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说美学

07-07 作者:热雨

○ 元画家王冕,字元章,别号煮石山农、梅花屋主等,浙江诸暨人。出身于贫夺农家,小时无钱读书,为邻家放牛,但他好学不倦,常常因为听村童念书,而忘其牛。夜间无钱买灯油,就跑到庙里,坐在佛像的膝上,借着殿中长明灯通宵达旦地读书。

○ 谢灵运曾经说过:“夫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人不仅有衣食之需,还要有“性分”方面的需求,即审美的满足。

○ 当官的也有审美需要。“官身早暮不容闲,尘土堆胸愧满颜。也有向人夸说处,坐衙常对水南山。”(陆游《官居衙》)。

○ 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朝廷被御史诬陷贬到亳州后,特地到颍州治所汝阴作了旧地重游,写了一组《再至汝阴》的诗,其中有一首是:“十载荣华贪国宠,一生忧患损天真。颍人莫怪归来晚,新向君前乞得身。”诗中后悔自己十多年贪图京官的荣耀显贵,以为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结果却损伤了自己一生的爱美的天真本性,真是得不偿失。

○ 王维画了一幅《袁安卧雪图》。袁安是东汉汝阳人,做官前曾客居洛阳,家里很贫穷。一天下大雪,洛阳令巡至袁安门前,见无行人脚印,就令人扫雪人户,只见袁安僵卧在床,问他为何如此,他说:“大雪人皆饿,不宜干(求)人。”洛阳令深为感动,举其为孝廉。后累拜楚郡太守,迁太仆,进司徒,守正不移。为了生动表现袁安的操行,王维发挥审美主体性,竟在冰天雪地中画了生机盎然的芭蕉。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 一位诗人来到海边,望着无边无际的大海,无限感慨地说:“啊!这迷人的诗的海啊!”旁边一个渔夫马上纠正他:“这不是私的海,而是大家都可以捕鱼的海。”他把“诗的海”听成是“私的海”了。诗人只好向他解释:“我说的是大海很美。”渔夫摇了摇头,转过身指着屋后的菜园说:“大海虽没什么好看的,屋后菜园却还不差。”诗人为了采撷诗意,渔夫为了网取鱼虾,他们结伴出海。诗人看着风平浪静的大海、银灰色的海鸥、礁岩、一丛浪花,以及国画似的远山、海平线与帆叶,心旷神怡,诗情激荡,新鲜的意象纷纷涌来,抑制不住强烈的审美感受,振臂高呼“大海万岁”;但渔夫坐在舵位上,却不为眼前的景致所动,默默地吐出烟圈,思考着如何捕鱼……

○ 我国古代文人常常用“闲”或“静”字,来表示这种超功利的审美态度。“闲”,意味着摆脱了繁杂事务,远离了现实功名利禄,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状态。“身闲始觉隳名是,心了方知苦行非。”(皎然《山居示灵澈上人》)“但得心闲到处闲,莫拘城市与溪山。是非名利浑如梦,正眼观时一瞬间。”(法演《送朱大卿》)只有“闲”,才有闲情,才能成为审美的主人。正如苏轼在《临皋闲题》所言:“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只有人闲了,才能看到美,获得美感。“景物登临闲始见,远为闲客此闲行”(杜牧),“闲为水竹云山庄,静得风花雪月权”(邵雍)。

○ 到过庐山的人都知道,庐山有一奇景——三叠泉。泉水奔泻腾跃在三级石台之上,“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飘者如雪,断者如雾,缀者如旒,挂者如帘”,美不胜收,被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然而,这一神奇的三级瀑布,却长期藏在深山荒岩之中不为人知,就连居住在庐山脚下讲学多年的理学家朱熹都没有发现。这时的三叠泉是自在的自然,没有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没有向人类显示出它美的价值。直到南宋淳熙二年(1191),它才被一个樵夫发现,这才向世人露出美丽的面容。南宋诗人刘过记下了这件事:“五老峰北嵯峨巅,龙泉三叠来自天。只因开辟便如此,山云蔽护经多年。一朝何事失扃鐍,樵者得之人共传。”(《观三叠泉》)试想,这个樵夫一定是一个爱美懂美的钟子期式的人物,因为上山打柴的并非他一人,偏偏只有他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三叠泉,看出了它的审美价值。可惜的是,这个樵夫并没有像钟子期那样留下姓名。

○ 东晋的王徽之爱竹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他一天也离不开竹子,每新到一地就命人栽竹。有一次,他暂时借住别人的宅子,刚安排好行装,便嚷着要在宅子周围住竹子。有人劝他:“暂住一时,何必如此麻烦呢?”他傲然不答,吟啸良久,指着竹子叹息道:“何可一日无此君?”可见他对竹子爱到何等痴迷的程度!

○ 一次,他路过吴中,看见有户人家宅院中有一片极美的竹林,便命令停车。宅院主人知道来人是鼎鼎大名的王徽之,就赶快吩咐人洒扫庭院,准备酒饭。王徽之下车直奔竹林,排徊、欣赏、吟咏很长时间,然后扬长而去。主人愕然,命仆人关上大门,不让王徽之出去。直到这时,王徽之才猛然省悟过来:自己贪恋竹林,还未与主人说过一句话,太失礼了。

○ 苏轼在一首诗里写道:“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 重视审美价值,是中国文人的一大特点。很多文人像苏东坡那样,轻视物质享受,看重审美价值。

○ 欧阳修曾将天下人生之乐,分为山林者之乐和富贵者之乐。他在《浮槎山水记》中说:“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富贵者之乐就是物欲满足的快乐,山林者之乐即审美世界的快乐。他认为人应该牺牲一些物欲的享受,去追求审美快乐,追求审美价值。

○ 王羲之父子的书法,主要以线条给人以形式美,古往今来不少人对它着了迷,东晋的桓玄“雅爱羲之父子书,各为一帙,置左右以玩之”。王羲之手写的《<兰亭集>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

○ 唐太宗对它朝思暮想。当他得知真迹在浙江会稽辨才和尚手里时,曾三次向辨才讨要,辨才都推说不知下落。唐太宗设下一计,派监察御史萧翼扮作儒商,去接近辨才。等到两人混熟后,萧翼故意拿出王羲之的墨迹请辨才欣赏。辨才看了,不以为然地说:“真倒是真的,但不是最好的。我藏的那本真迹才是最好的。”萧翼连忙追问:“什么帖?”辨才脱口中而出:“《<兰亭集>序》。”萧翼听了,故意装作不相信。辨才赌气地从房梁上取出珍藏多年的《<兰亭集>序》真迹。萧翼喜出望外,一面将真迹纳入袖中,一面拿出皇帝的诏书。辨才顿时傻了眼,眼睁睁看着自己珍藏的瑰宝被人夺走。就这样,《<兰亭集>序》的真迹从民间传到宫中。

○ 遗憾的是,唐太宗酷爱《<兰亭集>序》,竟用它陪葬,致使得这件稀世珍宝失传,存世的只有摹本。

○ 一日,某富商为了附庸风雅,在平山堂设宴请客,推金农首座。度间,有人提议以古人诗句“飞、红”二字行酒令。当轮到富商时,他苦苦思索,竟想不出一句诗来。众人正要罚他酒时,富商突然说:“有了!柳絮飞来片片红。”大家一听,哈哈大笑,认为违反生活常识——谁人见过柳絮是红的呢?

○ 这时金农站起来说:“这是元朝人咏平山堂的诗句,没有什么好笑的。”大家不信,请金农念出全诗来。金农当即念道:“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

○ 19世纪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被称为“旷世奇才”“最伟大的小提琴大师”“小提琴魔神”。他那烈火般的激情,崇高和世俗情怀的强烈对比,高超娴熟的技巧,把小提琴演奏得出神入化。有一次在卢卡举行演奏会,竟引起听众狂喜得连声高呼万岁!他到维也纳几个月,维也纳音乐界刮起一阵帕格尼尼旋风。贫穷的舒伯特卖掉仅有的藏书去听他的演奏,并称赞道:“在帕格尼尼演奏中,我听到了天使的声音。”

○ 李斯特在巴黎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被他那惊人的美音所震动,下决心要成为“钢琴的帕格尼尼”,后来终于成功。帕格尼尼曾被召见入宫演奏。他那无比美妙的琴声,一下子就俘虏了埃莉斯公主的心,以至使这位多情善感的公主产生的迷恋,好像一天不听到他的琴声就无法生活似的。一次演出,一阵寒风将谱架照明的蜡烛吹倒了,乐谱被烧着了,然而帕格尼尼异常冷静,凭借非凡的记忆继续演奏。美妙的旋律,从他那双瘦长而充满魔力的手指间倾泻出来,就像激情的河水向前奔流。突然,“嘣”的一声,小提琴的一根弦断了。台下观众一阵骚动。可他似乎并不在意,运用高超技巧,坚持演奏,直到乐曲终了。听众先是惊叹不已,然后全场爆发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 不论是米洛的《维纳斯》雕像,还是安格尔的绘画《泉》、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建筑,都是均衡美的典型。

○ 艺术美具有巨大的魅力。它以美的形象感染人,寓教于乐,动之以情,使人在灵魂震撼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教益,激发人改造世界、创造世界。

○ 赞叹、神往、感奋。这就是一位在迷惘中发现新境界的诗人的审美心理。

○ 一提到我国的民间音乐,人们会不约而同想起《二泉映月》和它的作者阿炳。阿炳的大名叫华彦钧,无锡东亭人,是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的儿子,小名阿炳,中年时双目失明,人们习惯叫他“瞎子阿炳”。阿炳一生坎坷,自幼苦学音乐以及各种民间音乐,如锡剧音乐、江南丝竹、广东小曲等,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 青年时,阿炳经常游览无锡惠山“天下第二泉”。月夜下,二泉一带神话般的景色,使他难以忘怀。他双目失明后,也常去惠山泉亭上拉二胡。月夜在泉边,他用二胡向人们倾诉他的不幸遭遇,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多年演奏和锤炼,创作了《依心曲》,后被人们定名为《二泉映月》。

○ 当年,孔子在齐国听到《韶乐》,相传这是古代歌颂虞舜功德的著名乐曲。孔子听得津津有味,满嘴生香,竟“三月不知肉味”。

○ 唐代诗人方泽的《武昌阻风》:“江上春风留客舟,无穷归思满东流。与君尽日闲临水,贪看飞花忘却愁。”

○ 古人早就意识到美感的分享性,“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 感谢上苍,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没有深秋的枫桥夜泊,诗的历史上就少了一首佳作。

○ 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张长长的榜单上状元是谁?已经没有人去考究,真正被记起来的名字却是“落第者张继”。

○ 产生审美幻觉往往有两种情况:一是情感处在炽热状态,并为某种情结支配时。杜甫在《新安吏》中写的“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其中的幻觉是由炽热的情感、由支配诗人的悲愤情绪带来的。

○ 二是澄心凝思、专注于审美对象时。当人们对某一对象凝视专注、心无旁物时,就会进入幻觉。比如专心致志观看图画时,就会产生幻觉,仿佛自己进入图画中的山水风景里,如:“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只欠孤蓬听雨,恍如身在潇湘。”(尤袤《题米元晖潇湘图》)祭奠亡人时,凝视亡人肖像或遗物时,就会觉得亡人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似乎亡人还活着,就站在自己的面前,“祭君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 伯牙弹琴,钟子期先称赞“美哉!巍巍乎若泰山”,继而又夸奖“美哉!荡荡乎若江河”。

○ 唐代张旭的草书最负盛名,他的草书得益于观察。他“见公主担夫争道而得其意,又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其神”。公主担夫争道的杂而不乱、挤而有让的情景,被他用到书法的布局结构中;公孙大娘舞剑的英姿,使他悟彻了书法的生动气韵。

○ 五代时期的画家常重胤也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当时,前蜀有个叫宗裕的人,生性多疑,醋意特重。他有个小妾长得很漂亮,他想给小妾画幅肖像,但又不愿意让画家多看她几眼,所以总也找不到能画的人。一天,有人给他推荐常重胤。他把常重胤请去说:“宗裕把他的美妾叫出来,只站了一下,就赶紧叫她退下。仅此惊鸿一瞥,常重胤却看清了她的形象特征。第二天,常重胤便将画得惟妙惟肖的肖像呈给宗裕。宗裕看了,非常满意。”

○ 1951年的一天,老舍请画家齐白石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题作画。齐白石老人经过几天的构思,画出了一幅出人意料之外的画:一条铺着乱石的山涧泻出一片急流,三群形态各异的小蝌蚪,顺着急流而下,显得活泼多姿。

○ 考试出的题目是“竹锁桥边卖酒家”。应试的画家绞尽脑汁作画。许多画家都在“酒家”上下工夫,以小溪、木桥和竹林作为陪衬,画出形形色色的酒肆,有的甚至还画出举杯痛饮的豪客和文人。只有一位年长的画家李唐则不然,他独出心裁,不落窠臼,在画面上巧妙地画上一弯清清的流水,一座小桥横架其上,桥畔岸边,在一片青翠的竹林中,斜挑出一幅帘子,上写一“酒”字,迎风招展。至于酒家在哪里,留给观赏者去想象。宋徽宗对李唐的画称赞不已:“此画虽未画出酒家,但他把酒家深藏于竹林之中,令人遐想万千,深得诗中‘竹锁’的意趣。”结果李唐得了头名,并由此从民间进入了画院。

○ 后来李唐成为有名的山水画家,他创作了不少名画国,其中的《万壑松风图》《采薇图》《晋文公复国图》都成了传世珍品。

○ 还有一次,画院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作画题。许多应试者均构思一艘空船系在岸边,有的画一只鸬鹚站立在船头,有的则画一只乌鸦栖在般篷上张嘴哇叫。这些构思,虽然点出了空船和人,但这条船是渡船还是渔船,抑或商船,没有交代清楚。唯有一人画的是一个船夫盘着双腿,坐在船尾,悠闲自在,独吹横笛,而任凭小船在水中漂流。这幅画,使人马上明白这是条渡船,想象出它横在野渡之地,使人从撑船之人的“有”,联想到渡河之人的“无”;双从渡河之人的“无”,联想到撑船之人的寂寞和闲适,有情有景,诗情画意,水乳交融,信人深思。结果这幅画被选中。

○ 可以乘船到天上买酒,“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李白《游洞庭五首》其二)。

○ 唐德宗贞元年间,博陵(今属河北)的年轻举子崔护到京城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没有考中。他在城里租了一间房子,想在此读书,准备明年再考。到了清明时节,他独自一人到京城南郊春游。走了好半天了,他感到口渴,便到一户农家讨口水喝。

○ 开门的是一个少女,眉清目秀,艳如桃花,落落大方。她问清缘由,就很热情地端了钵水,递给了崔护,然后倚在桃树旁,脉脉含情,看着崔护喝水。

○ 崔护喝完水,抬头只见那少女笑盈盈的面容与身旁桃花交相辉映,美极了。少女收起钵,回屋去了。崔护怀着美好的印象,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地方。

○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又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崔护兴致勃勃地又来到这个花红草翠的农家院落,只见关着门。他先是叩门,后是叫门,始终不见里面有人出来。放眼看去,唯有院内的桃树,还是那样天真烂漫地绽放着粉红色的花朵,在春风中凝情含笑。崔护不由得感慨起来,信手挥笔在门上题诗一首:

○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题罢,无奈地离去了。

○ 据说,这位少女回家后,看到了这首诗,一下子就病倒了,奄奄一息。由于热心人帮助,她终于在城中找到崔护。最后的结局当然是皆大欢喜:有情人终成眷属。崔护也因这首《题都城南庄》的诗而蜚声诗坛,载入史册。

○ 南宋著名著名画家马远画山,常画山的一角,“或峭峰直上不见其顶,或绝壁直下不见其脚”;画水,则常写水之一涯,画幅上留出大片空白,让人们去联想,人称他为“马一角”。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一叶扁舟漂浮在水面上,一个渔翁在船上独坐垂钓。四周除了寥寥几笔微波,几乎全为空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深远的意境和广阔的联想余地。南宋式微的政局,残山剩水的版图,在他画中留下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 唐伯虎有一幅《川上图》,画的是一个人牵驴过桥的情形。桥下溪水潺潺,叮咚有声。小毛驴害怕,倔犟地不肯上桥,牵驴人用力拉着它。整个画面用笔简洁明快,形象惟妙惟肖。据传此画挂在画铺里出售,标价一百两银子,这在当时来说已是很高的了。不料却被一位有识之士看中了,当即定购,约定第二天送银取画。画铺老板喜出望外,一百两银子原是漫天标价,没想到果真有人肯出这么高的价钱。“什么名画能值这么多银子?”老板取下画,反复打量,想找出其中的妙笔。结果妙行没有找到,却发现画中有一处明显的“缺点”:牵驴人用力拉着毛驴,却没有画出缰绳。他担心买主取画时发现这一“缺点”,业已成交的一桩买卖就会砸锅,于是他越俎代疱,拿起笔在画上添了一条短绳。

○ 出乎他意料的是,买主第二天看了看画,突然变卦不买了。老板惊奇地问他为何变卦,他说:“我买此画,爱的正是它没画出缰绳,那情景就像戏剧舞台上马童给大将军带马的动作,通过牵驴人用力拉的双手,使欣赏者的联想中出现一根绳子。这是画家的巧妙构思,也是整幅画的精彩之处,即‘画眼’。”老板后悔不迭。

○ 1820年4月8日,在爱琴海的米洛岛上,希腊当地农民约尔戈斯,无意中在一个山洞里,发现了一座倒塌的庙堂废墟,在沙砾中露出一尊女像残雕。约尔戈斯感到奇怪。他挖掘出了这座雕像,发现其身躯完整,可是缺少双臂,故人们称其为“断壁维纳斯”。又因其发现地是米洛岛,所以又称“米洛的维纳斯”。

○ 这尊残雕,上半身裸露着,下半身为衣裙所遮。躯体呈螺旋状上升的趋向,略微倾斜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节奏感,女神的内心显得十分宁静,没有半点娇艳或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它的通体是由一块半透明的白云石雕成,站立在鸡血纹的云石底座上,高达2米。不论观众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样的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叫绝的是,女神的双臂虽已失去,仍给人一种和谐而统一的美的感受。

○ 一位法国人经过种种曲折,以八千银币的高价买下这件稀世珍品,把她运回法国,送进了卢桴宫。这座女雕展出后,整个法国都沸腾了,人人争相观赏,许多人在观赏时竟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外国友人也纷纷前往参观。法国把她视为国宝,卢桴宫把她奉为镇馆之宝,专辟一室,以守护女神之美。

○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用尽皆生精力,写了一部小说《红楼梦》,取名《石头记》。小说开头写的就是围绕一块石头而展开的丰富想象:传说女娲炼石补天的时候,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顽石三万六千多块,恰有一块未用,丢弃在青埂峰下。这块石头,自怨自叹,日夜悲号。后来这块石头被一僧一道发现,带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投胎,这就是贾宝玉。他头顶上戴的通灵宝玉,就是这块石头变来的,所以,成了他的命根子……

○ 一块石头是孕育孙悟空的仙石。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运用想象,写成了《西游记》。小说一开头就交代:盘古开天地时,世界分成四大洲,其中有一名叫“东胜神洲”,它的海外有一个国家,面临大海,海之中有座大山名叫花果山,上面有一块仙石,仙石里孕育着一个仙胞。有一天,这块石头崩裂开来,跳出一个石蛋,圆球般的,被风一吹,变成一只猴子。它有两道金光,射向天空,惊动了玉皇大帝。这就是孙悟空的来历……

○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个青年书生卢生骑着一匹瘦马,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官道上赶路。天色已晚,他急忙到一家旅店里投宿。在这家旅店中,他巧遇道士吕翁,两人一见如故,说得十分投机。卢生叹了一口气,向道士倾诉自己心中的苦恼:“大丈夫活着应当干一番大事业,出将入相,封侯晋爵,建立功名,流芳百世,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可是我如今仍是一事无成,一副寒酸相!”说罢,双眼矇眬,昏昏欲睡。

○ 这时,店主人正在为客人蒸黄梁饭,吕翁一看离吃饭还有一段时间,就取出一个忱头递给卢生,对他说:“你忱着我的枕头睡一觉,就会称心如意的。”

○ 卢生接过枕头,和衣躺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福星高照,被世家大族崔家老爷看中,并把一个漂亮的女儿许配给他为妻,夫妻两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第二年,他中了进士,接着就是做官,官职越做越大。后来,他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带兵打退了吐蕃的侵扰,开拓了大片疆土,为朝廷立下大功。回朝后既升官又发财,做了十多年的宰相。不料飞来横祸,由于奸臣的妒忌,诬告他勾结边将,妄图犯上作乱。皇帝下令将他拘捕入狱。他哭着对妻子说:“多少年来我追求功名利禄,真是何苦!今日落得个阶下囚。还不如穿着粗布衣,骑着小青马,在邯郸路上自由来往,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可惜这种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 卢生越想越懊恼,想拔刀自行了断,没有成功。后来皇帝免了他的死罪,把他充军到偏僻的边区,受尽了苦头。过了几年,皇帝发现这是一起冤案,又重新起用他为相,并赏赐了很多财产。

○ 卢生有五个儿子,十多个孙子,全都当了官,声名显赫,不可一世。这些儿孙又同有钱有势的人家联成婚姻,更给卢生面子增添了光彩。到了晚年,卢生更加富贵,良田、豪宅、美女、名马数不胜数。这样,他一直活到八十多岁。

○ 就在这时候,卢生突然醒了。他揉揉眼睛,发现自己仍睡在旅馆里,旁边站着道士吕翁,而店主人蒸的黄梁饭还没有熟呢。

○ “南柯一梦”说的是:有一个叫淳于棼的人,醉后梦入“大槐安国”,官任南柯太守,二十年间享尽荣华富贵。梦醒,发现一切都是假的。“大槐安国”就是他家大槐树下的蚂蚁洞。后人便借这个故事,黎做梦为“南柯一梦”,借喻世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场空欢喜、一场梦幻。

○ 孔子是一位艺术欣赏家,当年他在齐国听了韶乐,听得如痴如醉,感叹地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审美顿悟与审美渐悟恰恰相反,它对美的对象的理解,采用的是突如其来的飞跃方式。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六中有一首小诗,据说是宋代一位无名女尼写的《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 1855年7月4日,美国纽约一个印刷厂的临时工人惠特曼,把自己写的诗歌编成一个集子,取名《草叶集》,自己排版、印刷和发行。《草叶集》初版只收了十二首诗,是一本94页的小册子。惠特曼出身贫苦,少年时代就出外谋生,广泛接触劳动人民,对生活很了解。他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他热情地歌颂了劳动者的业绩。诗人说:“在教授和资本家的圈子里,我并没有感觉到生活;我卷起裤脚,挽起袖口,走向马车夫和船夫,走向以捕鱼和种地为生的人们,他们是伟大的。”在诗歌形式上,惠特曼作了重大革新,他采用人民的口语,打破了因袭的诗歌格律,创造出一种新韵律的自由诗体,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 《草叶集》内容上的崭新民主思想和形式风格上的一反常态的奇特,使得美国大多数公众难以接受。报纸讥笑这本诗集,书商拒绝出售。好不容易有一个书商表示愿意代售几本,但打开诗集一看,惊得目瞪口呆,怎么也不肯与这本书沾边。许多评论家对诗集更是热嘲冷讽,有的说它是毫无意义的语言的排列,有的辱骂它,愤怒地把它扔进火里。有一篇评论甚至说:“惠特曼不懂得艺术,就像猪猡不懂得数学一样。”诗集出版了一星期,连一本也没有卖掉。到第二年,也仅仅卖了十一本。诗人自己送出许多书请人写评论,得到的都是冷冰冰的拒绝。

○ 惠特曼并不灰心。1856年他又自己印了第2版,并在其中增加了二十首新诗。由于第2版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坚持他自己独特的风格,结果自然还是跟第1版一样,无人问津。反而由于《草叶集》的进步思想,诗人这时在一家报馆的编辑职务也被撤销了。他被逼得没法生活,只好去陆军医院当男护士。后来通过种种关系,在内务部谋到一个小职员的位置。当新部长知道他是《草叶集》的作者后,又立即把他开除了。

○ 惠特曼将自己的诗集,送给了当时有名的作家爱默生。惠特曼过去并不认识他,送了也不抱有多大希望,可是不久,竟出乎意料地收到了爱默生的回信。爱默生在信中热情地赞扬他的诗:“如同伟大的力量能使我们幸福一样,我读了这诗集感到非常幸福。以前所谓诗的性质,一般过于在技巧上着眼,而毒害甚大,它使西欧精神痴钝、卑贱,使自然贫乏化;为此我要求壮丽的东西,而这就是你的诗集所给予我的。”最后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爱默生独具慧眼,高度评价了惠特曼的诗,给了惠特曼巨大的鼓舞。在这之后,经过数年努力,惠特曼又创作了一些有名的新诗,特别是以美国南北战争为题材的诗。

○ 《草叶集》在美国的遭遇是如此不幸,十二年后却在英国赢得了文学界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的热烈欢迎。1868年,英国伦敦出版发行了一部经过删节的《草叶集》,不久还被译成德、法、丹麦等文字。赞赏这些新诗的文章,也陆续见诸欧洲有影响的文学报刊。惠特曼的诗人地位在欧洲文坛上得到承认。

○ 但是此时,《草叶集》在美国仍然受到非议和阻挠,说这本书“属于政府所规定的淫秽书籍范围”;邮局也禁止邮递。直到1882年,美国的出版商才答应正式出版这部诗集。惠特曼同时发表了爱默生当年给他的信。《草叶集》终于在美国流行开来。惠特曼热情奔放、气势磅礴,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的自由体诗才为美国人所接受,显示出其价值和意义,并对美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惠特曼终于成为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

○ 《草叶集》的审美价值如何,美国评论员及报刊对它的讥笑、挖苦,是一种审美评价;爱默生热情称颂它“壮丽”,也是一种审美评价;后来,欧洲文艺界对诗集的肯定,以及最后美国人接受了《草叶集》,把它视为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还是一种审美评价。

○ 陶渊明的诗在南朝梁《诗品》中,仅被归入中品;唐人选唐诗,没选杜甫;而宋代后,陶渊明的田园诗得到普遍认同,杜甫也被世人尊为“诗圣”。中世纪波斯诗人伽亚谟的诗集《鲁拜集》经过了七百多年磨难,才被人们认识到它的审美价值。艺术大师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像,当被被说成“被一个疯子踢在一起的一堆石膏”“一个装在口袋里的癞蛤蟆”,是一个“雪人”“丑八怪”“大麻袋”“是我们法国人已经精神错乱程度的物证”。四十年后,人们才认识到它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以神似驰名天下。法国人把它铸成青铜像,安放在巴黎林荫街角,成为巴黎市中心的纪念碑之一。

○ 凡·高一生画过很多画,特别是画了多幅《向日葵》作品。这些作品当时没有引起人们注意,没有人欣赏他的画。后来,这些作品有的毁于战火,有的被人丢弃。凡·高生前曾扬言:“我敢向你保证,我画的《向日葵》值500法郎。”但是当时没人相信。然而,生前的遭遇坎坷、穷困潦倒,一生只卖出过一幅画的凡·高,却在他去世二十多年后,被人们发现,并在死后一百年成为国际上最知名的艺术大师。他的作品震撼着后人。这恐怕是凡·高生前万万没有想到的。1987年,当《向日葵》在拍卖行亮相时,以3985万美元被人买走。这个价格创造了当时世界绘画价格新纪录,从而震惊了全世界。凡·高这一作品的纪录一直保持了十三年。

○ 后记:亲爱的中学生朋友,美学是一门学问,笔者仅仅粗略涉猎,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切磋之。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