藕塘唐妃古村导游词:一个像贵妃一样美的古村
各位朋友,欢迎参观藕塘村。我是***,现由我带领大家浏览村中17个景点,首先由我来介绍藕塘概况。
藕塘村,又称唐妃村,距离南丰县城60余公里,目前有88户,337口(数据截至2021年1月)。
据《唐氏族谱》记载,明洪熙元年(1425年)唐氏十九世祖鲤公迁入藕塘建村。1984年版《南丰县地名志》载藕塘有池塘99口,池塘相连,如节节白藕。20世纪80年代古建筑有拾青园、岭仔上(唐妃屋)、井头、司马第、新屋、大厅堂、新厅堂、老厅堂、巨大公厅堂、八家老厅堂、大佛号、庙下节孝牌坊、土楼等,记载和见证了中国农村发展历史的沧桑。外加两幢唐氏祠堂、八庙一寺。20世纪60年代之前,整个村落,青砖灰瓦,耳门相连,深巷宅第,露天天井,敞开胸怀与天地对话。
藕塘自建村以来,明代有名人唐妃、唐兴,崇祯皇帝恩赐李氏的节孝牌坊;清代有进士唐之岳、咸丰皇帝恩赐世三婆的贞节牌坊;近代有历经沧桑的甘大女(土匪邹富成四姨太),以及反面教材人物土匪出身唐万孙。据记载,贞节牌坊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皇帝为表彰贞洁妇李氏而建,牌坊由正额和侧坊组成,通高5米有余,宽8.5米,麻石凿制。牌坊正面刻“唐氏乳姑”,背面上书“妻盼夫归”。李氏未婚夫唐云生在一次征战中战死,只留下年轻貌美的李氏在家守寡。因其貌若天仙,吸引了方圆几十里的男人垂涎。有些男人为了追求她,主动到她家为之劈柴挑水,但都被她拒绝。为此,村里至今还流传着她拒绝种种诱惑的事迹。直到有一天,她遭遇了土匪的强暴杀害,她的事迹传播得越来越广泛,后经当地官员请示,咸丰皇帝为表扬她的坚贞,恩准为其建造贞节牌坊。遗憾的是该贞节牌坊在“文革”已毁。
2011年4月11日,南丰县长许中伟在对话全国网络媒体记者时说:“曾布之妻魏玩擅长诗词,堪称南丰第一才慧美女。明代有一位唐贵妃也出自南丰藕塘。”2017年6月由南丰县博物馆王永明撰写的《藕塘村里有唐妃》一文对唐妃作了进一步考证。唐妃生于1438年,卒于1457年,年仅20岁。2017年6月,时任县委书记吴自胜带领县文广局、县博物馆来藕塘调研,政府认为藕塘是一个有文化、有故事的古村。
1.拾青园(古宅):回归自然,如莲藕出淤泥而不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门额上“拾青园”三字,“拾”指从地上捡起东西;“青”指深绿色或浅蓝色,天然纯朴之物,指上天赐予的一块土地。据说主人经商荣归故居后,见这儿生长了很多青竹与乱石,于是,他带领家人通宵达旦修整一番,取名拾青园。寓意后人像竹子一样在此地生根发芽,传宗接代,世代繁衍。这里指主人告诫后人,人就算取得成就,了却心愿,但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忘记宗祖。
古宅主人唐清训以耕起家,以读养生,以商发家,青年科考不顺,遂以经商,中年发家,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修建拾青园。宅名引于拾青紫,典出《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列传·夏侯胜〉。汉夏侯胜讲课时常对学生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意思是说“儒者最怕不懂经术,经术如果能通晓了,要取得高官就像捡起地上的小草一样简单。”后遂以“拾青紫”指以学问求富贵,获取高官显位。
拾青园未破坏前,建筑面积超600平方米,所有门坊、窗户、庭院均按鲁班尺寸建造。20世纪60年代为知青居住点。
2.唐氏宗祠(明代建筑):传承宗祖文脉,与天地对话。
唐氏宗祠,坐东向西,占地面积近千平方,建筑面积610多平方米,三进一院,两边有厢房;房屋宽18.1米,进深34米,分上下三进。正厅高6.8米,寝厅高6.3米。
(站在围墙外)青砖灰瓦,宏大精湛,粗中有细,原汁原味,滴水屋檐均用长石块压制,耐用性强。当年,砌墙时不用泥土,均使用小木块垫砌。目前,祠内左边墙嵌三块古碑记仅存其一,碑记介绍了祠堂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及建设之始末,至今400多年的历史。明代建筑指1368—1644年间建造的,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古朴雄浑、风格严谨而著称。
仪门石牌坊正面题“派衍源流”四字。“派”,表示支系。“衍”指水流入海,引申为富足,乃衍生,这里指藕塘唐氏先祖,即江西第二世世衍公。“源流”乃本源和支流,指事物起源和发展。四字意思是:藕塘唐氏族人乃世衍公后代,以此修建宗祠缅怀先祖,使后人世代在此繁衍发展,生生不息。
(站在庭院,又名坵场)庭院两边原来为摆放旗杆石与碑刻的地方,当年两边放满了举人与状元石。至今右门口还摆放有碑文石底座一块,据说上面原有的碑文乃皇帝亲御。
上悬“唐氏宗祠”四字为黄辉宇书。黄辉宇为江西樟树人,1926年生,江西师院毕业,清江中学退休教师,曾为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理事、中国书画名家名作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等。他在书法上有很高的造诣,有人把他与启功提名并论。2018戊戌年夏,他为藕塘题字时,已经是93岁的高龄。我们找他题字完全遵循了老人的意愿,题写此匾的人应具备高寿、品德高尚两个基本条件。
(准备进入宗祠第一进)宗祠三门原来只开左右两门,中间大门一般不打开,只有村里有人中了状元,或重要领导人才可以打开。在这里,三门起到文庙棂星门之作用,据说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灵,通过此门可以得到神灵的保佑,读书人可以考个好成绩,生意人财源广进,从政人仕途顺利,其他人永保平安。
(站在第二进)宗祠里的戏台原搭建在第二进,倒塌后改在第一进,主要是因为村里自清代末期以来,村民做事不大顺利,人才外流。族人为了保留村中的文脉,不让村里的人才与财富外流,故在宗祠第一进搭建戏台,确保文宗延续。
20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的戏班以唱京戏为主,诠释着仁义礼智信文化,故事情节则是历史名段,真人真功夫的表演赢得了方圆百里村民喜欢。据说每到冬季,村里戏班自然忙开了,曾经有些地方因相互争抢村里戏班前去助演而发生械斗。因为藕塘村有如此庞大的戏班,才引发了很多的爱情故事,成全了许多有情人。
(进入第三进)厅堂上方当年有匾额“大宗来燕”一块,为明末崇祯年间(1643年)南丰知县刘日珽落款,早年遗失,现藏于洛阳匾额博物馆。此匾应与唐妃有间接的关系,但在坊间多误传为明崇祯皇帝的妃子,其实是明景帝代宗朱祁钰的妃子。为什么会有误传?大概是对“大宗来燕”这块匾的误读,误读原因之一,不明白“大宗来燕”的意思,认为“燕”字极具女性色彩,就把它和唐妃扯上关系;之二,匾上款:文林郎知南丰县事刘日珽为藕溪唐氏宗祠立。下款:崇祯十六年(1643年)岁次癸未季春谷旦。同治《南丰县志•秩官》(卷十九)记载刘日珽是江浦(今属南京)人,举人,崇祯年间任南丰县令,因而认为这块匾是刘日珽送给唐妃父母的,当然就把唐妃的时间定位在崇祯年间。而其实“大宗来燕”这块匾产生在唐妃180年之后。总之,唐妃与该匾存在着间接关系,而不是直接关系。
一位民间女子,怎么能成为皇上的妃子?
这和明代皇帝选妃的观念有关。《明史·后妃传》载:“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廷时,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亦以此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其目的在于吸取历朝后宫乱政的教训,而选择良家女子为妃(官宦人家女子往往联合家族乱政)。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南丰藕塘唐氏一民间女子才成为皇妃。
藕塘唐氏女子是如何成为妃子的?
明景帝代宗(1428—1457年)即朱祁钰,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生于宣德三年(1428年),卒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朱祁镇,朱祁钰的兄长)即位后,封朱祁钰为郕王。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八月,土木堡之败,英宗被瓦剌掳去,朱祁钰受太后之命监国,九月即皇位。代宗大肆选妃就是发生在这个时候,即景泰五年(1454年)。藕塘唐妃就是这一年被选送进宫。唐妃之父名唐兴,字宗柯,号守经公,唐鲤之孙,为藕塘唐氏三世祖。生下女儿后,唐兴就外出谋生,最后进入朝廷锦衣卫。也就是说,其女被选时,唐兴并不在家。当时县衙派人到藕塘选美女,她被选中入宫成为代宗的妃子。
唐氏入宫后,极受代宗宠爱。《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清毛奇龄著)云:“(唐妃)尝乘马随帝游西苑,马惊妃堕。帝乃命中官刘茂,选御厩之最良者,时空习以待。”意思是说:唐妃曾经骑马和皇上游西苑,马受惊吓,唐妃坠落马下。皇上命令中官刘茂,选择皇家马厩中最好的马,时时驯服、训练以等待唐妃再次到来。《明英宗实录》中说:“景泰七年八月(1456年)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命武清侯石亨为正史、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之前皇妃只有贵妃这一封号,皇贵妃封号是从唐妃开始的,是个创举,表明由于代宗的宠爱,唐妃地位高于其他贵妃。可见唐氏于景泰五年入宫后,被代宗宠幸极深,并且恩泽其父唐兴。
那么,唐妃的结局如何呢?
代宗在杭皇后去世后,更肆无忌惮地猎艳,把目光由宫女转向了妓女。此时以李惜儿为代表的一批妓女被召进宫中,代宗喜新厌旧,又开始宠幸李惜儿,唐妃失宠。景泰八年(1457年),“夺门之变”后的代宗病逐渐沉重,终不治身亡。《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相同:“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景帝)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唐氏),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明史纪事本末(代宗篇)》:“郕王薨(hōng),祭葬礼悉如亲王,谥曰戾(lì)。妃嫔唐氏等赐帛自尽,以殉葬。”因此唐氏极可能是明朝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子。
(介绍第三进昭堂、穆堂)右侧横额为“昭堂”两字。日明为昭,白玉为堂,唐氏族人乃顶天立地的汉子。左侧横额为“穆堂”两字。穆堂是清人李绂(fú)所创立的学派。李绂(1673—1750年),字巨来,号穆堂,清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学派因其号而名。他认为“心学肇自唐虞尧舜授受,止曰人心道心,莫及所谓性” 。
(介绍镇村之匾)正中悬挂“劲节膺荣”四字大匾,右文:经筵讲官议政大臣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加五德宝(德宝这里指人名“德保”);左文:江右琴城节妇唐母赵氏孺人立,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岁在癸卯壬孟冬吉旦。至今237年。匾额内容赞誉其以坚贞的节操为自己和家族获得荣耀。整个匾额长283厘米,宽84厘米,材质为杉木。牌匾能保存下来,得益于匾额主人及后人的努力。在“文革”期间,村里很多匾额被毁坏,主人知道到该轮到他家的时候,晚上他把牌匾卸下来,在上面系上绳索,然后吊起几块铁板,把牌匾放在池塘里,等过了风头才将它取出。
(介绍新匾)新挂匾额内容以唐氏家谱为蓝本,邀请了全国100多位知名的书法家题写,旨在恢复原来悬挂祠堂中的九十九块匾额。2018年,由村民捐资5万元在苏州制作了第一批88幅99块联匾。
(介绍中柱联)厅堂梁柱长联:“先世祐生宁宽宠行宏宾衍繁汉湘滨滚汴湖淮,藕塘鲤公创村生秉领纪纲经纶报本报堂幸福”。上联指缅怀卓有成就的先世祐公(曾任潭州刺史,今长沙一带),“宁、宽、宠、行、宏、宾、衍”乃祐公七子,世衍又生汉、湘、滨、滚、汴、湖、淮七子(整个上联最后一字为先祖雅号,紧接着的儿子均为最后一公所生);下联缅怀藕塘创村鲤公与儿子秉礼公所生纪、纲、经(唐兴)、纶四子,告诉后人知恩图报,幸福安康乃为人之本。
3.响祠(明清建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响祠,位于江西南丰县紫霄镇藕塘村(又称唐妃村),坐北朝南面,建筑面积268平方米,房屋进深为20.6米,宽13米,厅高7米。正门上悬“响祠”二字牌匾,为济南书法家马建华手书。两侧有“人生天地,共秉正气”楹联,为四川书法家赵鹏程手书,联意指“人在天地之间,要活得一身正气,这样才不枉此生”。西侧门上方,可以辨认出“饵膳燕华堂”五个字。“饵膳”意为饮食(唐崔融 《嵩山启母庙碑》:鼎俎则麟胎凤卵,烝蕙燃蓂;饵膳则木蜜金膏,玉浆琼酒);“燕华”指燕雀相贺吉语;“堂”指正房,高大的房子。
响祠,乃江西唐氏第二世祖世衍公后裔、淮公第十二代鲤公房孙唐训书(字兰芳,例授登仕郎,复补修职郎),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200多年后遭破坏倒塌,后由其子孙建宅。值得注意的是村中古宅多为坐东向西朝向,为何此宅为坐北向南呢?第一个是村中祠堂不够用,1958年村民响应先祖号召,自发捐宅、捐款扩建而得名响祠,旨在传承文脉、笃宗族、和族党、修宗谱、不忘本。第二个是唐妃故居原来是坐东朝西的方向,后因其殉葬,寓意不好,村民特别把门改成坐北向南的方位,以求平安。
20世纪60年代,村民在祠堂吃“大锅饭”,至今保留着“社员之家”四个大字,还有红色标语,但难以辨认。80年代厨房倒塌。90年代村民在响祠内放电影。鉴于祠堂经历坎坷,凝聚着唐氏族人十几代人的心血,修缮有利于彰显唐氏族人抱团办事、传承宗祠文脉。在2019年,经藕塘唐妃村理事会同意修复本祠,村民们踊跃捐款。这笔资金被用于重建厨房,拆建改造戏台墙壁,重凿7个窗户,确保光线充足。如今,修缮后的响祠主要用于村镇集会、宴请宾客,以及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在厅堂正面上悬“仁寿可风”匾额一方。匾上款:民国壬戌十一年(1922年)仲冬月一日浣吉旦敬颁,众仙临坛飞鸾送明翁寿诞赠。匾下款:彭明宗顿拜感谢。匾额长258厘米,宽75厘米,材质为杉木。墙壁上挂的为现代匾额与工艺品。
戏台于2020年1月22日完成两根中柱,左柱高3.2米,柱尾部直径26厘米,宽大扁平,象征男性;右柱高3.5米,柱尾部直径24厘米,高挑修长,象征女性。两棵杉木为村民黄水贵栽种于1998年,生长19年后,即2017年春季,在一个闪电雷鸣的日子,两棵树不幸双双遭雷击,树叶枯黄,却坚强地活了一年。在闪电击中的一年中,两棵树生长速度特别快,并于2018年完全枯死。随后,经过他妻子的同意下,两棵树被用作戏台中柱。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恢复了古宅文化后,唐妃村又添上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4.镇村石(清磨盘风水石):结缘龙虎山,保一方安宁。
风水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术数(神秘文化的主干内容),旨在对人的居住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寻求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安慰。
磨盘风水石,位于村之东南角,寓意白虎,据说是为了镇压村中腾飞的巨龙。目前,石块圆周长180厘米,直径58厘米,离地面高40厘米。石头上的符号与文字未能辨认。据老人说:清朝末年,村中发生了许多不吉利的事,数名壮年人无故得病去世,科举考试屡屡不中,村民便集资60块银元,请来风水师勘测地形后,从鹰潭龙虎山运来这块石头,放置在青山、神龙出没处,以此镇邪,保佑村民安康。
藕塘村的风水涉及住宅、墓葬、寺庙各方面,其中有关墓葬的部分称为“阴宅”,其它方面则统称“阳宅”。村民把自身和谐与自然联系起来,称之为古典的建筑环境工程学。
5.岭仔上(明代石阶):唐妃从这里走向宫廷。
(站在宗祠后岭仔上的石台阶下)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唐妃当年选妃时摔跤的地方,现存九级石阶,宽150厘米。
话说唐氏三世祖唐兴就住在岭仔上(地名,同时是一幢古建筑的名字,现已废),于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生一女,取名云燕。因为唐兴外出谋生,留在家中的母亲很少让云燕出来,故村里很少人看到她的美貌,明景泰五年(1454年),被人推荐去选妃,且选妃成功后才知道她的美貌。据历史记载:“景帝选秀天下,得了一个丽姝,体态轻盈,身材袅娜,性情容止,惹得景帝越瞧越爱,越爱越宠,春风一度,无限欢娱,封为唐贵妃。”当然,唐妃有幸被选进宫,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外表,更多的是源于她母亲甘氏的言传身教。甘氏不但人长得漂亮,且上过几年私塾,琴棋书画均能摆弄。芳龄十八嫁给习武之人唐兴,验证了美女爱英雄说法。唐兴自生下女儿云燕几年后外出谋生,最后进入朝廷锦衣卫,官至二品。贤惠的甘氏非常注重女儿培养,严格按照唐氏家训教育女儿,勤学礼知,书先睦族,礼重敬宗,感恩戴德,良缘素缔,佳偶天成。
景泰七年(1456年)七月(杭皇后二月去世,六月下葬)开始,因为李惜儿的出现,唐妃失宠。景泰八年(1457年),代宗死后葬于北京金山口,明朝藩王墓地。《国榷》和《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相同:“天顺元年二月革封号。郕王(景帝)死,群臣议殉葬。及妃(唐氏),妃无言,遂殉之,葬金山。”年仅20岁的唐妃,就此结束了短暂一生。因此,她成为明朝最后一位殉葬的妃子。
一位山间的美丽女子,有这么一段奇遇,又以这样一种残酷的方式香消玉殒,岂不令人唏嘘!
6.唐妃故居遗址:往事不堪回首,昔情莫再流连。
唐妃故居,本是最值得保存和凭吊的地方,如今只是残石裸露的菜地。唐妃死后20多年,因其房子长年失修倒塌,为确保安全,村民把她的住宅彻底拆除,说是改变改变风水。当年,这幢古宅因位置所限,为坐东朝西的方位,加上背靠陡峭的马鞍山,寓意不好。有村民认为,若唐妃家的房子为坐北朝南,即靠村后的后龙山,也许就不会沦落到殉葬的结局。
唐妃尽管有过一段受宠的时光,但终究好景不长,二十岁就被殉葬,成为乡亲们心中永远的泪点!随着该村芳华渐逝,现代的村民更注重打造九十九口池塘、九十九块匾额,旨在从九九归一中查找原因。
7.唐妃井(明古井):像母亲哺育村民。
麻石苔痕绕井沿,明眸鉴影两相怜。青鬟尚有唐妃色,化作清流入此泉。
唐妃井,位于村之东南侧,后龙山脚,为虎踞龙盘之地。水井由藕塘鼻祖鲤公带人,挖掘于明洪熙元年(1425年),取名“后龙井”,后因唐妃而改名“唐妃井”。老一辈村民的说法,古井正好处于龙之左爪的位置。
水井盖由两块完整的麻石凿成的半圆形拼接而成。一米见方,井壁均用麻石砌筑,深2.4米。井中涌泉,冬暖夏凉,气雾腾升,水质清澈,口味甘甜,适合泡茶、煲汤、煮饭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她就像一个温和的母亲,养育着村民,其中有明代朱祁钰的妃子唐妃、明锦衣卫唐兴,以及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唐之岳等名人。
今日,驻足凝思,仿佛看见了唐妃婉丽优雅,婀娜多姿的容颜。
8.龙眼池(村中大池塘):龙脉之地。
龙眼池乃龙的眼睛,下方小池塘为龙嘴,龙尾在司马第老宅后面山坡。当年,池塘里多以鲤鱼、鲢鱼居多,平时不给打捞,要等到过年才能打捞。每到年底,全村人会把村中的两口池塘抽干(现已重新打造),把鱼打捞起来分给村民,然后全村人在村中广场上摆上近50桌(每桌为8人),规模空前壮观,这一风俗到80年代初中断。
龙眼池中间是一条长约50米、宽约2.5米卵石铺就的道路。说起村中道路,非常值得村里人骄傲,整个村路均用麻石与卵石铺就,不论刮风下雨都能保持路面干净,在古临川一带,当年的藕塘石板路榜上有名。
9.新厅堂(清古宅):新宅好兆头。
新厅堂,位于村中龙眼池东侧,原屋建筑面积为120多平方,现存60平方米,由唐汉寿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建造。当年,主人差钱,加上房子年久失修,即将倒塌,便卖了一半给唐水泉。唐水泉买来后用于建造天主教堂。
10.巨大公厅堂(清古宅):耕读人家。
厅堂位于龙眼池交汇处,坐东向西,砖木瓦房结构,分上下两进一天井,现有房屋8间,面积约170平方米,乃唐训巨(人称“巨大公”)始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扩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年(1822年),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重修。
巨大公,乃藕塘始祖鲤公次子守纲公之孙,上过一年私塾,因长得人高马大,力气特大,每顿能吃三四大碗饭,田里的事均由他包揽。他虽是种田人,但很重视培养下一代,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他把私塾先生请到家里并在厅堂中设立书堂。值得一提的是他家贴的对联(均为私塾先生题字),内容多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大门两侧“五谷丰登、仓满屯溢”的对联、厅堂两侧的“远景近景不如今宵美景,前看后看怎及自有良田”对联,均表达主人向往田园生活、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是一户典型的耕读人家。
11.忠第(红屋/清古宅):集楚汉与吴越文化的井式民居房。
大家眼前看到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悬山式建筑,屋面分前后两坡,建筑梢间的檩木挑出山墙外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标志。屋外檐角采用各种石材、白灰等材料装饰。古宅由唐家明,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忠”是人对天地、真理、信仰、职守的公德,生活中指尽心竭力地负责完成分内义务的美德。
(进入屋里)这是一座集楚汉与吴越文化的井式民居,主要表现在敞开式厅堂与小天井,即组成庭院的四面房屋皆相互联属,紧紧包围着中间小院落。院落与天井内设有排水渠,目的是不受雨季影响。厅井式民居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两湖为典型。
清代建筑为摆脱斗拱束缚,梁柱直接榫接,形成整体框架,提高了建筑物的刚度。房内装修采用了木雕,眼前看到的为变异的狮子或龙之造型。其中,门板采用一大一小拼接,门环精致灵巧。房门采用倒挂开锁,人站在门外,可以用梢子拨开房门。
此外,房屋还与红军有过一段故事天。1929年,时值秋季,彭德怀元帅率领的红军路过村前土楼小桥,他们当中有一位战士被土楼里射出来的子弹打死。因此,彭德怀才下令战士攻打土楼。经过战士们三天三夜的奋战,终于在第4天攻破土楼,除了打死和跳井自杀的10多人外,未见其他东西。自土楼被攻破后,再也没人去管理维修,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末彻底夷为平地,后被油榨村民建了烟房。据说当年的土楼就建在油榨村,即视线开阔的地方,是一幢三层楼高拥有30多个房间的城堡楼。主要用来保护村民不受外界侵害。整个城楼采用整块的四方石垒起来,结构结实,城楼里面挖有水井,藏有粮食。当村民遇到侵害或其他危险时,城楼里可以躲藏整个村的村民,因此,在土楼里长期住着名叫唐万孙的人,是他领着一个由10多人组成的保卫班驻扎于此。
12.司马第(明清古宅):清乾隆丁丑科殿试金榜唐之岳宅第。
司马第,坐东向西,房屋前墙宽23.6米、后墙宽15.6米,进深28.7米,建筑面积666平方米。
司马第分为上、下司马两栋、四进厅堂。第一进高6.55米,第二进高6.65米,第三进高6.19米,第四进高5.88米。房屋为清进士唐之岳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所建。值得一提的是司马第虽是清代建造,但地面、石柱、门坊多为明代风格,据说主人根据父辈遗嘱,专门挑选明代古宅用过的地砖、石柱,以及明代砖窑烧制的材料建造。时至今日,明代砖窑就在村前西边,即光脑嶾(yǐn)靠田塝的地方。古窑门面对东边。
目前司马第有大小房间30多间,青麻石砌基,青砖为墙,屋柱粗壮,斗拱、窗棂、门楼雕刻较为精美,是当年村里最气派、最宏伟的民居。据同治《南丰县志•选举》卷二十:唐之岳,乾隆二十二年蔡以台榜,殿试三甲。据记载,乾隆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758—1761年)任四川成都府知县、什邡知县(四川德阳市下属的县级市)。后调署蒲江县(成都市下辖县,成都、眉山、雅安三市交汇处),士民立善政碑勒石于县治头门及呈送万民伞回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直隶阶州(今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担任官职。从保留下来的匾额“贰守第”分析,为州府长官太守副手,谓任同知之职。
唐之岳之孙唐元恺,号虞门,居赣州,道光乙未恩科举人甲辰科大挑二等,选授南康府都昌县教谕。唐之岳曾孙唐寅亮,字沐宸,号训迪,居南丰县三溪乡黄连山,同治甲子科举人大挑一等,任四川乐至县知县,莅任有循声奉政大夫。
13.井头(明古宅):习武主人更爱琴棋书画。
听村民讲述:李白线(音),常常站在藕塘村(江西南丰县紫霄镇),西边的三登石上练习射箭,只见他手持百斤重的弓弩,向田边村的后山射去,弓箭直抵795米马鞍寨山顶跑马场,令在场之人目瞪口呆。据县《地名志》载,李白线,名省元,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由田边迁入黄龙坑。他是宋代朝廷的武将,常年镇守福建、江西,后升为辅相。死后被皇帝赐予金身,送往家乡安葬,这一说尚待考证,但宋朝诗人员兴宗作的《送李省元周辅》就提及此人。
李白线后人一直保留有练武的习惯,教的徒弟很多,最为得意的是藕塘村唐明训(1563—1632年),师父为感谢他,还把先辈李白线当年使用过的井圈赠给了他。明训得到这个井圈后,特意在门口挖了一口古井,并把井圈放在上面。每天早上,他就会用双手将300余斤的井圈举起来,一上一下,来来回回几十次,操练武艺,强身健体。身经百战的他,性格刚直,敢于谏言,特别讨厌那些不忠不义的命官。对他来说,皇帝代表的是国家,因此,忠于皇帝就是忠于国家。有一次,他因看不惯顶头上司拿着朝廷的俸禄,却发表着对朝廷不满的言论,还与其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气之下,辞掉忠靖校尉官职(正七品)回乡。回乡后,琴棋相伴的他,爱画梅兰竹菊,其画作笔墨超脱,诗意淡雅。
回首再看唐明训的古宅——井头,坐东向西,分上下两进,建筑面积167.55平方米,与司马第握手相拥,唇齿相依,融为一体。据唐氏族谱记载:这座古宅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3年),重修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青砖灰瓦,多柱落地,梁枋门窗均采用原色木板镶崁,结构严谨,工丽明快。地面、石砖,厚实雅致,据说可以抵抗八级地震。
现在的古井已毁,但井圈还在。据老一辈的村民回忆,袁世凯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8年),明训子孙因卷入一场政治斗争,全家十几口被杀害抛尸于古井中,造成井水污染,后人遂用灰土填造。从此,古井被蒙上了一层抛尸的阴影,加上村民居住安康,认为枯井是一种吉祥的象征,不愿再去开挖这口古井。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井故事重新燃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让主人坎坷的一生再次浮现在我们面前。
14.上阁明池塘群:九九归一,巨龙戏水。
据县志记载:分布在村落四周的池塘大小共计99口。其中,村正中有两口大池塘,又称龙眼池。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元宵舞桥板灯(也叫桥龙灯),起点是在村中两口大池塘的路中间,按辈分排序,排好长龙的桥板灯光倒映在池塘的水面极其好看。
桥板灯由一块长约1.5米和宽约30厘米、厚约5厘米的木板组成。每块木板平面两头打有两个约3厘米的圆孔,正好能放进一根圆木棍,用木棍插进圆孔,采用木板接龙的方式叠加,再用竹栓把木板连串起来。并在木板上安装两个灯笼,灯笼里插上蜡烛,一个富有民间艺术的桥板灯做成了。桥板灯要求村里每户出1块,最长时达100多块,然后由每户出一个壮年人,在吃完晚饭后开始舞灯。
15.大佛号(明清古宅):主人虔诚信佛,行善一生。
大门上悬“大佛号”三字匾额。乃本村始祖鲤公次子守纲公房下子孙唐义传建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据说主人当年信佛,村中八庙一寺的香火均由其供奉。
义传是位心地善良的人,据说他当年常给村里的寺庙供粮食,寺庙里把他捐来的粮食储藏在后山山洞,供僧侣、香客食用。后来有一个贪心和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偷米,被毒蛇咬死。
16.唐妃江:情归故里,远方思念。
唐妃江,水源来自本村的石皮坑、王坑,以及丁桥村870.8米王家尖等青山,水源不大,但看上去娴静、温顺。
江水由清泉汇流而下,在狭长的山谷间蜿蜒穿梭,静静地流向盱江入抚河。每天清晨,河堤岸边的洗衣台梯上(最早为鹅卵石块垒砌,现为水泥台阶),早已蹲满了提桶挎篮的人,有满脸沧桑的大妈,有容貌艳丽的媳妇,还有亮丽清纯的姑娘,她们一边捣衣,一边拉着家常。据说当年唐妃的母亲甘氏时常会蹲在江边,临水照影,时而拢一拢散乱的头发,时而掬一把水,把头发梳理得光溜溜。
一到开春,雷声阵阵,春雨绵绵,小白条、鲫鱼、鲤鱼等逆流而上,引得村民下河抓鱼捞虾,惬意连连。
17.唐妃桥:藕塘明石拱桥。
唐妃桥,位于村之西南,横跨唐妃江。古桥由藕塘二世祖秉礼公牵头,村民集资建造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原名叫“卷桥”,后因唐妃而得名。老一辈村民的说法,古桥正好处于龙嘴出水口。后因村中女子云燕成为明代景帝代宗朱祁钰之妃而得名。
灵巧轻盈的石拱桥,用条形麻石建造,长13米,宽4米,厚50厘米,桥侧无栏杆,桥身无装饰,古迹斑斑,结构严谨。桥之反面,严丝合缝,浑然一体;正面坚固实用,便于人畜通行,故被人称为藕塘“小赵州桥”。
站在桥上俯瞰,阡陌纵横,田野稻粟,山里人家,处处皆景;桥下溪水潺潺,亦幻亦真,水墨丹青,英姿飒爽,如痴如醉,仿如唐妃款款而来。
结束语:
翻开藕塘历史,人杰地灵,久远的古宅,不老的传说,古色的巷道,家族人才辈出,无不彰显藕塘村深厚的文化积淀。如果想要了解藕塘唐妃古村更多的历史,大家可以用心去游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