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秋遥忆(7首)
《北京秋天,2006》
-
去不了香山
就没法看红叶了
太累
太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那就在路边拾一片飘飞的黄叶吧
也是秋天
可以夹入书本,可以藏在心里
可以从心里寄向远方
买两只金色柿子,摆在出租屋
秋柿熟了
事事如意
-
记得我曾在西郊塔下眺望秋天
记得我曾仔细凝睇一棵经霜柿树的颜色
秋天辽阔
心就饱满……
(2007,河北燕郊)
-
-
-
《山居——在燕山》
-
其实也没什么事
就是想来坐坐
小黑豹子狗欢蹦乱跳
屋顶晒着红辣椒
墙角堆放两袋山楂
屋后是山
山后是岚烟
-
哪怕喝一碗粗茶
不 , 一碗新打的井水也行啊
听老嫂子和邻人话话家常
其实我知道 , 没什么事
跑了这么远
就是想来,坐坐
(2007夏,北京)
-
-
-
《“中国城市工”》
-
虽然我已太老,写不好诗
可我还要写一写
被忽略的“中国城市工”
他们来自国内各座城市
漂流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各个大城
至今没人为他们正式命名
他们是中国农民工的
一对孪生兄弟
-
因为我也是其中一员
从东北漂泊北京
雨打风摧十几年
多少次回望寒冷的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鹤冈——
想起万万千千下岗工人,泪洒衣襟
-
人们只记得农民弟弟进城
却忘了工人哥哥也背井离乡
工人哥哥就住在五环外
“民工村”的隔壁
孤苦伶仃的“中国城市工”
-
时代忽略了他们
一切正统的提法里忽略了他们
被忽略的
有一天有权讲话
(2007,12北京)
(纪念90年代,之一)
-
-
-
《北京酒仙桥,1998》
-
今天是公休日
我去邮局寄东西
觉得邮资好象又涨了,一点钱
-
民工怎么这么多?
都在往家里寄钱
莫非有洋财可发?!
一看,不多,都是300,500
原来瑞雪纷纷年关将近
-
窗口,一双双焦灼的眼:
——“今年回不了家啦,川资和路途隔得太远”
——“这钱给老父治病”
——“这钱给妹妹,叫她千万不能卖身和失学”
——“为了钱我出卖了南方”
——“今年湖南家乡的冬天冷不冷啊”
——“这里的工棚潮湿冰冷得像老板的脸色”
——“就这点钱啦,真对不住”
——“我的胶皮鞋张了嘴、还戒了烟……”
-
我自己这个新年没闲钱可寄
咽了咽,眼里的热和喉咙中的干
京城的生活费也是多如牛毛啊
老了老了,怎么又活回当知青的30年前?!……
-
冬天的北京街头,阳光灿烂
忽然想起写诗已写了28年
为了诗也曾几番流泪
还好,这回的泪不算辛酸
(2007,北京)
(纪念90年代,之二)
-
-
-
《老北大红楼印象》
-
红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旧影斑驳
整个炎热的1997年夏天我与它比邻而居
70年前鲁迅在这里授过课,李大钊任图书馆馆长
毛润之做图书管理员
毛先生当年租寓的德胜门内的旧居犹在
我曾在一个寂静午后去寻寻觅觅
旧中国作协的墙上贴着冰心、扬沫的宅电
讲述着半个世纪的“文学神话”
《文艺报》往昔的图书室变成仓库
书籍成废墟老鼠在隔壁凌乱造反……
-
30年沧桑。又30年。门外不远处
1919年“五四”喋血广场变成繁街十字路口
在红绿灯夹缝里,我去买午餐
再接听一个下午的商业电话
没有想入非非,高谈阔论
-
夜里只有灯火、疲惫、拖沓、汗渍
想往着黎明后的收入、工作、房租
转眼秋天黄叶翻转,又过去短暂几天夏凉
还记得从这儿去看北海、什刹海、南长街
拂拂春柳呵
又在纷沓的记忆里抹净
(注:老北大红楼位于今北京沙滩北街一带)
(2008,北京)
(纪念90年代,之三)
-
-
-
《北漂诗抄:乡愁,一》
-
暮色
降临
谁 ?还在为我深深祝福?
-
我残酷地细数寥寥
上帝,大地,几个亲人
不,乡愁在远方大喊——
还有我!
-
-
-
《北漂诗抄:乡愁,二》
-
北漂十年
老尽东北心
乡愁在一根电话线里
-
而今,我工作在北京
睡觉在河北
其余时间在奔驰的路上
午夜梦回
梦里已知——身是客
-
-
-
《北漂诗抄:乡愁三——怅东北》
-
依安还在
父亲却不在了
农安还在
童年村中的家却没有了
长春还在
而我和两个姐姐却快要衰老了
城中的那座花园还在吧?——
而我和她热爱过的那群黄蝴蝶已飞兮远兮
……
(2007)
(注: 依安、农安,均为东北黑龙江与吉林的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