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寒:敲反腐警钟需要用“重锤”
咬耳扯袖在吉林省已成常态,“不能等犯了错再算总账,早提醒早纠正,警醒干部树起纪律和规矩的‘警戒线’,尽量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特别是严重错误。”省纪委同志说。吉林省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及时处置问题线索。今年1至7月,全省处置问题线索10834件,同比增长63%。(10月6日新浪网)
常敲反腐警钟,坚持红脸出汗有病早治,防止“好同志”变成“阶下囚”,已成为执纪监督工作的重点。发现问题,抓早抓小既是对干部的自身的保护,也能减小问题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大家都是一件好事。无论是廉政谈话,还是函询警告,切忌轻描淡写、流于形式,要用“重锤”见实效。
吉林省某国企一把手陶某订立攻守同盟;某单位副厅级干部陈某被群众反映“为儿子操办婚庆借机敛财”倾向;某市副市长张某因女儿结婚公车私用、无偿使用劳务,被给予党内警告处分。这些问题被及时刹车,得力于反腐警钟敲得及时,咬耳扯袖入脑入心,真正发挥了作用。
我们知道,被敲警钟的干部,往往只犯了些小错误,出现了不良的苗头,还未彻底越过纪律“红线”。反腐警钟敲轻了,可能留不下深刻的印象,不能让干部认识到问题的严重后果;约谈内容未讲到点上,也不能直达问题根源,难以让人红脸出汗。做思想工作,传导压力不能点到为止,或怕得罪人而做做样子,不敢真刀真枪地干,这样下去,不但挽救不了“病态”干部,反而可能造成一种流于形式的执纪假象,使问题干部更加肆无忌惮。
一次约谈不是一次简单的喝茶聊天,既需要谈话之前的充分准备,也要谈话之时的严肃对待。针对干部的问题线索,要一件一件去核实调查,搜集足够充分的证据,形成问题清单,做到谈话有重点,有针对性,直达问题节点。在谈的时候,要对照干部问题清单,逐项找问题纠错,谈出问题的严重性,谈出整改的决心,确保干部真正认识到问题,能下决心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