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对老年的深刻描画》(之一)
三十四十五欲牵,
七十八十百病缠,
五十六十却不恶,
恬淡清净心安然。
我年轻时候喜欢李白,飘逸,浪漫,绮思丽想;中年后接近杜甫,他切入大地与人间疾苦;五十岁后常读王维的佛理诗歌,宁静澄澈,得到休息;六十岁后,才渐渐专注于白居易的老年诗歌。
在唐朝“四大诗人”中,白居易活得比较长,75岁,(李白62岁,杜甫58岁,王维61岁)(唐朝人的年龄,一般五六十岁逝去属于正常)经过了“老龄化”,所以对老病及心理的认知更加深切,有许多睿智与升起的哲理。他是在李白没后10年才出生的,属于中唐诗人,比较其他诗人,虽然仕途也有过坎坷(因得罪朝中权贵,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但风浪不大,官职不大不小,还大体风顺,不算那么太坎磨蹭蹬,晚年也算不穷不富,所以有时机更多关注于社会人以外,作为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体验。(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白居易晚岁自号“香山居士”,深深研究佛理,在唐代著名诗人中,他与之前的王维对佛学的研究最多,某意义说,王维从自然角度解析人生,白居易从岁月角度解析人生。
青少年时候懂得的白居易,只是“反映民间疾苦”,以后阅读多了才知道,他书写自己部分更多,他,也是民间一份子啊,他的人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还有,白居易虽然少年成名,但他真正深刻与高度理智的诗歌,当闪烁在四五十岁及之后,那里切入天人学业,老而弥成炉火纯青在这里。
阅读白居易诗集的时候,我做了一些随手笔记,引录下一些精彩句子,有时经常重复读一下,每次皆有所得,及悟,这次把它们打字下来,也加深了一遍记忆。古人为何会老而知老之将至,死而知死之将至,而不乱拂其行为呢?和他们的正确理解知道有关。
白居易在唐代,他生活的时期,他的诗歌在民间普及率最高,妇孺皆诵,“老妪能解”,他自己也说,他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旅途,凡经过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见有背诵他的诗歌的人,而仕子、庶民、僧侣、老妇、孩童等,也每每见有朗读他的诗句的……
唐代为何惠风和畅、和风细雨?和诗书的日常普及,与熏陶教化密不可分。他的诗句口语化强,容易记忆,更加易于对于民间的精神教化。
白居易(772——846),河南新郑人,16岁到京师,便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名句引起注意。29岁考入进士,历任校书郎、翰林学士,太子左赞善大夫、江州司马、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代表作有长诗《长恨歌》《琵琶行》等。他的一些短诗也很有特色。
形骸属日月,老去何足惊。
※
已共身心要约定,穷通生死不惊忙。
※
归去来,
头已白。
※
死生无可无不可。
※
遇酒逢春且欢喜。
※
岂止十年老?
曾与众苦并。
※
昔为意气郎,今做寂寥翁。
※
逢山辄倚棹,
遇寺多题诗。
※
眼底无一事,
心中百不知。
※
古来无奈何,
非君独伤悲。
※
我生本无乡,
心安是归处。
※
身后堆金拄北斗,
不如生前一杯酒。
※
何须自生苦,
舍易求其难。
※
始知官职为他人。
※
我今悟已晚,
六十方退闲。
※
事有得而失,物有损而益。
※
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
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年三分已一分。
※
畏老老转逼,忧病病弥缚。不畏复不忧,是除老病药。
※
是以达人观,万化同一途。
※
死者若有知,何不秉烛游?
※
人生百岁期,七十有几人?浮荣及虚位,皆是身之宾。唯有衣与食,此事粗相关。苟免饥寒外,馀物尽浮云。
-
-
(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