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他在异乡”
——读《中国打工诗歌精选》(1985——2005)
-
2007年6月炎夏的北京,收到罗德远由广州寄来一部厚厚的《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封面由广东打工画家罗向冰设计、使用了打工诗人魏克所画一幅充满嘲讽、戏疟和世俗味的“中国当代打工浮世绘总图”。我的第一个感觉和印象是:这是一部苦难的“共同命运者”的青春书,以无数年轻血汗、眼泪为代价珠集而成的诗集!不禁勾想起一件遥远难忘的往事——
-
……1970年早春旧历年前夕,在寒冷的吉林省九台县三台公社,我们几个由长春市第二批下乡的初中毕业知青,从元旦起就被搁置在公社招待所的大炕上,已躺了半个多月安置不下去,天哪为什么当知青还当不成什么美事?原来先下去的部分知青,已拉成团伙结成派性排斥后来者。最后闹到20 几天,只剩我和一位叫夏志国的同学没安排下去,那天他被带队的2位母校老师领到南甸子大队集体户硬往下安插,从绝早出发到点灯擦黑还没回来。我猜想今天多半出行不利,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那头声音老夏第一句话:“我是你的共同命运者啊”!……我声音哽咽心头泪涌。
-(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一书中的“共同命运者”们,(有的与我差不多隔了两三代),我们今天共同点是:打工生涯。可惜我已太老,写不了诗,只好为他们令人振奋的诗歌击掌喝彩!
-
早在这部书组稿阶段,就曾与罗德远通过电话,得知他和许强等正为资费、书号、印刷等奔波。今天,一个人再自费弄一本诗集,几等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更不用说张罗为整个广东珠三角诸多打工者合出一集了。但“天下无难事”,这件几乎浩大“工程”经他们努力终竟成功!
-
书,掂在手上,有500多页,重甸甸,在如今邮资上涨的年代,光邮寄一项就费用不菲呵,这种精神!
-
抽暇用两个下午仔细读完,有许多令我感动的诗篇,叫我收获的,记下,有——
-
李明亮的《这是凌晨五点零零分的深圳》(读时为孩子们艰辛噙泪);
柳东妩《试用》;
魏先和《湖南以南》;
周崇贤《在铁厂打工》;
严冬《经一路》;
宋世安《汇款的农民工》;
胡正勇《五月,新丰街》《1999年》;
叶财生《春运的火车站广场》;
汪洋《怀想一个叫寮步的小镇》;
张村《过上饶站》;
谢湘南《一台收音机伴我入睡》;
庞清明《南方乡镇岁月》;
叶尔《31区》;
任明友《某个深夜,抵达故乡心脏》;
罗德远《打工物语》;
曾文广《人在工业区》;
郁金《漂在北京》;
李晃《春天的味道》;
-
当然更有许强、郑小琼、张守刚、徐非、家禾、沈岳明、许岚……等这些“打工名将”、深圳女诗人刘虹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我曾在文中提过;还有许多,感怀难忘。
-
更有早就令我欣赏的写有一手漂亮文章的安徽青年柳东妩的打工诗评(他总结了许多打工文化),及书后诗坛老将徐敬亚的一篇良心话,民间诗歌整理者发星的打工诗歌深度思考文章,等。
-
这部诗选虽有部分国内作者,但我以为主体还为广东打工诗人群体;还有两个重大中国打工诗群未囊括:“北漂集团”、沪上打工,可待来日。
但这本《中国打工诗歌精选》,仍然是2007年,乃至近10年来最重要的一部集体精神诗集,她的青春性、当代性、史实性、独特性无可替代,她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一部现代文学史上缺少的“良心之书”!
-
准确地说打工群体相当部分为改革后丧失了原有社会“经济资源”的人。(其实中国不光有大批“农民工”,还存在大批被忽视“城市工”)。把打工阶级归为“新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著名作家梁晓声提法)之一,一定有人不赞成。但他们确是近20多年来产生的新事物,一个新的形成和融入中国社会的浩大阶层,他们为争取生存的背景上,上演了现代中国最威武雄壮、绘声绘色的悲喜剧,而这个大舞台的主角仍是:青春生力军。青春,某意义在任何年代都是艰难的,别无择选只有突破和奋进。
-
而诗,是这一支生力军从古老与传统中捡起陈旧步枪,但准星完好,枪膛铮亮,仍然充满往昔战斗意志。在中国正史里缺乏打工阶级纪年史、事实史、调查史的年代里,又一次忠诚无误地完成民间“诗言志”(志,记录,记录历史)光荣使命。一代风雨青春的文化记录终由青春自己完成(与60年代末、70年代初风云“知青歌曲”异曲同工)。而作者们又与知青一样,甚至缺乏完整学历,及应有文化准备,不少人直接从放下锄杆、或初高中毕业就走进城市、沉重工厂流水线……。
-
欣赏一首《这是凌晨五点零零分的深圳》:
-
“星星还躺在露珠的怀里
5点00分,起床的铃声钻墙而过
将凉席上蜷缩的睡意
拦腰切断
赶货!为定单而战!
老板的指令
让我们每天在5点20分
被赶下车间
和机器
开始15小时的较量
我慢慢地穿着工衣
还没刷牙洗脸
不过没关系
我早已憋掉了早起拉屎的习惯
从进厂到现在
我也习惯了不吃早餐
看看表
离5点20分还有900秒呢
还可以抽一支呛人的香烟
哈欠
把通往厂区的小路铺满
雪亮的路灯将我的双眼刺痛
一滴热泪低声对我说
这里是刚过5点00分的深圳
这里离皖南那个小山村很远”
(作者/李明亮)
-
——以上是一个出生于70年代的农村青年、来自安徽宣州地区的打工者在广东亲历并记录的一个普通早晨经历。
-
-
今天在东莞、中山、惠州……密如星云外资、港台资、合资工厂里,不光广粤,在全国,伴随着快速私有化进程、大量外资流入,马克思早就揭露批判过的剥削、童工、超时工作、条件恶劣、剥夺工人应有权利待遇等,这些早就被社会主义改掉的资本毒瘤又次“卷土重来”,而这些问题被我们的正史、电视、报刊、广播等严重忽略和轻描淡写,——但却被一首民间短诗“钉住”了!(它再次提醒世界:“真理在一颗孩子的泪珠中,而不在以这颗泪珠为代价建立的世界秩序中”——西方名言)
-
再观察一首同样带有普遍性的短诗《试用》——
-
“试用
三个月
拉开的仅仅是序幕
试用期只有开始
没有结束
-
从一个日子抵达另一个日子
像从一棵树抵达另一棵树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
打工的人不敢一叶障目
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分钟
每一天都是考卷
每一分钟都是考卷的一道题目
打工的所有岁月
其实都叫试用”(作者/柳东妩)
-
这涉及今天1亿多同胞的“劳动权保障”问题了(我们了解这些吗)……
-
在这本书里,我又一次找到似乎久已失落的“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语)和“可爱的青年一代”形象(他们牺牲青春饱历社会转型期带来新苦难少有怨言)。内心感动潮湿温暖。
再引录几句让人难忘的诗句。看一个来自湖南的28岁的青年劳动、“创造者”眼里的“多元”化了的世界——
-
“现在是新纪元伊始的年代
挥霍者在肆无忌惮地挥霍
创造者在竭尽所能地创造
怀旧者在怀旧的感伤中怀旧
前卫者在前卫的欢呼中冲锋陷阵
还有,我想严肃一点跟你说,现在
高喊自由的人在嚣张地掠夺自由
渴望和平的人在沮丧地期待和平
是的,现在2001年,就是这样
28年后当你站在我现在这个年龄的门槛上
偶然翻阅这首诗的时候
或许很多已经改变,或许依旧,儿子
那时你会不会用一种很职业的眼光
看已是昨天的今天……”
(魏先和《写给儿子的诗》)
-
-
“好心情总不容易寻找
少年终将老去,哦!他在异乡”
( 谢湘南《一台收音机伴我入睡》)
-
-
是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进入新千年,“第一代打工青春”业已东流(本书多数诗作者年龄亦已30岁以上)。而新的打工群尚风起云涌。
-
这本诗选,用三位编者的话说“几近囊括了1985——2005年计20年间涌现的打工诗歌佳作”。(见“前言”)
-
说实话,就是同为打工阶层,也难以了解中国打工浩繁全景。我个人北京白领打工11年,前此深圳80年代建设之初曾在那短暂目睹一点蓝领劳工艰辛,但还太少太少,比起这么密集汗渍斑斑,甚至泪血斑斑,怵目惊心的拥挤麇集文字的——广角式“诗歌大记录”(!!),个人有限了解实在汗颜微茫!当然其中有的已翻过历史,有的正在改善,而有的还在重演和继续上演,——而这恰是这部诗选对我国现当代社会史、文化史的重要价值所在。
-
(作者:孙文涛 )
2007,7,14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