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味
春节是中华传统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每新年来临之际,漂泊在外的人们就会像候鸟一样,按耐不住自己那颗焦灼的心,急切切飞奔在回家的路上。世界上也许只有这个国度,有个独有的名词叫做春运,一次让外人无法理解的规模性人口大迁徙。再难,再拥挤,再大的风雪都无法阻止国人们匆匆回家的脚步。伴随着时代经济的日新月异,交通更为便捷的当下,却有相当的人诉说过年越来越没有了味道,脚下也有了些许的迟疑。那么究竟记忆里的年味去哪里了?而今我们又缺少了些什么?思索之余,游荡的思绪又一次将我拉到了从前,忆起那些旧岁时光里过年的情景。
冬天是农闲时节,过去农村的人大多都在窝冬,天寒地冻的,女人们要操持一家老小的穿戴,到是忙个不停,男人们闲的居多,无非就是几个对劲的伙计,围在炉火旁抽烟喝茶侃大山,盘算着开春的打算。过了腊八就是年,打扫卫生和置办年货基本就是男人出力了。过年时的卫生必须搞得彻底一些,毕竟预示着除旧纳新,要把一年里所有的烦恼和不开心像大扫除一样地清理掉。记得天晴时分,我就会早早去老崖边取一些干燥的白土,回来研的精细,用水稀释成糊状,然后用扫炕的小扫帚蘸着把所有的墙壁刷一遍。神奇的是,等干透了再看,烟熏火燎了一冬天的墙壁居然变得白生生的,由衷的佩服祖先们的智慧。过去家里老鼠多得出奇,报纸糊的顶棚老是被祸害的七窟窿八眼的,经常掉灰尘。所以还得去大队干部家讨要几张新一些的报纸,刷上浆糊,然后补上。有多余的话,再把炕围子平展展的装裱一圈 ,有空的时候还可以学习上面的文字来打发时间,一举两得。窗户上早些时候挡风的是五分钱一张的白纸,有了化肥以后,糊的是肥料袋子里面的那一层塑料薄膜,既结实又好看。祖母会早早准备好沾薄膜用的糖浆子,绷得平晃晃的,弄好这一切后,我心里挺舒心的,隔着窗户向外面看了又看。
过去的日子紧巴,置办年货需几次赶集才成,但绝不是需要买的东西多,只因兜里缺钱,老想着捡着便宜回来。记得除夕那天乡邻间最爱问候的一句话就是,你办也齐活了?哎!齐了,初一过了就齐了!也是,那时候人们的要求都不高,好像有肉有豆腐就知足了,青菜基本不用买,红白萝卜粉条子自己就有。豆腐可以多弄一些,都是拿自己地里长的豆子兑换,不用算计的。不到最后,慢慢置办着,反正逢集就去。重要的事情是早早的要捎一本黄历回来,要看看第一页的忙儿图,看忙儿穿没有穿鞋,人在牛前还是牛在人前,几人分并几龙治水,看得多了我都学会了,挺准的,以此大致可以了解来年的雨水以及收成状况。年画和门神也得请回来,用买字不妥,显得不敬重。喜庆的年画一张就够了,两边把孩子们的奖状贴上,从小到大的一张也不能扔,那是一种鼓励,更是一份荣耀,大多是贴给外人看的,乡邻们保准会夸这家的孩子聪明,将来有出息,主家这脸上一定会乐开了花,毕竟读书是农家子弟一辈又一辈人的梦想。秦琼敬徳两门神往大门上一贴,威风凛凛的,保家护院,祈福平安。还得写一副对联,过去的对联都是自己买的红纸,请村里有文化的人亲自书写的,这些事情一般都是孩子们去办,所以小时候我就非常羡慕那些文绉绉的文化人,对联的内容现编切合各家的实际去写,而今的书法家多如牛毛,要么就是烫金的印发对联,咋样看就没有了过去的墨香味,也许更缺少的是对文化的一颗敬畏之心。总之红红的对联必须有,一经贴上简陋的柴门,红红火火的年味就来了。如此这些看似琐碎的事情,却是缺一不可。
过了腊月二十三,就热闹起来了!孩子们都放假了,巷道里便有了生机。压抑了一个学期的孩子们便三五成群的在巷道里玩耍,释放着自己的天性。大人们又开始忙着蒸过年的馍馍,面粉都是自己的麦子磨的,平时舍不得吃白面,这回好赖得弄点八零粉,犒劳一下辛苦了一年的家人。蒸馍一般都需要两次才行,第一次先蒸 拜年时给长辈子去拿的大馄饨,还有供神仙以及祖先需用的献品,都是给尊敬的人,所以丝毫马虎不得。左邻右舍都得互相帮忙,手巧的那几个面花高手更是东家进西家出的,几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整个过程其实热闹得很,三个女人一台戏,一帮子女人棸到一块了简直赛过春晚,嘴上说个不停,却丝毫不影响手里的活路,一会儿功夫做好的馍馍就摆满了大半个炕头。男人们抽个空来调侃两句,婆娘骂着又赶紧去看灶膛里的火去了。院里院外,到处都洋溢着爽朗而又欢快的笑声,一种新年的味道瞬间溢满了整个村落。第二锅蒸的是招呼亲戚时吃的小馍,自己家人就可以完成了。等馍馍出锅了以后,齐刷刷的摆满了整个房间,像可爱的孩子们一样,圆嘟嘟的甚是好看,完了还得在每个馍馍的正中心点一个红红的小五点梅,哎呀!热气腾腾的,香气四溢,这日子看一眼心里都是美滋滋的。
这样的日子一直要忙碌到年尽月满的那一天,除夕这天,下午一般都会去坟地里祭拜祖先,一来告示平安,二来邀请亡魂一起回家过年,返回家后大多都把逝去亲人的照片摆放出来,献上供品,点上香,每每这个时刻,对于每一个回家的游子,何尝不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亲情是需要永远感恩的。除夕下午扫院子必须是从里向外面,意味着把一切的晦气都打扫干净。清扫完,喊上孩子帮忙赶紧把对联贴上,迟了别人家都贴好了,突显的自家木木囔囔的。大年夜还得忙活一阵子,支个油锅,炸点烧豆腐,面花子,包好初一早上吃的饺子,女人们总是忙个手不停。夜半时分,新旧交接,接二连三的鞭炮声响彻天宇,整个村落都沸腾起来了,又一个希望的年景在每一个人的心里绽放如此起彼伏的礼花。旧岁时节,家里都穷,新衣服都是外面一层新做的罩衫,就这还是祖母点灯熬油赶制出来的。少年时熬过半夜后迷迷瞪瞪就睡着了,等天明睁眼时候,新衣服就整整齐齐的放在脚下的炕热处,心里的高兴劲甭提了,那时候的快乐好像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初一了,年来了,相互间的祝福是约定成俗的规矩。拜过祖先,早早吃过饺子,先给家里的长辈叩头,大人们会给孩子或多或少的压岁钱,祈福岁岁平安。完了成年人就要领着孩子去巷道里一一拜年,看望年老的长辈们,即便是平常有些小过节的,只要今天能上门来,都会热情万分,前嫌尽释,农人们的那一份淳朴就彰显出来了。当然也有些缺少人情的住户,门前清净了许多,或许此时此刻会反思一下了。总之遇到的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相互祝福的走动间,一年的辛酸和烦恼都在这春风拂面 的笑谈里烟消云散。新的一年带给了人们无限的希望!(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从大年初二开始,就去亲戚家里一一拜年。那时候大多都是步行,后来才慢慢有了自行车,祖母的娘家在金水沟对岸,过去没有大桥,一去一回就是一整天,自己的小腿跟着父亲翻沟架岭的,累不累已经不记得了,好像挺开心的,更何况那些老亲戚特疼爱我。过去的人规矩多,遵从礼仪,如何招呼人,尊重长辈,以及做客吃饭等等细节,我都是在父辈们的熏陶下养成受益一生的自然习惯。记得沟那边的舅爷,其实和祖母并无血缘关系,却就是这样的一个哥哥,每年都会翻沟来给自己的妹子送十五馍,风雨无阻。几十年后的今天,一想起老人,都热泪湿襟,那个年月里人的情分咋就那么浓,实在让人慨叹!而今的年轻人开个破车,恨不得一天就把所有的亲戚拜完,早已失去了拜年探看的意义,更不用说,仅仅能说会话的功夫,手机一刻都不停歇。对于如此的当下,我只能选择无语。
回忆从前的年,每一个细节都好像是勾画美好生活的仪式,每一个举手投足里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祖先们的感恩,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继承,缺失了朴素人情的维系,没有了对乡村饱含深情的新一代活力,这一份温暖的年味也永远只能在记忆里找寻了!日子总得向前,新的年景一如昨日美妙,愿我们不曾辜负每一个春天,仿佛也就如此了。
2018年2月25日成 香袭布衣
- 推荐阅读!!!!!!!!!!!!2018-03-17 11:26
- 迟评朋友佳作,最近忙没有时间上网,祝福朋友春天里开心快乐2018-03-29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