家训》之《兄弟篇》说:“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以兄弟喻同窗,不谓不可。《朱子家训》云:“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家庭建设如此,班级建设亦然。《钱氏家训》教导子孙说:“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难道不是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关系的最高境界吗?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特别强调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的密切联系,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的家训,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部分。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假以家规定班规,借助家训促校训,对于弘扬民族正能量,早日实现中国梦,有着不可或缺的奠基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