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老师忽视了什么

11-18 作者:摆渡居士

文/黎加刚(摆渡居士)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基本的性格与人格、基本的能力与知识的奠基阶段。由于小学阶段学生是人一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更是这个奠基阶段基础中的基础。

在“分分,老师家长的命根”“考考,老师学校的法宝”这一畸形教育模式的毒害之下,中国的小孩,特别是中国落后地区的小孩,正在一步步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成为少数高分低能和更多低分低能的一代接班人。

这,不是摆渡居士的危言耸听。

这,不是初中教师在推脱责任。

小学阶段,学生的可塑性较强,当学生、家长、老师、学校和相关机构都一条龙过分盯住学生的分数,什么教师的评先选优晋升效能绩效,什么校长目标考核,什么市教育局普九目标中定的全市各学校最愚蠢无知可笑的平均分提高目标分数指标(不是排名,是具体到每个学校各年级语文或数学的年度平均分达标分数)都和班级学生分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老师(老实肯干的老师+德才兼备的老师+胆小怕惩罚的老师)的课堂都会过分注重班级学生语文或数学的考试分数,全体师生加上所谓负责任的家长,都会身不由己、争先恐后,一头扎进求分的大战。再加上可塑性较强的小学生本身在懵懂的好奇阶段又特别怕老师,于是,在小学课堂出现了永无休止的朗读朗读背诵背诵演算演算作业作业考试考试和花样层出不穷的体罚体罚……(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在学生老师学校和部分家长的高度重视之下,好多小学班级的学生考试分数,是有些喜人,甚至有些让人骄傲,让人自豪,让人羡慕嫉妒恨。

轰轰烈烈喊素质教育,大张旗鼓抓应试教育,小学生的分数提上去了(有许多学生也不一定,因为压力太大,经不住过大过多压力的小学生,或者天生难管的小学生,考试成绩也同样不一定好),可是小学生在非常关键的小学阶段应该及时得到挖掘和培养的艺术兴趣、读写能力和做事的胆识与勇气等,却严重受到冷落甚至是压制与打击。

有的学生因为老师过分注重分数,反而失去了应该在小学阶段得到奠基的许多东西;有的学生又因为一些老师的极端不负责或方法的不当等原因,同样也失去了应该在小学阶段得到奠基的许多东西。

得不偿失啊!

试想一下,在学生可塑性较强的小学阶段,在分数是天的小学老师眼里(当然,他们有他们的难处,他们也是没有办法,他们中能够完全抛却名利,不怕挨罚,真正回归教书育人本质的毕竟很少),什么注重能力培养,什么注重教育平等,什么注重学生减负,什么注重德育培养,什么注重艺术培养等等等等,这一切还会存在吗?如果存在,又有多少呢?恐怕,在好多老师心中,早已经坦然无存。

于是,听话的小学生成了制造分数的机器。

于是,小学生写字课没有了,好多学生的书写一塌糊涂,最基本的“横平竖直,方正饱满”书写规则没有了,有的学生甚至姓名或者班级一直写错(比如:六(1)班写成六(一)班之类更是常见),也一直没有一个老师纠正。

于是,所有小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多次甚至屡次得到的个人朗读、个人提问、个人回答、个人背诵、个人到黑板上演算等能力胆识勇气的培养,没有了,这一切,即使有,也大多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课堂专利。

于是,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被他们自己或多或少的考试分数所淹没了。而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领导却沉浸在分数的喜悦甚至是狂喜之中,对这一切浑然不知。

小学生呢?他们知道,但他们表达不出。或者他们知道而且说出来了,但家长老师会说:“小屁儿孩你懂啥!”而不予重视。

于是,畸形教育下,畸形发展的小学毕业生,开开心心高高兴兴进入了中学。

中学与小学的天,一样,同样的暗无天日,同样的以分数为中心。

中学的天又与小学的天不一样,甚至是天渊之别:不同的是,情况更糟糕,这里的天比小学的天更广阔、更精彩纷呈,也更暗无天日。从纪律或自律的角度看,小学到了中学,这一根曾经绷得很紧的弦,一下子松了下来,有的甚至是接近断裂或已经断裂;从学习这个角度来看,小学到了中学,对于仍然一心想着分数的学生来说,这根弦又比以为任何时候都绷得更紧。因此,中学生群体成了这样的一个群体:极少数学生整天绷紧自己学习的弦,没有一刻放松,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极少数学生则完全撤除了曾经在小学被自己或老师家长绷紧的弦,淡泊分数,肆意妄为;大多数学生成绩不好,能力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处于学习成绩进不能进,退随时可能的状态。

更可笑可叹和可悲的是,为了某一学校的名誉,为了整个乡镇学校的名誉,为了教师个人的利益,高考有人舞弊,中小学期末考试同样有人舞弊,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也有人舞弊。有老师、学校要求学生舞弊和帮助学生舞弊的现象,还有教师在集体改卷、加分、报分、登分和输入电脑等环节的舞弊,甚至还有教师因为评卷所涉及的个人利益而公开扯皮闹矛盾的现象。

畸形教育培养的孩子满怀希望踏入中学的大门,遭到的是同样畸形教育的第二第三第四次(初中高中大学)打击。

于是,所有中学生在课堂上应当多次甚至屡次得到的个人朗读、个人提问、个人回答、个人背诵、个人到黑板上演算等能力胆识勇气的培养,没有了,这一切,即使有,也同样像在小学一样,大多成了个别优秀学生的课堂专利。由于小学阶段缺乏锻炼,好多学生在课堂正式场合的胆识已经在较大程度上有所固定,要改变也很困难,而且与一心要分数的学校目标也不一致。

于是,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被他们自己或多或少的考试分数所淹没了。而学生家长、老师和学校领导,除了个别人会有幸沉浸在分数的喜悦甚至是狂喜之中,更多的则是无奈与叹息。

到了中学,中学生进入叛逆期,进入青春期,在早恋甚至早性泛滥的时代,在网络利人更害人的时代,在家庭的娇生惯养上升到国家层面的娇生惯养的时代,再加上中学的学习科目比起小学,一下子多了许多学科,甚至多了许多人一辈子几乎都完完全全不需要学的英语。所以,中学的天还是小学一样的天,一样的黑,一样的分数至上!当然,和小学也一样:安全被所有公仆天天月月年年高喊着,他们不是为学生,而更多的是为他们自己的乌纱帽。

是啊,更可怕的中学的天比小学的天更暗更黑,接近成年人的中学生的天比起小学生无忧无虑懵懵懂懂纯洁无邪的天,更加充满遗憾和无奈。

每每看到好多学生因为胆怯,因为缺乏自信,因为缺乏胆识,在课堂上进行最最简单的语言交流,让全班学生都能够听清其一两句讲话,都很难甚至是不可能,摆渡作为语文老师深感悲哀,同时也深感惭愧。

胆识,很重要,甚至比知识更重要。胆识,包括不同的许多方面:有思考创新的胆识、说话的胆识、做事的胆识,有小的胆识、大的胆识,有好的胆识、坏的胆识……摆渡这里涉及的胆识,主要指人与人在私下场合、公开场合,特别是很正式的场合,能够自信地进行沟通交流或展示自己的一种勇气,一种能力。

当代社会,是需要创新思维和创新胆识的社会,是靠能力才能更好地生存、生活的社会。如果胆识严重欠缺,生存和生活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由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因为性格过于内向,严重缺乏胆识,而有太多的失败,在妻子眼里甚至是很失败。所以,我比较注重对孩子们的胆识的培养。由于种种原因,家长和老师们常常忽略了对孩子们胆识的培养,特别是在可塑性较强的小学阶段。

学生中追求进步的不少,但刻苦学习而且效果也不错的学生,少之又少。成绩不好,依然选择不断学习的学生,同样也不多。剩下的就是想上进,却心有余力不足者较多。再余下的,更是数量庞大的“淡泊分数”、无忧无虑甚至调皮捣蛋的学生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本来更应该特别注重学生能力胆识的培养,可摆渡感到遗憾的是:鼓励也罢,理论引导也罢,举例证明也罢,现身说法也罢,强制要求也罢,作用总是不大,甚至显得没有丝毫意义。唉!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做最简单的自我介绍,意在测试或培养学生的这种胆识,我前不久曾经有过“跪求”学生大胆说话的奇葩办法。这办法不错,这位学生在我单腿下跪的瞬间终于说出部分学生能够听见的“大家好” 三个字之后,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可是,之后却依然没有下文。

只要不违法违纪,也不违背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别过分瞻前顾后,何况胆识还与我们的未来紧密联系,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究竟担心什么呢?

我小时候读书时过于胆怯,教书后依然胆怯,一直到三十多岁,才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胆识,培养自己不怕他人说闲话的勇气。所以,我几次敢于代表稳坪教育或者稳坪镇,去县城参加演讲并获得过不错的成绩(最后一次去参加“全县反腐倡廉”演讲比赛时,已经四十多岁),在什么评课什么文学笔会上大胆发言,在空间大胆写自己的日记或偶尔送报刊发表,都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胆识,敢于不去计较他人的闲话。

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业者,无不与其有不凡的胆识息息相关——这是不再需要证明的公理。就是不成就大业,要把我们生活中、工作中普普通通的许许多多小事做好,同样离不开胆识。可是,如今我们的学生恰恰欠缺的是胆识。

如今,许多中学生成了要分数没有多少分数,要美德好多学生成了“没得”,要能力好多学生缺少能力,要积极健康上进的胆识也没有多少这样的胆识……他们走进中学,一下子知道自己有《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护身符;一下子知道体内有荷尔蒙;一下子知道课堂上管他真真假假,只要说她“肚皮痛”,老师不敢不准假,就可以自由飞出教室;一下子迷失在突然开阔的影视网络游戏恋爱的多姿多彩的世界……一下子看到了他们最美好的未来……

可是,在逆反的大潮平息过后,在远方的海市蜃楼消失之后,稍微有一点点自知之明的中学生,更多的却又是看不到未来……这,再次让畸形小学教育之后的中学教育雪上加霜。

高分也罢,低分也罢,健康、安全、修养、胆识和能力才更重要。孩子们,你们的未来虽然有风雨,但更洒满阳光。衷心希望你们在把人做好的基础上,一是要不怕吃苦、锲而不舍,二是要培养胆识,敢于开拓创新。孩子们,特别是如今有些胆怯的孩子们,加油哦!

监护人,忽视了什么?

小学老师,忽视了什么?

中学老师,又忽视了什么?

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官小官们,又忽视了什么?

2016 1118 07:46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