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
高旷
从拙作《人认知外部环境的最基本方式与局限性》一文,我们知道:第一,人感觉器官接收刺激的幅度及其狭窄。其二,不同生命对外界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是不同的,是定向的。其三,人对自然界中各种刺激信息的解读全然不是如实的信息本身。其四,人对感性经验、抽象理论的获取,时时刻刻离不开感觉器官与感觉经验或明或暗的参与。
那么,问题来了,人能否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自身世界呢?笔者认为就目前认知倾向与方式,可能性很小。那么,我们就具体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 科学技术能否帮助人类实现这个问题?
1 科技的用途与方便(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无可否认,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与舒适:减轻劳动强度,交通快捷便利,信息交流方便,衣食丰富多彩,居所富丽堂皇。
更不可否认,物理科学的长足发展极大地拓宽人类的感官体验与认知视野,而且更为有力地校正了以前的诸多错误观点;在获得海量相对准确信息的同时,也逐步推翻了过去信息的诸多谬误;有些看似铁定正确的理论,在不一样的时空、速度、维度条件下,不再成立,哲学思想得以繁荣。
2 科学的仪器、工具与理论到底能否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呢?
依靠科学认知世界,无非是科技工具与及其理论体系来协助人们来认知、理解这个世界。笔者认为这种借(假)物究物式的研究,永远解决不了人类如实体验、认知框外信息的困局,譬如,无论科研仪器如何发达,人类还是不能看到如实的紫外线或红外线,也听不到超声波与超声波,也看不到如实的原子与分子,乃至更细微的微粒与各种场(电磁、光磁等),只能通过科技手段转化(模拟)为人类所能看到的景况,但,那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对于观察者、实验者而言,只能是推理知、想象知、意识知。
人类的有限感功决定了: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譬如,超皮肤承受力的高温(低温)与高压(低压),只可能是伤害,而不会是超越承受力的体验。超越感觉器官极限的外部刺激信息只能是伤害!
看电影、电视、电脑,虽然如同身临其境,但毕竟不是身临其境,这只不过是基于光线、音声等等相似条件下的生理条件反射而已;读书、阅报、赏画、看地图、听说书也是如此,都是长期积累的生理、心理经验,与文字、音声、光线、习气等发生的条件反射而已!并且这种条件反射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固化,乃至于说僵化,直至深受其害而不觉;对科学的盲从也会如此!
人(包括其它生物)只能看到他能看到的,听到他能听到的,体验他能体验的,知道他能知道的;若非如此,除非他能变为其它生命状态,亦即生命属性。
3 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上看能否解决这个问题
科学技术与理论的每一次长足发展,都是对以往的认知(理论)做适用范围上的界定或直接否定。只要人类存在,科学就会不停的向前发展,该认知动态就永无尽期。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生命来说,存在时间是有限的,他获得的所有信息,在当时、当代可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是相对正确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毕竟,人类个体与群体都是具体的、有生灭的,而不是永恒的。因此,从认识论意义上来说,唯物主义哲学是客观、如实的不可知论。
4 小结
人类通过自身的感觉器官以及逻辑思维,即便是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也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也只能是定向的、定量的、偏狭的、有限、有角度与立场的体验与认知!
科学技术能给人类带来生产、生活的方便与舒适,能够帮助人类获得海量的知识与经验,但不可能解决终极实相与意义问题!所以,科学技术与理论能给哲学提供某种佐证,但不能代替哲学、智慧。
二 基于个体感性经验、抽象理论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更会障碍人类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1 死执的自我角度与立场不可避免地障碍体验与认知的客观性
人类(其它生命一样)很大程度上总是站在人类自身益害的立场上来衡量物、事、理的真假、是非、好坏、美丑------
这个层面上的是非、对错、真假、善恶、美丑是不根本客观的,是有选择性,是有角度的,是有立场的!这种角度、立场下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能说不正确,至少是不完全正确,或者说是相对正确,相对于人类正确而已!
杂草与庄稼都是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庄稼本来也是草类的一种,二者本来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可是,人们生活、生产实践中,总是想方设法地清除杂草、保护庄稼。所以者何?庄稼能维系人类的生存,杂草则不能。
人们常说青蛙是益虫。其实,青蛙何曾是益虫,它只不过是地球生物圈、生物链中的一环或一节而已!只是因为它们以昆虫为食,而大多数昆虫都危害人类赖以生存的庄稼,如此已!
益虫者益谁?益人类而已!与昆虫何益?不仅无益,且是大敌大害!
其实,人类也只不过是地球生物链中,最为强势的一链而已。人类之于其它生物,以及对于地球本身而言,未必不是不折不扣的敌人和破坏者!
2 多种多样的意识形态更是人类体验和认知客观世界的层层障碍
作为具体的个人或群体来说,因受历史时期、宗教信仰、人种、种族、国度、政治制度、经济地位、知识结构、从事行业、生活区域、风土人情、特殊的个人经历等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其观待物、事、理的角度和立足点更是五花八门、千奇百怪,甚至水火不容。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件小事,学校里,小学生问老师,上帝是否真实的存在,这位老师给学生以否定的答案,结果,招致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强烈不满,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这个事件如果是发生在中国,假设老师给这个问题以肯定的回答,同样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二十世纪,人类存在两大极端对立的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给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至今余殃未尽!观其根本,也不过是各执一思想、一理论、一角度、一立场而已,都不过是立处即真,非立处即假、即非、即坏而已,都是想当然(唯心)罢了!
人类的所谓理性思维看似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是如果深究起来,也是捉襟见肘、不能自圆其说。岂不知,一切知见皆是“我”见!
三 逻辑能否帮助人类解决这个问题?
逻辑不外乎是一种大脑的纯粹思维方式,笔者从不否认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能极大地提高人(包括其它生命)的思考与领悟能力,能够达到某种智慧境界;本文不具体的谈逻辑,但是也未离开逻辑。笔者所否认的是人身体不能跟随思想如实达到某种智慧境界。譬如,您可以从逻辑与事实上推论各种生命状态,但是,您事实上难以做到这种状态。当然,我绝不否认逻辑是通向某种实际的路标,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理论路标!
不同智慧生命的逻辑与实践差异悬殊,如“降心为不为”,“思无思之妙”,“思尽还源”等。
总结
人(包括其它生命)的生理解构决定了,感官功能以外的,不可能看到的永远看不到,不可能听到的永远听不到,不可能体验到的永远体验不到,不可思议终究不可思议。
而,感官功能以内获知的信息是极其有限的,感功以外的信息是无限的。况且,感功以内的信息也未必是正确的,从科学意义上讲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是反人类的,反证人类感性觉知的谬误(人类恰恰以日常感觉自是)。
从科学、哲学意义上说,人类的几乎所有知见(包括思维逻辑),也只能是一种相对的身见、隅见、角度见、立场见、建立见。
有怎样的生理、心理感知功能,就会获得怎样的“实体信息”,认可怎样的逻辑“世界”,什么样的“世界”被什么样的生命所认知、认可,什么样的生命臆定(或称立法)什么样的“世界”。
任何所谓的“世界”都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相对应的生命逻辑所界定,人类的“世界”也是如此;说“世界”是唯心的一点不过分。
即便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也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因为,人实在“当然无法越过人得感觉和精神”(恩培多克勒),其它高级生命也难以改变。如能改变,则生命的根本属性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
科学技术能证明的是人类感知的彻底谬误与相对有知(绝对无知)。
总之,人类就目前的认知倾向与方式来看,不能客观、公正地体验、认知世界;人类必须学会谦虚与敬畏。
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孔子)。佛教也讲: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