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随笔
书画随笔
(一)
学习山水画多年,一直在揣摩和体会如何才能画好中国山水画。近些年,我在不断读书学习的同时,一直在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艺术理念,感悟和体会颇多。我认为,读书、写字、游历、胸怀、感悟,厚积而薄发,对于一个画家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陆俨少先生曾讲,艺术家十分功夫,需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我认为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中国画的特质,是具有文人品性,诗性哲理与笔墨涵养的,不读书不足以陶冶性灵,不习书法不能以书入画,如此,画无文养必存匠气,画之灵魂则无所依托。故曰:“功夫在画外”,此话在理。
(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是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提升一个人的修养,读书可以给人以智慧,给艺术家以创作灵感,提升艺术的品质和高度。这种气质、修养和高度唯以读书才能“脱胎换骨”。(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三)
书画技道完备,其中书法作为画家与文人的必修课,功在不舍。举凡中国历史上杰出之画家亦必是杰出或优秀的书法家。固有“书画同源”一说,此即强调画之用笔贵以“以书入画”。比如,线条作为中国画“骨法用笔”的造型基础,其内在的修为、锤炼和品格概括为笔法,是“谢赫六法”之一中重要之审美标准。自古以来,“骨法用笔”是考验一个画家线质优劣的一个范畴,线质不过关就等于画家还未登堂入室。我认为,“骨法”也即“古法”,需以古人对于书法之于绘画线质的介质手段,锤炼线条内在之美,如此,方为正道。当下,画家不重视学习书法,已成积弊,故画毫无“笔墨”可言,也就去了中国画基本的“味道”。
(四)
张璪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强调画家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近年来,我通过不断地游历,体会是愈来愈深了。山水画本摄取自然万物,讲求远观气势,近察精微。需养浩然正气和胸中逸气也!故曰,“人无大胸怀难写大山水“,心胸开阔,蒙养浩然正气和胸中逸气则直接影响山水画之气格,也影响笔墨之表现力也。而游历名山大川,则可以开阔心胸,纳天地万物,“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为山川代言矣!
(五)
中国之山水画不似西方之风景画,是以强调画家思想、学识、修养、品格与自然之神合,所谓“天人合一”也。中国文人强调以主观之笔墨、之心像写自然客观“超然物外”之化境的山水。故中国画,自唐王维始,尤其是有宋以来,文人士大夫成为传统国画发展的主导者,倡导了东方之“写意”精神。观文人“逸笔草草”,重点不在记事,而在传意。因此,中国山水画之创作,强调一种整体性、宏观性和意象性,画面不强调细节过多。如细节过多,会把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些具体物象之上,妨碍了我们感受自然类似抽象意念的表达,不利于意象之传情达意也,所以,中国山水画之创作绝不是对景写真。中国山水画的创作,景物取舍与提炼,在构图中显得尤为重要。其构图讲究对立统一、阴阳互生,即非常強调规律性和辩证法。如形式上之宾主、呼应、远近、虚实 、疏密、聚散、开合、藏露、夸张等等。
(六)
大自然是画家创作灵感的源泉。无论古今中外,画家以自然景色作为主题不在少数。由于东西方审美传统、思维模式之不同,造成了东西方两种绘画在基本技法和表现手法上的不同,而东西方哲学观念上的差异,更是导致绘画观念上出现差异的主要逻辑来源。传统的西画注重写实,以科学的规律、法则,如解剖、透视和明暗等方法来表现物象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而中国画是以儒释道作为审美基础,强调一种整体之感觉,唯以主观心像来体量自然,不以真实、准确为能事,比如说,不强调焦点透视,不强调光影准确等等。这样就可以调动人的主观自由度和能动性,更好地服务这种语言。因此,在西方绘画以自然为题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风景画”,在传统中国国画中,这类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画,我们称之为“山水画”。
(七)
很多画家不是输在勤奋与技巧上,而是输在智慧与境界上。经历与悟性、胸怀与智慧必将影响一个画家的境界、天分、修养,以及价值取向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一个画家今后的成就。因此,学习中国画应该修炼大智慧而非小聪明,具备大境界而非小技巧。中国之禅道使中国画获得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高古、清净、虚和、闲逸等境界。清代画家王瀛有云:“诗不入禅,意必肤浅”。画是否亦然呢?一个画家如能达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之境界,必将会创作出传世之作。
不老书生聂振文于天沐堂
2016.11.17
- 欣赏美文,大赞,推荐!!2016-11-23 07:03
- 回复@丫丫:谢谢美女点赞、推荐!2016-11-26 22:46
- 谢谢 草木白雪!2016-11-26 2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