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偷粪罚款到掏粪付款

05-23 作者:岩泉

日前,笔者信马由缰从城东这头,一路看到城西那头。无意间看见挖掘机正怒吼着,在摧毁城郊的最后一座简陋的便民公厕。

破旧立新本乃寻常之事,但是,那用竹片编织,以稻草黄泥掺和搅匀的“混泥土”特色墙体上的“告示”,却让我凝视良久,追忆如梦岁月……

它大约建于60或70年代,当年乡下来县城赶墟的人,对此类公厕可谓记忆犹新。那时县城范围很小,从南到北由东到西,还不到三四华里,东西两头各建了一座简陋公厕。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也接受不了这种因陋就简,风播异味的公共设施。但在当时,那可是乡下人觉得真正方便的地方。

春夏季节,一阵阵南风飘过,一股让人皱眉的味儿扑鼻而来,偶尔有人会说:“走进县城,未见繁华景先闻屎尿臭”,同来的人会以教训的口气说:“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可不,那时候的大粪叫“大肥”,珍贵着呢。这两头的公厕,正是附近农业社特意建在此处的“接肥站”,而且是几个生产队共同拥有的,必须轮流着从这儿取肥。

那时候,无论是县城的厕所,还是乡下的厕所,无论是公厕或是民厕,虽然有些异味但是并不邋遢。因为,太脏了就没有“回头客”,客不常来就接不到“肥”,所以,有人调侃地说“队(家)有净厕,肥源不革”(“不革”当地方言是“不愁”的意思)。“肥水不流外人田”这句话,在那个年代体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你看那墙壁上,赫然署上“xx镇xx大队第二、三、四生产队共建”,公厕内外写满了颜色不同、形态各异的“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擅自使用这里的大肥”的“禁令”或“告示”,并警告说“抓到偷粪者,每担罚款5——10元”有时还猛增到“30元”,并注明“第x生产队宣”。

因为,那时候农业科技没有今天这般先进,化肥生产量供不应求,要走后门才能弄到一些化肥,山区的社队常用集体山上的木材或山货去省内外厂家或供销部门疏通关系,平原社队就用棉花或花生去换取化肥。

但是,大量农作物的底肥,如稻谷秧苗,萝卜,油菜育苗期间,都必须施用农家有基肥料,而且以人粪尿拌草木灰为主,以保持土地松软。所以,耕种了数十上百年的土地都不会板结。

当初,我正是生产队里的小农民,常常弯腰揣着竹撮斗或粪箕,那里面装的尽是人粪尿拌的草木灰,抓在巴掌心里一把把均匀地施撒在农作物的根部。

当初,非常害怕生产队长或组长分派自己干这种活儿。而且干这活儿时既不方便戴口罩也不能戴手套,那黑乎乎,脏兮兮,臭轰轰,粘糊糊的人粪尿拌草木灰,抓在手里给人一股恶心的感觉。尽管干完这活儿收工回家洗了半块肥皂,吃饭的时候仍不忍用手抓筷子……

但是,那个时候的生产队长和组长权力大着呢,你若不服从分工,他一句话就可以扣掉你的工分,还常在生产队大会上说:“年轻小伙子,要不怕臭,不怕脏,不怕累;只有吃得苦,吃得亏,吃得气,将来才能成为农业生产战线的行家里手。还说这些脏活累活苦活,你们不干谁干?我们今天吃满分(10分)就是从小吃苦吃亏吃气吃来的……”

20多年了,再也没有用手抓过那些农家肥。如今家乡人种田比当年确实干净多了,既不用草木灰,更不用人粪尿,施用的都是袋装化肥。正如村里老年人说的:“如今种的是卫生

田”。

正是因为再也没人把人肥尿当成“庄稼宝”,所以,如今无论是城里还是乡村的厕所,再也看不到“抓到偷大粪者,每担罚款5——10元”的“告示”,甚至花钱都请不到人来清厕掏粪。所以后来无论公寓还是私宅,无论大宾馆还是小饭店,都建有卫生间(或叫洗手间),完事一冲,无影无踪。当年被视为“土地营养套餐”,“庄稼成长钙片”的大肥们,统统流进了“化粪池”,然后争先恐后地涌到江河里,于是江河就成了“天然化粪池”,就成了“无边大肥窖”。因此有人调侃地说:“当年江河清甜流,如今越流越浑臭”。

是多么地留恋那个年代,庄稼汉在田里劳动出了一身汗,就用系在腰间的大围布到河边洗把脸,然后对着明镜似的河水照一照;渴了,用手从河里掬起一捧水,咕咚咕咚喝下去,既清甜又解渴。因为,那一条条母亲河,都是从一座座大山深处流出来的乳汁甘泉;人们是不敢将厕所建在江河边的,即便世世代代生活在江河边的人,也视江河如母亲,常言道“母爱如河”,岂有往母亲心身上泼撒脏物的道理。

如今的江河,真可谓是时过境迁,优厚不再。无论流过乡村还是穿过城市,它几乎都成了人们的排污沟,不仅人粪尿倾泄于它,而且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堆放在江边河堤。所以,母亲河,母亲河,母亲已经无可奈何?!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