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傻叉岁月06

01-16 作者:羽毛

每一届每一个班级都会有几个神一样的人物和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隔壁班有位同学会吹口琴,每次老师偷偷检查时,他都会提前吹起鬼子进村的进行曲,一时引起其它同学的警示和憋笑,而在我的班级中则有两位画师级的人物,一位叫大洋另一位叫家猫,他们都是本地走读生,大洋呢画技偏素描而家猫画风偏动漫,大洋的座位和微微是一排,上课的大多时间他都在创作,画个球了描个锥形什么的,有时也在画同学画老师,还画过微微,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后来这位大洋听说考上了鲁美。有一天晚自习我见大洋正在画饭票纯手工打造,那会的最初版饭票白纸底版,正面黑色图案及字体,每月恰好最下面一排会有几张空余,大洋就把他的作品画在了这几张空白的地方,当我发现大洋的这张纯手工饭票真是吃了一惊,太像了如果不十分注意难免发现,真的可以以假论真,大洋非常的淡定坐看众人惊叹的效果,最后这一张饭票真的就吃一顿饭而没有被发现。从此班级展开了模仿大赛最后影响到了整个年组,大家都在画饭票,不一定要吃这顿免费的午餐,更多的是一种熊孩子眼中的“玩”,因画技参差不齐最后被发现了,这还得从大食堂看门的大叔说起。用一个武侠小说中的鲁智深来形象他一点也不为过,光亮的秃头一大把的胡子,两只大大的眼睛,高大宽厚的身板一身的酒气,说起话来哼哼哈哈,就是这位门神一般的人物把持着食堂的大门。最起初鲁智深大致看一眼便让学生们过去了,后来打菜的阿姨在数票的时候,发现了一张不知是哪位二把刀画师的票,一眼便瞧出了端倪,至此食堂和学生们的斗智斗勇拉开了帷幕。食堂分为了三步,首先,通告学校政教处学生用假票吃饭要做通报;其次,升级了饭票正面的颜色,不用黑色字体和图案改成彩色的;最后,让鲁智深和打菜的阿姨们仔细观瞧。不多久发现了鲁智深和打菜的阿姨们的眼神越加的犀利,而彩色图案着实不好DIY。聪明的同学们应了那句让有政策下有对策,一时间课间的话题就是如何创新,后来有位春久的同学,时常备用一种粘胶皮的那种胶水,而这管胶水推进了同学们的技术革新,虽然饭票变成了彩色图案,一月中总会有各别餐吃不上,这样饭票就被剩了下来,这些剩下的饭票就在后几排的同学手中玩了个拼图,对接图案对接数字再用胶水一粘再做旧一点点,太完美了!这样我和老狼没事的时候就做几张饭票混饭吃,鲁智深和打菜的阿姨们的火眼金睛暂时失去了作用,可惜的是又是因为某位同学的技术水平太差没多久又被发现了。这次食堂的经理很是脑火又出了三招,首先,再次通告学校政教处学生用拼票吃饭要做通报;其次,改饭票背面白版为彩色图案;最后,让鲁智深和打菜的阿姨们仔细观瞧。这一次真是难道了同学们在技术上突破,正面拼数字后面还得去拼图,没有高超的技艺是不能完全达到的,正当大多数同学们一筹莫展的时候,老狼再次更新了技术上的瓶颈,先是用刀片将正面的数字或图案局部刮掉,然后在用透明胶布将其它票上的数字粘下用水阴湿,最后字体被留在透明胶布上,再把透明胶布粘在需要粘贴的位置上,当我看到老狼的作品时连连称赞,绝对完美!就这样鲁智深和打菜的阿姨们的火眼金睛再次失去了作用,不过这一次因为技术的难度大大升级,很多同学都已不再饭票上练技术了,饭票一战食堂一方获得了全胜,后来饭票的样式一直沿用到我们毕业,不知道后届的同学们是否有所创新,估计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创新的时候,食堂早已用上了打卡机….

这一次我和老狼换了一种方式,串电影票的方式,先是进去一个人,然后把票从食堂窗户上的缝隙探出来,另一个人将票拿到手,来个乾坤大挪移就这样又可以过关了。这么吃下去也没什么意思,况且只有一盘菜还是不够吃,老狼感叹的说道。我也啄磨着这样的把戏变为常态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意思,随你吧我赞同的说道。要不然我也去蒸饭盒吧,老狼主意已定。其实这个时候各别同学都开始到个体小吃部来吃“小灶”了,但我和老狼却不是吃小灶,而是为了省一点去蒸饭盒,那段日子很难忘,即欢乐又痛苦。晚自习相安无事,微微也在复习工课,无聊中的我从其它同学手中借了几本杂志,其中有一本《辽宁青年》,转载了一篇文章《三袋米》,故事原文是这样的:

儿子刚上小学时,父亲就去世了。娘儿俩相互搀扶,用一堆黄土,轻轻送走了父亲。母亲没改嫁,含辛茹苦地拉拔儿子。那时村里没通电,儿子每晚在油灯下书声琅琅、写写画画,母亲拿著针线,轻轻、细细地将母爱密密缝进儿子的衣衫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一张张奖状覆盖了两面斑驳的土墙时,儿子也像春天的翠竹,噌噌地往上长。望著高出自己半头的儿子,母亲眼角的皱纹张满了笑意。

当满山的树木泛出秋意时,儿子考上了县重点一中。母亲却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干不了农活,有时连饭都吃不饱。那时的一中,学生每月都得带30斤米交给食堂。儿子知道母亲拿不出,便说:“娘,我要退学,帮您干农活。”母亲摸著儿的头,疼爱地说:“你有这份心,娘打心眼儿里高兴,但书是非读不可。放心,娘生你,就有法子养你。你先到学校报名,我随后就送米去。”儿子固执地说不,母亲说快去,儿子还是说不,母亲挥起粗糙的巴掌,结实地甩在儿子脸上,这是16岁的儿子第一次挨打……。

儿子终于上学去了,望著他远去的背影,母亲在默默沉思。

没多久,县一中的大食堂迎来了姗姗来迟的母亲,她一瘸一拐地挪进门,气喘吁吁地从肩上卸下一袋米。负责掌秤登记的熊师傅打开袋口,抓起一把米看了看,眉头就锁紧了,说:“你们这些做家长的,总喜欢占点小便宜。你看看,这里有早稻、中稻、晚稻,还有细米,简直把我们食堂当杂米桶了。”这位母亲臊红了脸,连说对不起。熊师傅见状,没再说什么,收了。母亲又掏出一个小布包,说:“大师傅,这是5元钱,我儿子这个月的生活费,麻烦您转给他。”熊师傅接过去,摇了摇,里面的硬币叮叮当当。他开玩笑说:“怎么,你在街上卖茶叶蛋?”母亲的脸又红了,支吾著道个谢,一瘸一拐地走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又一个月初,这位母亲背著一袋米走进食堂。熊师傅照例开袋看米,眉头又锁紧,还是杂色米。他想,是不是上次没给这位母亲交待清楚,便一字一顿地对她说:“不管什么米,我们都收。但品种要分开,千万不能混在一起,否则没法煮,煮出的饭也是夹生的。下次还这样,我就不收了。”母亲有些惶恐地请求道:“大师傅,我家的米都是这样的,怎么办?”熊师傅哭笑不得,反问道:“你家一亩田能种出百样米?真好笑。”遭此抢白,母亲不敢吱声,熊师傅也不再理她。

第三个月初,母亲又来了,熊师傅一看米,勃然大怒,用几乎失去理智的语气,毛辣辣地呵斥:“哎,我说你这个做妈的,怎么顽固不化呀?怎么还是杂色米呢?你呀,今天是怎么背来的,还是怎样背回去!”

母亲似乎早有预料,双膝一弯,跪在熊师傅面前,两行热泪顺著凹陷无神的眼眶涌出:“大师傅,我跟您实说了吧,这米是我讨……讨饭得来的啊!”熊师傅大吃一惊,眼睛瞪得溜圆,半晌说不出话来。

母亲坐在地上,挽起裤腿,露出一双僵硬变形的腿,肿大成梭形……母亲抹了一把泪说:“我得了晚期风湿病,连走路都困难,更甭说种田了。儿子懂事,要退学帮我,被我一巴掌打到了学校……”

她又向熊师傅解释,她一直瞒著乡亲,更怕儿子知道伤了他的自尊心。每天天才蒙蒙亮,她就揣著空米袋,拄著棍子悄悄到十多里外的村子去讨饭,然后挨到天黑后才偷偷摸进村。她将讨来的米聚在一起,月初送到学校……母亲絮絮叨叨地说著,熊师傅早已潸然泪下。他扶起母亲说:“好妈妈啊,我马上去告诉校长,要学校给你家捐款。”母亲慌不迭地摇著手说:“别、别,如果儿子知道娘讨饭供他上学,就毁了他的自尊心。影响他读书可不好。大师傅的好意我领了,求你为我保密,切记切记!”

校长最终知道了这件事,不动声色,以特困生的名义减免了儿子三年的学费与生活费。三年后,儿子以627分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

欢送毕业生那天,县一中锣鼓喧天,校长特意将母亲的儿子请上主席台,此生纳闷:考了高分的同学有好几个,为什么单单请我上台呢?更令人奇怪的是,台上还堆著三只鼓鼓的蛇皮袋。此时,熊师傅上台讲了母亲讨米供儿子上学的故事,台下鸦雀无声。校长指著三只蛇皮袋,情绪激昂地说:“这就是故事中的母亲,请这位伟大的母亲上台。”

儿子疑惑地往后看,只见熊师傅扶著母亲正一步一步往台上挪。我们不知道儿子那一刻在想什么,相信给他的那份震动绝不亚于惊涛骇浪。于是,人间最温暖的一幕亲情上演了,母子俩对视著,母亲的目光暖暖的、柔柔的,一绺花白的头发散乱地搭在额前,儿子猛扑上前,搂住她,嚎啕大哭:“娘啊,我的娘啊……”

看完这个故事,我一时真的难已想象,心情低落到了底谷,一股酸溜溜的感觉让我整个晚自习都不能平静,母爱真是伟大是无限的,“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有德与我,不可忘也”,这些箴言我从小就耳熟能详,每当在脑海中浮现,我心中就为之一震:感恩不是为求得心理平衡的片刻答谢,而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的无言回报!为感恩木兰代父从军,包拯为母辞官,孟郊写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一千古佳句……想着想着,我想到了自己的亲人更让我想起了家,心事重重的反复阅读着,那会就是个矛盾体,一边承载着读书学习的压力,一边肆无忌惮的忘记,当两者相遇时不知所措,只有放纵才会让自已在一种虚无中解脱。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