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青春之衣

04-01 作者:亓方文

题记:把那些残酷的记忆,交给最坚强的神经吧

凡七十年代生人都会记得那时候单调的衣着颜色,还有一个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名词“奇装异服”,那时候可是写入了学生守则的。在上小学的时候,留长发、红衬衣、喇叭裤和蛤蟆镜是一种标志,“坏孩子”的标志,“垮掉的一代”。当年有两部电影,一部是《红衣少女》,是根据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女孩子都不许那么爱美呢;还有一部叫《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说青年人爱美不影响上进的,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和舆论压力了。

家家都穷,只不过是50步和100步的区别,补丁是最寻常的,要强的人只好干净,要不上强的我们也就那么过。个子一个劲儿地往上窜,衣服裤子一接再接,也总要做新的的,扯布要用布票的,布票也是按户口供应的,根本就不够,没布票的要贵呢。那一年纺织品公司处理一批染色出事故的布匹,便宜,父亲就给我们父子三个都扯了一身,起个名字叫“穷三挡”。颜色是灰蓝,没染匀成一道一道的,春秋冬三季都穿,所以叫“三挡”。父亲自己学着剪裁,为此他买了两本书,用报纸和公家的牛皮纸做试验,书上没有的样子就拆成衣仔细研究。那时侯男装样式也就那几种的,做起来大多不是很合身的。家里有一架缝纫机,属于相当不错了?后来听相声说有个词叫“三转一响”,是说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最老的“四大件”,倒是搭上了末班车,都有呢。

父亲剪出来,到外边人家去包缝,不包缝线头会脱碎的,如果不用包缝机,就得手工缭一遍,很是费劲的。包好缝做起来就是母亲的工作了,我是专业纫针的,后来大了,也偶尔踏几回,只是踩不大齐针脚罢了。

鞋子也是自己做,自己打袼褙(用碎布﹑旧布糊成的厚片,多用以制布鞋鞋底),厚厚的几层叠起,搓好的麻绳纳底子,厚底子暖和,但很硬的,要先用针锥子扎眼,再使小针的,有时候手拔不动,就用牙叼,我可扎过嘴呢。为了好拔,扎前先在头发上蹭蹭,用头油润滑一下。我试过的,累死了,母亲手腕上那些年就经常贴着膏药呢,后来稍微好过一点了,就买底子,只做鞋帮了,每到冬天,睡觉前都把棉鞋烤在炉边,第二天早起穿时那暖暖的、干爽的感觉是那么好呢……

共 1 条文章评论
  • 2017-04-01 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