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忠森:启动污染预警迟缓也是一种“病”
环保部今晚通报说,尽管11月15日,环保部就已经向太原市通报,该市有可能在未来3天连续出现重污染天气,要求启动相应的应对措施。但该市始终“按兵不动”,一直到11月17日中午,在环保部督查组的反复督促下,才发布黄色预警。
这几年,雾霾几乎都能如期而至,重污染天气也仅大家头疼,伤了脑筋。本该痛定思痛,抓紧时间,加快进度推进污染治理工作,在重污染来临时提前预警,让老百姓有个心里准备,采取一些必要的应对之策,该临时关停的企业、工地及时关停。这本已是应对重污染的被动之策,然在执行时却仍面临诸多尴尬,怎能不让人气愤?
应该说,今年的环保部是积极作为的,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在各地监督,不仅发现了部分地方环保数据造假现象,“修改污染数据”“给监控设备戴口罩”等花样皆被曝光了出来。同时,仅7省区问责3000余人,多市被点名批评,足以让大家看到环保长出的“牙齿”。
重污染即将来临,然太原市在接到环保部提前通知后,依然“按兵不动”,直到污染来临,在反复督促下才发布了级别偏低的黄色预警,而相应的应对措施也未按方案进行。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启动个黄色、红色预警,到底难在哪儿?在全市公民的切身利益面前,动作就不能主动点、快点吗?但愿当地部门能引起足够的反思。
思来想去,原因无外乎有两点,一是启动预警机制太麻烦,不想干。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出去,采取必要的降污措施,进行必要的管控,会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二是启动预警机制会影响某些人的利益,不愿干。预警机制一启动,相应的企业、工地都得停工,影响工程进度,也影响企业的利润。
不难看出,一直以来部分地方政府对环保工作重视不够,主动性不强,重要原因就是错误的政绩观,和“挠痒痒”式的处罚力度。当环保的考核高于经济指标的考核,官员还会只抓经济,忽略环保吗?当环保失误会威胁到“官帽”时,官员还能被动应对,甚至拖延不办吗?显然,大家都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