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未见过我的爷爷奶奶
人人都有爷爷奶奶。现在很多小孩子,都是在爷爷奶奶的照看下长大的。然而我却从来没见过我的爷爷奶奶,因为他们在我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我只见过爷爷的一张照片,而奶奶连照片都没见过。
我爷爷叫戴修骏,父亲叫戴玉本,他和我爷爷长得很像。我爷爷是湖南常德人,父亲也是常德人,因此我虽然出生在北京,但我的籍贯却是湖南常德了。我母亲叫陈丽君,她是长沙人,和我父亲都在航空部第四设计院工作。
我一出生,外婆就来了北京。我四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外婆带到了长沙。在回去的火车上,我饿得哭了起来,有个妇女正好刚生产,并且她奶水很多,她主动要喂我奶。但我就是不吃。她抱着我要喂我,我却把头转开,宁可饿着也不肯吃,外婆只好拿奶粉冲了给我吃。所以我是喝牛奶长大的。这比我一个姓姜的小学同学幸运得多,他母亲没奶水,家里也没钱买牛奶和奶粉,只能喂他米汤。他是喝米汤长大的,所以他的外号叫姜米汤。
我外婆叫周桂兰,外公叫陈茂林,他是长沙铁路局的装卸工。我到长沙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外婆从没工作过,最大的官当过街道居委会的小组长。因为她还识几个字,是建国以后扫盲班认识的。我从四个月大一直在长沙,后来在长沙上小学。外公外婆家住在经武路,后来改叫建湘中路的一个简易二层楼内,正门隔着一条马路,是长沙的老邮电局。后门是一条窄巷。一楼有两个房间,里外间是用木栅栏隔开的。里间后面是厨房,厨房有个楼梯通向二楼。厨房上面是一个带斜屋顶的,低矮的阁楼,用来放杂物的。二楼两间房是一个叫汪婆婆的老太租住的。临街的那间有个木质的走廊,走廊上面有雨棚。我常去汪婆婆家玩,到走廊上看街上的汽车和行人。
后门窄巷对着的是一个水泥和砖瓦结构的平房,深灰色的瓦屋顶,带着一个不小的院子。院子的大门在窄巷右边的尽头,是两扇铁质的大门。这里原来住着国民党的一个师长,我在长沙的时候,住着的是湖南省的一个领导。我进去过院子几次,院子里有颗树,还有一个车库,里面停着一辆三轮挎斗摩托。他家的几个男孩女孩,看着比我的那些同学气色好,穿戴得也整齐一些。最大的是他们的姐姐,已经是个漂亮的成熟少女了。
窄巷左边第三家,是姓卞一家的后门。他家两代都是理发师,我理发就是在他家里。他家的老爷子年纪已经大了,在家养老,生意都是他儿子在做。有一天我在他家后门口玩,他家老爷子坐在后门口,老爷子头发全白了,头上还秃顶了,牙也掉了几个。他儿子从后门出来,端着一碗漂着葱花的冬瓜汤,问老爷子:“喝点冬瓜汤不?”从那以后,我才感觉到冬瓜汤的清香和爽口。(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候家里没电视,只有一个木质的收音机,固定在隔开两间房的木栅栏上。收音机的音量很小,我只能站在床上,把耳朵帖近收音机,听广播和学唱京剧,京剧都是八个样板戏。
大概是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外公得了肺气肿,他抽烟抽得很厉害。那时候的烟也没有过滤嘴,都是劣质烟。他在铁路职工医院住了很久的医院,后来在医院去世了。他去世后不久,我上完小学四年级,就和外婆一起离开长沙,到北京读小学五年级了。
我到北京后,就和父母一起住在航空部四院的职工宿舍区里。父亲喜欢数学,他是学核工业技术的,却干了建筑设计。他数学很好,而我的数学却很差。他还喜欢唐诗宋词,经常给我讲唐诗宋词。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给我讲晏殊最著名的那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这首词到现在我还会背。父亲也喜欢英语,但他英语并不好。有一年考高工,单位叫他休假一段时间补习英语,他自信心很足,不肯休假。结果当年英语没考过,没当上高工,第二年才考上。和他一样,我英语也不好。父亲到了晚年,还是喜欢数学和英语,在他突然得病之前,还在学习数学和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