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四随笔之二十九:我们都怕死,但我们更怕,这么活》
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成千上万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应该属于他们的,我们没有权利只知消费,不知克制,只知抱怨,不知建设,我们有责任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时可以是洁净的美好的。
——柴静 《穹顶之下》
到天津实习的每个夜晚,最让我依恋和亲近的,便是那挂在树梢上的明月。
它或清或浅地洒在地板上,时而温柔抚摸我的脸颊,又时而调皮地爬上我的书本,它伴着我静思,也伴着我入眠。
自从大面积雾霾席卷中国北方以来,今晚,已是连续三天,没有在夜空中捕捉到月色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
楼下那盏白色的路灯,已经发不出明亮清澈的光。它孤独的飘在厚厚的雾霾里,就像一个失去方向的孩子,惊慌,无助。又有几辆车,虽然打着车灯,可是仍旧步履蹒跚地行驶在黑夜里,不,这都称不上黑夜了,它简直像一场白色的噩梦。
雾霾天,还要持续多久呢?——
坐在床头,一种不明由来的恐惧感席卷心头,我不由得将身子蜷缩了起来。
我来到东北上大学之前,在那个河边的小县城,虽然“工业污染”“汽车尾气”这些词频繁地出现在试卷里,化学课上也听过PM2.5,可我从未亲身体验过雾霾。
长春的冬天,也会有雾霾产生。但我那时候还天真的以为,这只是一种北方的自然现象。所以当去年柴静的《穹顶之下》刷爆网络的时候,虽然引起了我对环境的短暂思考,但我却没有真正把自己置身于这场雾霾之战中。
然而就在此刻,我第一次真切的,因为雾霾,感到害怕了。
打开手机,在迅雷上下载了柴静《穹顶之下》的完整版,然后把被子披在身上,盖住头,戴上耳机,播放——
《穹顶之下》,这是我第三次看。
【二】
柴静问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
“是否我们选择了环保,就会牺牲掉发展呢?”
“你过去做错了,你现在就应该还。”解振华说。
是的,我们改还,也的确到了“还”的时候了。
再回忆视频中柴静采访小女孩的场景————
“你看过真的星星吗?”
“没有!”
“你看过蓝天吗?”
“看过蓝一点的!”
“你看过白云吗?”
“没有!”
……
小女孩,脸蛋看起来稚气十足,语调也充满了童真。可每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我都几乎心酸的想要落泪。
这是一种亏欠,一种用任何物质的繁华都弥补不了的亏欠。
我们欠这些正在孕育,也正在出生的孩子,一个美丽的家,一个春风来的时候可以打开门迎接的家。
我们要把清澈的河流,蔚蓝的天空,翠绿的大地都还给他们!
这些不仅仅属于小时候的我们,也应该属于他们,属于中华民族,世代的子子孙孙。
看到英国伦敦大烟雾事件发生后的治理案列,我沉重的心情才稍微缓和了一点。
环保,不是负累,而是创新。我想,这是柴静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的呐喊,也是我们要升起的国民意识——
不能只知消费,不知克制,只知抱怨,不知建设。
所以,我们也停止这张喋喋不休的嘴,和不经意间就扔一张废纸的手吧。
像柴静给12369投诉楼下做肉饼的那家餐馆没有安装油烟净化器一样,我们也拿起天天被我们捧在手心的智能机,去监督身边那些不环保、污染大的工厂,加油站,个体户。
或许,身边的环境也将因为我们,发生一点点的变化。
而这些一点点的变化加起来,积累起来,就会让我们的天空,蔚蓝的时间更长一点,面积更大一些。
因为只有我们的心踏实了,我们才不会过这样——“临时的生活”。
如果你这几天也在反思全国规模的雾霾,你也开始说不了,不满意了,不想等待了,不再推诿了,那么就让我们每个已经“苏醒”的人,站出来做一点什么吧。
有缘点开这篇随笔的朋友,让我们一起记住投诉电话:12369,把它存进你的手机通讯录,也分享给你身边的人。
不打,它永远只是数字。
打了,或许我们能加快这个古老民族,“绿色时代”的到来。
【三】
习大大说,法律的尊严在于执行。
那么地球的尊严呢,或许便在于人的心性。
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许我们早已习惯了,低头忙碌过自己的生活,但我们终将抬起头,仰望那片美丽的天空。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我们都怕死,但我们更怕,这么活。
2016.12.22.
写于天津•静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