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半社会主义

06-13 作者:向宁

近日学习习近平主席关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强调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要允许多钟所有制存在,既要发展集体经济,又要发展私有经济。回顾我国经济制度的演变历史,这个路线大致是:1949年以前是私有经济时代,1950年以后至1979年是公有制和集体经济时代,1980年至现在是混合经济时代,即公有经济和私有经济并存的时代。一度时期以来,人们只强调市场经济而忘了集体经济,现在重新重视发展集体经济的必要性,这应当是时代赋予的新责任。

那么,我们如何发展集体经济?在上世纪5、6十年代,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我们应当从中吸取怎样的教训和经验?这是现在必须回答的大问题。所谓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把原先属于私有制的工农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工农业。在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生产资料(土地、耕牛、犁耙、锄头和箩筐等)都属于农村集体生产队所有。不仅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在生产经营和分配上也进行统一,即集体劳动和集体分配。所谓集体分配就是建立集体食堂。农民集体生产后,一切农作物收获物归集体食堂,农民每日的生活资料由集体食堂统一供给。

人民公社化运动其结局如何,这是有目共睹的,是被实践证明走不通的道路。人民公社走到上世纪60年代初,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加上自然灾害,使中国大多数乡村走到了绝路。农村普遍饿死人,没有饿死的,大都靠逃荒为生。理论界把饿死人的罪过归于“吃食堂”。事实证明,我国实行高度集体经济制度,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证明是走不通的死路。

这其中的原因何在?经验和教训又何在?以往理论界对这个问题探讨不够。今天,为了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我们有必要再补上这一课。作者认为,它的经验和教训可大致归纳如下:

第一、集体生产和经营,桎梏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生产资料可以归集体所有,但是生产经营也由集体统一安排,这就大错特错。因为集体生产使个体劳动者的能量得不到发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有能力者和无能力者一个样,这就使得有能力干事业的人窒息了生产积极性。总之,高度公有化最终给整个社会生产带来停滞和崩溃性的打击。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土地数量没有变,可是在集体化时代,土地就是打不出粮食,农民就是会饿死,没有饿死的就是要逃荒,其深刻的教训就在这里。农村集体化走到后期,最终使农村劳动效率接近为零。生产队长虽然整天在大田里吹哨子,催逼农民上工生产,可农民就是不上工。眼看秧苗就要烂在田里,可就是无人去插秧,结果农田荒芜,农民只能挨饿。

第二、不科学的分配制度,使有劳动力的家庭成为富农,而无劳动力的家庭只能成为贫民。贫富悬殊在集体化农村普遍存在。生产队的稻谷、花生和蕃薯等粮食作物,虽然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发给农民,但这些粮食大部分分给了有劳动力的家庭,而没有劳动力的家庭却分配不到粮食。比方吃食堂,如果一个家庭有5个或10个劳动力在生产队挣工分,那么,每天食堂的蕃薯和米粥,都被“大户”人家装回家了。“大户”人家吃不完这么多食品,只能倒掉或拿去喂集体的猪牛。而无劳动力的家庭却分不到食品。这些家庭如果人口多,那么他们只能吃糠、野菜或啃树皮。这种不合理的分配现象,最终把农民逼上梁山,使农民不愿走集体化,他们最希望干的事业就是: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个体经营,即愿意走土地承包制的道路或称股份制道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种个体经营模式自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中国普遍推行,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可行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归集体所有,但生产经营权归个体所有。它的好处是:既保留了集体经济,又能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还能适应市场经济运作,为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8.6.13)

论半社会主义

在半社会主义国家里,一个地区或整个国家,在上层建筑里(如官吏、演员、军队、教师等),需要多少干部、多少演员、多少教师、多少军人等都是有计划的。建立多少县市政府,多少剧团,多少学校都是有计划的。它们的数量完全决定于国民经济收入的大小。如果国家富强,上层建筑的人员就可以增加,就可以增雇官员,增雇教师和演员等。就可以扩建官舍、学校和剧院等。

在半社会主义社会里,上层建筑人员不再从单位机关领取工资,他们吃公共食堂,住公共宿舍。吃在单位,住在机关。他们每天的生活开支全由单位机关报销。按照每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分配不同等级的生活待遇。他们的子女受教育和生活开支也由单位机关报销,直到他们受完各级教育为止。职工家里来了客人也由单位招待,职工家里有红白喜事也由机关单位承担钱物开销。

只有下层建筑社会,即物质生产部门才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因为以上半社会主义制度,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性劳动”理论,即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才是“生产性的”,而非物质部门的劳动属于“非生产性的”。

共 1 条文章评论
  • 论述有理。简洁易懂。2018-07-19 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