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军:茅台就该成为公务消费“禁酒”
贵州赤水河边的茅台镇自古以酿酒闻名,清代的时候这里的酒就远销外省。从小作坊到大工厂,茅台酒从来没愁过销售。然而在2012年八项规定刚出台时,茅台酒厂第一次经历了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调整转型。只不过,原来公务消费占到销量的30%以上,如今已经不到1%,健康的市场,并不需要靠公务消费来支撑。(10月19日新浪网)
茅台是中国少有的几款名酒之一,一度成为公务接待的“标配”之一,不仅浪费了“三公”经费,导致接待费屡高难降,也渐接给高档白酒注入了价格“水分”。如今,在八项规定精神要求和从严反腐的态势下,高档酒已逐渐退出公务接待的“菜单”,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既省了钱,也扭转了作风,值得肯定。
“接待就是生产力”曾一度流行,使高端酒从来就不担心价格虚高,更不用担心销售问题。因为有公务接待来埋单,再贵的酒也敢上接待的桌,有人敢喝。短时看来,确实助长了酒业的发展,增加了收入,但从长远来看,并非一条健康的路子。
虽然,八项规定之下,高档酒的价格降下来了,公务接待的消费也减少了,但由于更加平民化的价格,反而使得民众成了主要的消费对象。不得不说,这如同餐饮业一样,是一种社会生态的正常回归,因为只有建立在普通民众消费得起的前提下,白酒的销售才永无后顾之忧。
茅台的公务消费用销量的30%降到1%,这恰好是最直接的说明,公务消费的理念正在回归,花纳税人的钱就得节约。但不可避免,仍有一些领导干部未彻底死心,明面上不喝高档酒,背地里却不死心,变着花样消费。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津便是其中一大典型,用矿泉水装茅台,然后拿矿泉水瓶子在大家分酒的时候,再分着倒着喝。
不可否认,茅台的转型,以及销售对象的变化,只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公务接待风向的变化。“四风”的问题,它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它已经形成了一种惯性,只有一直抓下去,一直抓到底,永远在路上,才能避免它反弹,使党风政风新气象成为常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