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252

08-26 作者:张关林

张说《论语》·连载252

11.5,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释——闵子骞:有名的孝子。间:挑剔,找毛病。)

(白话)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啊!人们听了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并没有异议。”

(张说)孔子认为闵子骞很孝,理由是全民共识!通常情况,对某人的判断总是有分歧,很少有一致看法。但闵子骞不然,他的家人认为他孝,外人也认为他很孝,在这种情况下,你就不需要去证明他的孝,直接接受舆论就是。孔子说这话,就是把舆论一律作为闵子骞孝的证明。只有在人们的看法不一致的情况下,才需要用事实和推论去证明某种看法是对的。

这使我想起最近为秦桧叫冤的意见。秦桧是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直接罪人,这已经成为历史共识,他跪在岳飞墓前,遭人唾骂千年,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对卖国求荣、陷害忠良行为所设定的一个道德符号,即便秦桧的确是秉承旨意、不得不为,也改变不了历史沉淀而成的民族的情感取舍。为秦桧鸣冤叫屈的人,应该学学孔子:既然舆论一律,何必标新立异,自取其辱!(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11.6,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南容:即南宫适。《白圭》:《诗经》里的一首诗,诗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白圭是白色的美玉,意思是白圭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语中的污点是没法去掉的。)

(白话)南容整天在反复背诵《白圭》诗,于是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了。

(张说)南容这个学生很谨慎,孔子说他“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政治清明时,能出来任官做事;政治黑暗时,能躲起来避难)。他经常背诵《白圭》,说明他时刻提醒自己要慎言慎行,不要惹祸。南容如此善于自保,孔子便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他的,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

我们说过,孔子有两套标准。对少数志士仁人是一套严格的标准,对常人是另一套宽松标准。他的侄女是常人,所以根据宽松标准来选择对象:世俗的幸福就是生活安定而富裕。这就是孔子高于一般思想家的地方。一个人对自己要求高,标准严,是励志,是好事,但如果对周围人也是同样要求的话,就是不近人情,好事就变成坏事,因为普通人很讨厌被道德绑架。

11.7,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亡:同“无”。)

(白话)季康子问:“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回答说:“颜回最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的学生了。”

(张说)孔子说众多子弟中,只有颜回一个人“好学”,可见孔子的“好学”概念不同于现在的“努力学习”,而是指真正的“知行合一”:书本知识与实践行为融为一体。这是古人的“好学”定义。后世的“好学”转义成“用功读书”,这个语义变化说明什么?说明进步了吗?非也,说明退步!后世的读书,满足于博闻强记,已经抛开了实践,于是出现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理论脱离实际的普遍现象,所以现在“高学历、低水平”早已见怪不怪!

11.8,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颜路:颜渊的父亲。椁:古代有地位的人,棺材是两层,里面的叫棺,外面没有底的一层叫椁。鲤:孔鲤,字伯鱼,孔子的儿子。)

(白话)颜回死了,颜回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车子为颜回买椁。孔子说:“虽然你的儿子和我的儿子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对你我而言,他们都是自己的儿子。我的儿子鲤死了也只有内棺,没有外椁。我不可能卖掉车子宁可步行,而为颜回买椁的。因为我过去做过大夫,是不能步行的。”

(张说)这段故事很有深意,可以做出下列三种解读:1,孔子不近人情,一点不给颜回老爸的面子;2,孔子太看重过去的大夫身份,不肯牺牲个人利益,贪图享受;3,颜回老爸提出了非常无礼的要求,孔子在比较委婉地回绝。

第三种解读才是本节的真正用意。

颜回的老爸颜路也是孔子学生,他知道孔子十分欣赏颜回,他也知道孔子的儿子前一年死了,没有办椁。颜路认为,孔子对颜回的喜欢超过对自己儿子的喜欢,认为孔子可能会为颜回破例,于是就提出了这个要求,还帮孔子出主意:如果没钱,马车卖掉不就有钱啦?

可见颜路跟儿子颜回不同,颜路是个真正的小人,他用孔子欣赏颜回做筹码,提出过分要求。孔子心知肚明,但他还是很照顾他的面子,没有直接指出颜路的这个用心,而是举了两个理由:1,颜回是你的儿子,不是我的儿子。为儿子办椁是父亲的事,不是老师的事;即便颜回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了,没办,为什么要给颜回办!2,我不能卖掉车子步行,这不合礼制。

第二条理由是一个很勉强的借口,那是为了给颜路面子,说实在是没钱,不能办。第一条理由说得很明白:我欣赏颜回的才能,同是不是为他厚葬根本是两回事。君子不会把某人的好感同给他的待遇混为一谈,小人则不然,小人认为你对我好,我的待遇就应该比别人好。这是“才不才”的言外之意。孔子接着指出,葬礼是死者家人操心的事,不是老师应该主办的。颜回是否办椁。是你这个父亲的责任,跟我无关呀。退一万步,即便颜回是我的儿子,我没有给孔鲤办,现在即便有钱,也不会给颜回办!再说真的是没钱。——可见颜路实在拎不清!孔子赏识颜回,但不等于因此就得破例为颜回办椁,这是不可以进行因果推论的两回事。但颜路却理解为一回事——这就是一种小人的敲诈心态!本节主要指出的就是这点!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