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嵌名杨玉贵题诗

11-27 作者:上官亲民

嵌名杨玉贵题诗

2016年10月8日

风过杨枝起翠涛,

露洇玉叶利青刀。

因迎贵客东郊上,

还把熙春看此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注:

东郊,古代汉语释义有二:其一曰:西周时,特指其东都王城以东的郊外。周灭商后,迁殷民于此。《尚书·君陈》:“周公既没,命君陈分正东郊成周。”孔颖达疏:“周公迁殷顽民于成周。顽民既迁,周公亲自监之。周公既没,成王命其臣名君陈代周公监之,分别居处,正此东郊成周之邑。”其二曰:泛指国都或城市以东的郊外。《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生命勃发的季节,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人们从冬至开始描画着梅花消寒图,吟诵着数九的歌谣,经历春节和元宵节的热闹之后,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春天是充满感性与灵性的季节,人与万物的生命都离不开“春”的促动,春天在一年中习俗信仰与仪式表演最集中。由于立春是春天到来的标志时间,中国传统社会一向重视立春日,自朝廷至民间立春前后有诸多或严肃或嬉戏的仪式与习俗,迎春、鞭春、说春、演春、望春等等。立春为四季之首,是温暖季节的开始,对于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人来说,立春意味着生命活力的复归与丰收的期待。自然节气的“天时”,是人间生活的依据与行动指南。在王朝时代,天时的预测与掌握,首先需要统治者的仪式性接收与确认。在周官月令时代,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祭祀东方天帝太昊与春天之神芒神。同时行“籍田”之礼,以倡导农事。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当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居住在东方。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这种迎春东郊活动自周始终于清末历时近3000年。汉朝继承周制。在天人感应气氛浓郁,讲究服色制度的汉朝,皇家复兴了周朝月令的时间制度,立春日汉家天子率众朝臣浩浩荡荡赴东郊迎春,迎春的车马人员清一色的青色服饰,一路上人们唱着《青阳》、《八佾》之歌,舞着《云翘》之舞,迎春仪式搞得有声有色。不仅京师百官要穿青色衣服,郡县的官吏也得戴上青色的头巾,在门外立起迎春的旗幡,妇女也戴上迎春的华胜。自汉以后,立春日东郊迎春成为朝廷的惯制。汉代人已开始在立春日立土牛、耕人偶像在城门外,昭示春天到了,农耕就要开始。晋代东郊迎春,立春日已经出现春盘,那时称为“五辛盘”。五辛广义是指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服食五辛可杀菌驱寒。东晋李鄂立春日命人把芦服(萝匐)、芹芽装盘馈送亲朋,后来江淮人多仿效,于是有了馈赠春盘的习俗。六朝时期,人们在立春日,剪彩为燕,戴在头上,作为迎春的彩饰。还要在门上贴“宜春”二字。隋唐十分重视迎春仪礼,皇帝亲率百官,“祀青帝于东郊”。皇帝还给百官赐“春罗幡胜”。唐人以立春剪彩为时尚,诗人李远的《剪彩》诗云:“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立春剪彩中蕴含着对情人的深深祝福。这种春天戴胜的习俗历代传衍,它既是妇女迎春的饰物,也是春天风景的点缀。除朝廷迎春典礼外,唐代开始出现了立春日鞭春习俗,即地方官员以杖打土牛,以表达迎春的意愿。唐时吃春盘春饼之风日益盛行,杜甫《立春》诗云:“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齐人月令》云:“凡立春日食生菜,不可过多,取迎新之意而已。”宋朝虽然迎气之礼淡薄,但对立春日鞭春的习俗十分热衷,鞭春成为国家迎春礼仪的中心内容。宋·吴自牧《梦粱录》:“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从宋代开始,关于土牛与迎春的记载多了起来,立春日鞭牛打春的习俗也逐渐确定下来。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达到万人空巷,鼓乐喧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春日,宰执亲王百官,皆赐金银幡胜。入贺讫,戴归私第。”鞭牛的彩杖通常用五彩丝缠绕,每个官吏两条。鞭牛后,百姓人如潮水,瓜分所鞭之牛,人们拼命争抢,每年都有人拥挤受伤。据说,得到牛肉的人,家里适宜养蚕,也能治病。而把春牛角上的土放在门上,这家人就会丰收。宋朝《岁时杂记》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匐为之,装饰置奁中。烹豚、白熟饼、大环,饼比人家散子,其大十倍。民间亦以春盘相馈。有园者,园吏献花盘。”立春日,京师人家也食韭黄生菜拌凉面。苏东坡《送范德孺》诗云:“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皇帝还常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酒为黄柑酒。明朝政府仍然十分重视迎春仪式,从京城到地方府县,立春之日官员都要组织迎春、鞭春仪式。据《帝京景物略》记载,明代北京迎春的“春场”,在东直门外五里。先立春一日,京城最高首长京兆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带领府属官吏,或骑马,或乘轿,皆着红色礼服,头簪彩花迎春。迎春的队伍以旗帜前导,接着依次为田家乐班、勾芒神亭、春牛台及附属县的官吏人等。迎春队伍游行的路线是由春场游至府衙,表示春气接到了府内。然后由京兆生员以塑好的小春牛、芒神送入宫廷,进皇上春,进中宫春,进皇子春。仪式完毕后,“百官朝服贺”。立春日,府县官吏都要穿上官服,祭祀勾芒,各人用彩杖鞭打春牛三下,以表示官府倡导农耕之意。明代杭州立春的仪式,由附郭的仁和、钱塘二县轮年值办。仁和县于仙林寺,钱塘县于灵芝寺。立春日,郡守亲率僚属前往迎春,前面是社火表演,后面跟着春牛,人们聚集沿路围观,竞相用麻、麦、米、豆,抛打春牛。社火表演的社首,身着冠带,骑驴跳跃,大呼小叫,并以人扮皂隶士卒簇拥前行,称为“街道士”。街道士等经过官府豪门时,都用赞扬的语词祝福主人。最后来到州府厅堂,以彩鞭鞭碎春牛,随后以彩鞭土牛,分送各级官员与地方贤达。而民间妇女,才“各以春幡春胜,镂金簇彩,为燕蝶之属,问遗亲戚,缀之钗头。”(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清代北京迎春仪式与明朝略同。据《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录》则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模。清嘉庆二十一年刻本《华阳县志》载:“立春前一日,府尹率县令、僚属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鼓乐喧阗,芒神、土牛导其前,并演春台,又名高妆社火。士女骈集,谓之‘看春’。次日,鞭土牛于府署,谓之‘打春’。”清光绪十年刊《射洪县志》载:“立春先一日,各官迎春东郊,邑人竞观盛典。是日,春官着彩衣于公堂暨各署说吉利话,谓之‘点春’。又命小优人扮仙童、彩女像,盛饰之,立铁架上,舆夫舁抬,导以鼓吹彩仗,遍游各官署及街市,谓之‘春台’。至立春日,各官祭芒神,鞭土牛,谓之‘打春’。礼毕,邑人争攫土牛之泥以归,置诸灶中,用避虫蚁。”苏州等地,立春前一天,郡守率僚属迎春东郊娄门外的柳仙堂。观者如市,男女争着用手摸春牛,以求新年好运气。民谚云:“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清周询著《芙蓉话旧录·迎春》条详细记载了清代成都的迎春之礼:“成都为全省会垣,每遇迎春,较外县尤繁盛。迎春官吏,只限于当地府、厅、州县。省城遇立春前一日,成都知府,及成、华两知县,皆乘八抬明轿。轿为一太师椅形,不施帷盖。轿轩及柱悉幂以红缎,并以绫丝所扎人物花鸟遍施于杆柱之上。轿后用篾条裹五色纸花,扎一大春字,上安纸作风车无数,行时悉迎风转动。是日将军送其全部卤簿与成都知府;总督送与成都知县;提督送与华阳知县;本官应用之旗、锣、头牌、伞扇,亦并列于前。署内各房典史经书,各班领役,与夫署内仆从,皆戴官帽,着皮袍褂。皮褂且皆用反穿者,帽边咸插纸花一朵,胸挂银牌,手持五色纸花所裹竹鞭,名曰‘春鞭’,乘马数十匹,迤逦前导。每署并须召戏班中花旦四人,穿着与书差、仆从同,分抱签筒、笔架,乘马参列其间。此习岁岁皆然,尤不可解。龙灯、狮戏亦各十数部,所经街道,倾城夹观,左右如堵,亦有万人空巷之致。清制,属吏经过长官衙署,舆马只能由照墙外行,是日所经长官衙门,则迳穿辕门而过,至东门外先农坛降舆,致祭先农后,始各循路回署。署中且备筵宴,遍饷阖署及随行者,曰‘迎春酒’,此日立春,府县各在大堂仪门,祀芒神、春牛,行打春礼而散。”民国十六年重印本《广安州新志》载:“立春前一日,州官僚属盛仪仗、鼓乐,坐明轿,侍从骑马出东郊行礼,曰‘迎春’。以五彩缠亭,实土物,曰‘五谷仓’。纸竹饰芒神、土牛,配以五行之色,市贫儿扮演故事,二三人一架,高丈余,数人舁行,曰‘亭子’,先期入署听点,曰‘点春’。士女攒观,曰‘看春’。次日鞭土牛,曰‘打春’。”“民国共和,礼仪渐减”,因此民国时期,因为政府改行公历,官方立春迎春祭仪,也就逐渐停止。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一直到进入现代社会更没有迎春东郊一说了!虽然东郊迎春的官方与民间的活动没有了,但古来已有之的东郊踏青依然延续,现在的人们生活安定,并且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安定富足的生活在促使人们改变追求,如果说过去追求物质,那么现在是向往自然了,踏春活动在现代社会逐步多起来了,必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立春”,其实不光汉族重视,一些少数民族也过这一岁时节日,比如白族称“立春”日为“催春节”,侗族在“立春”这天有扮演春牛舞的活动等。东郊,因其象征吉祥之地,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尤其多见与诗词。晋·潘岳《东郊诗》:“出自东郊,忧心摇摇。遵彼莱田,言采其樵。”唐·韦应物《东郊》:“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真可庶。”唐·包何《和程员外春日东郊即事》:“郎官休浣怜迟日,野老欢娱为有年。几处折花惊蝶梦,数家留叶待蚕眠。藤垂宛地萦珠履,泉迸侵阶浸绿钱。直到闭关朝谒去,莺声不散柳含烟。”唐·岑参《陪使君早春东郊游眺(得春字)》:“太守拥朱轮,东郊物候新。莺声随坐啸,柳色唤行春。谷口云迎马,溪边水照人。郡中叨佐理,何幸接芳尘。”唐·陆龟蒙《新夏东郊闲泛有怀袭美》:“迟于春日好于秋,野客相携上钓舟。经略彴时冠暂亚,佩笭箵后带频搊。蒹葭鹭起波摇笠,村落蚕眠树挂钩。料得祗君能爱此,不争烟水似封侯。”唐·郭震《东郊赋诗》:“今日出东郊,东郊好春色。青青原上草,莫放征马食。”宋·陆游《东郊饮村酒大醉后作》:“丈夫无苟求,君子有素守。不能垂竹帛,正可死陇亩。邯郸枕中梦,要是念所有。持枕与农夫,亦作此梦否。今朝栎林下,取醉村市酒。未敢羞空囊,烂漫诗千首。”《春晓东郊送客》:“雨馀气清润,迨我送客时。翻翻车盖风,五里城东陂。初旭敛花房,晨露流桐枝。南山卷湿翠,更觉光景奇。澄潭集鱼艇,村路亚酒旗。欲归且复留,造物成吾诗。”宋·陈文蔚《辛丑春游金华出东郊》:“青山双夹小溪流,绿筱人家古渡头。虽是溪山不相识,劝人啼鸟却相留。”宋·陈耆卿《东郊》:“要拓郊原眼,短筇扶我东。秧寒针怯水,麦熟浪酣风。古寺荒烟外,孤禽落照中。得醪嫌独醉,犹及灌园翁。”宋·范成大《晚步东郊》:“水墨依林寺,青黄负郭田。斜阳犹满地,片月早中天。策策鸦飞急,冥冥树影圆。西山元自好,那更著云烟。”《丁酉正月二日东郊故事》:“椒盘宿酒未全醒,扰扰金鞍逐画軿。麦雨一犁随处绿,柳烟千缕几时青。客愁旧岁连新岁,归路长亭间短亭。万里松楸双泪堕,风前安得讳飘零。”宋·郭祥正《东郊》:“东郊怅望惜春归,颇觉年来万事非。不奈离愁须觅酒,得闻歌响却沾衣。蜜蜂捕蕊穿花去,巢燕寻泥拍水飞。物态风光能几许,老无忧患世人稀。”宋·曹勋《和曾守东郊赏梅兼送范子芬》:“溪曲山横动晓光,天开玉雪照崇冈。不妨花陌依微雨,为洗春风澹薄妆。送别休歌河满子,相思留待返魂香。坐中客已无肠断,何况离声更抑扬。”宋·韩维《东郊》:“东郊丝雨破浮埃,绣骑寻芳两两来。十亩霜阴青翳目,一篙溪色碧于苔。林花泛日莺求友,垄麦含风雉应媒。绿柳朱栏多酒市,杖头谁伴玉山颓。”元·仇远《东郊少步》其一:“高低远近树阴浓,杖屦閒行万绿中。一片残红无觅处,却疑身在碧纱笼。”元·李俊民《东郊行》:“四海尚干戈,几人知稼穑。青青原上麦,忍放征马食。”元·范梈《东郊》:“东郊芳草绿萋萋,欲到浑如恋马蹄。总是都门好春色,随人直到大江西。”元·赵孟頫《东郊》:“晨兴理孤榜,薄言东郊游。清风吹我衣,入袂寒飕飕。幽花媚时节,弱蒋依寒流。山开碧云敛,日出白烟收。旷望得所怀,欣然消我忧。中流望城郭,葱葱佳气稠。人生亦已繁,惠养要须周。约身不愿馀,尚恐乏所求。且当置勿念,乘化终归休。”明·蓝仁《题东郊归牧图》:“浅石幽柯草满川,吴牛背上稳于船。儿童颠倒争喧笑,绝似雍熙在目前。”明·文彭《春日东郊访卢文厚》:“春日东郊外,风光事事新。杏花红欲破,柳色绿初匀。野水侵溪岸,轻风起陌尘。数椽茅屋底,爱尔独安贫。”明·王世贞《初晴策杖东郊作》:“二月行欲尽,寒阴始微蠲。今朝策藜杖,行散步郊原。何不命浊醪,亭午自醺然。柔绿犹未匀,枯蘖乃望妍。造物不自功,偶然成后先。但使受嘘拂,迟莫亦何言。”明·贝琼《归东郊偶成》其一:“爱酒狂生老未逢,十年踪迹滞吴淞。归来乡党都非旧,不及青山向我浓。”明·张正蒙《东郊》:“东郊栖息久,老至谢逢迎。秋雾沉山白,寒流拍岸清。葛巾还自正,茅屋不须营。小摘畦边菜,常留共友生。”明·沈守正《自出东郊插柳》其一:“绕溪越陌渐成行,自笑闲身为柳忙。安得好风兼好雨,催他踠地万条长。”清·吴进《早过东郊》:“海气连云赤,东林发曙光。地余夜市火,人带晓行霜。古岸遗残荻,寒塘渡野航。前村茅店早,新酒坐闻香。”清·萨大文《东郊》:“偶步东郊外,才知春色深。莺花撩倦眼,山水静人心。荷筱者谁子,长歌入晚林。逝将屏城市,住此任登临。”

被嵌名题诗的诗人简介:杨玉贵,男,1962年出生,江苏省兴化市人。老山前线载誉归来的老兵,任职江苏兴化大垛国土资源所副所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兴化市作家协会理事、扬州市作家协会会员。自1983年起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作品数百篇(首),作品散见《诗潮》、《文学界》、《散文选刊》、《文学月刊》、《中外诗歌》、《大地文学》、《世界华文作家》、美国《新大陆》诗刊、《国土资源文学》、《扬州文学》、《太湖》、《中国散文诗刊》、《大众文学》、《散文世界》、《中国土地》、《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矿业报》、《南京日报》、《鹤壁日报》、《泰州日报》、《泰州晚报》、《盐城晚报》、《江苏土地》、《关雎爱情诗》、《中国梦文学网》等刊物与网站,及微信公众平台;有作品常被推荐。出版著作诗集《生活的路上》、《聆听土地》等,散文集《在自己的梦中行走》。作品入选《“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作品选》等多种选本。荣获全国“最美教师颂”征文优秀奖;《黄河故道桃花源》荣获“协鑫光电”杯“我骄傲,我是阜宁人”征文评选纪念奖;《水乡一棵树》荣获“我与兴化农商行”征文三等奖;荣获中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一等奖;荣获“查干湖,我们的母亲湖”全国散文诗歌大赛创作奖;荣获中华宝石文学奖新人奖提名奖;荣获首届“牡丹诗歌奖”优秀奖;《独吟康保》荣获“绿色康保·热盼冬奥·梦向草原”为主题的中国康保“佳益杯”海内外诗歌大赛三等奖;其作品《楚风吹过的地方(组诗)》在2016年《中国梦文学网》“大好河山”中华全国诗文联赋大赛暨徐霞客文学奖征文中获“徐霞客文学奖”组提名奖,出席了“相聚天台山”首届全国诗文大会。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