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青城山下的记忆
四川的青城山,是座道教名山。有川人说,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可见青城山在川人心中的地位。
一九九零年秋天,机械工业部在川举办了一个全国劳动保护学习班,为期二十天。全国有二百多家大中型企业代表参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有关劳动保护的课程。机械部委托四川第二重型机械厂协助办理。地点就选择在青城山下的二重疗养院。
当时的二重,专业生产加农炮与镏弹炮。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当时的国家政策还是“军队要忍耐”。军队的发展,要让位于经济发展,军工生产要让位于民品生产。所以部队定单不足,工厂生产基本处于半停顿状态,企业亏损严重。此次协办这样规模的学习班,可能是考虑到了该厂的具体情况: 一是具备組织能力和培训师资实力,二是拥有二百人的住宿条件,三是有个相对封闭的学习环境,四是有利于协办单位的运行收益。反正一九九七年之前,全国军工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
我们的学习很紧张,按机械部的要求,学习二十天。课程有: 全国劳动保护法律法规、人机工程、危险品管理与操作规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企业安全性评价、全国企业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等等。学习期间不准请假外出,不准缺课缺考,不准单独行动......
每天早饭后,学员们都拎着统一的提包,聚集在大礼堂门口,准备进去上课。大礼堂前就是一条通向青城山门的坡道,这时间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在往青城山坡上走的人群中,有许多背着沉重背箩的少年,他们个子瘦小,好象只有十三四岁的样子,每人手里还拿着一根“T”型的拐棍,他们一路上坡走来,当感到吃力时,就用“T”型拐棍支撑在背箩底部,柱顶着大部分的重量,与两条腿形成三角鼎立的稳定关系,这样就不用弯腰下蹲,多消耗体力了,可以站立着休息一下,一边腾出手来吃点东西,喝口水,然后抽掉拐棍再走。看着他们小小的年纪,没去上学,还这么能吃苦,实在令人同情。
某天下午的课间,正好遇到这些背箩少年从山上下来,有几位女学员就上前“调研”询问,方知他们背的是半包水泥,从始发地送到山上工地,劳动所得仅仅只有五角钱,往返一次需要两个多小时,一天送三四次。这些瘦小的少年,其实都已经十六七岁了,大概是劳动强度太大了,影响到他们的生长发育。他们来自附近的农村,早早地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补贴家用,认为都是天经地义的平常事。女学员们手里传递着背箩少年的“T”型拐棍,抚摸察看,眼眶都红了。这些女学员都来自北方的大型央企,人到中年,平时上课讨论,都爽朗利索,干脆快语,有的还是处级干部。想不到此时,都已经含泪盈眶,流露出为人之母的柔情。她们擦了眼睛怜悯地说,农村的孩子苦呀。(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其实不但是四川孩子,整个四川,都很艰苦。我们学习班的伙食,就以素为主,十二人一桌,只有一二个带点荤的菜。原先还有人抱怨,但是自从背箩少年的故事之后,大家都心安理得地用餐,没人再抱怨。再说四川蔬菜品种丰富,加点麻辣,吃饭也就香了。
四川山区的气候温润潮湿,凉晒的衣服一个星期都不会干。所以从大院里望去,所有楼道上上下下,天天都挂满衣服,好比联合国的万国旗。所带的衣服干不了,不够换,是一大烦恼。后来有人发觉上海学员的楼道上,挂的衣服少了,就有人来打听,后来才知道我们上海学员是把凉晒一天的衣服,取下平摊在电热毯上加热,半小时后再挂出去,就容易干了,衣服不够换的问题迎刃而解。上海学员的这种“上海方法”,很快就推广到“全国”。从此既解除了换衣的后顾之忧,也让大院里的“市容”美观多了。
二十多年的岁月,匆匆而过。我国经济的发展,从当年以国有经济为主,过渡到今天的多元经济并重;从当年的计划经济,过渡到现在的市场经济,历史性地跨过了道道坎坷,才成就了今天经济发展的辉煌。回眸四川的青城山下,那段记忆之中,当年的背箩少年,现在想必都已经人到中年了,他们会过得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