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译文的声音节奏之美
小说译文的声音节奏之美
说起诗歌、辞赋的音乐美,同学们都熟悉;散文、小说呢?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有一文,名为《散文的声音节奏》,其中说到写文章讲究声音节奏,是古文的优良传统,现代优秀的作家这方面也很讲究。朱先生举例说:
相传欧阳公作《画锦堂记》已经把稿子交给来求的人,而那人回去已经走得很远了,猛然想到开头两句“仕宦至将相,锦衣归故乡”,应加上两个“而”字,改为“仕宦而至将相,锦衣而归故乡”,立刻就派人骑快马去追赶,好把那两个“而”字加上。我们如果把原句和改句朗诵来比较看,就会明白这两个“而”字关系确实重大。原句气局促,改句便很舒畅;原句意直率,改句便有抑扬顿挫。从这个实例看,我们也可以知道音与义不能强分,更动了声音就连带地更动了意义。“仕宦而至将相”比“仕宦至将相”意思多一个转折,要深一层。
加上这两个“而”字,原句便有了节奏之美。欧阳修的下一个例子,更能说明问题。
《岘山亭记》有一句原文是:(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置兹山,一投汉水。
其友章子厚建议改为:
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
欧阳修对此大加赞赏,定稿时欣然加上这四字[1]。
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不少大师的作品意美音美并重,巴金,朱自清、老舍等都很明显。
文学作品的“声音节奏之美”,也叫作语言的音乐美。
据说,福楼拜修改自己小说时曾用弹钢琴的方式检验其音乐美;因不懂法文,详情不得而知。
我也曾听过狄更斯小说、朗费罗散文等不少名家名作的朗读带,只觉声情并茂,高低激昂,真是极大的享受。
那么,当代英美作家21世纪的作品,是否也讲究声音节奏之美呢?
笔者在翻译美国当代女作家莉比·赫尔曼《Libby Fischer Hellmann)系列小说时,正好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曾发表Dick Adler的评论说:
Complicated… fascinating… Hellmann
has a beautifully tuned ear… which makes many of her scenes seriously funny.
我曾问过作者,“has a beautifully tuned ear”的确切含义,作者回复:
Hi, Wang... it means I am able to write precise narration and dialogue that not only has rhythm but reveals a sly sense of humor.
原来,这位评论者其实就是说作者注重 “声音节奏之美”,也就是读起来听起来流畅舒服具有美感。
既然原作都讲究“声音节奏之美”,译文当然也得讲究,否则也不能算“忠实。”
英语的声音节奏之美,是依靠轻、重读音节与声调高低变化来表现的。
若请行家朗读英文佳作,那确实如听音乐:音调高低错落,轻重抑扬顿挫,珠圆玉润,悦耳怡心。
英、汉语区别如此之大,那么,汉语译文如何表达出原作的声音节奏之美呢?
汉语是用四声尤其是平仄的搭配与长短句式的变化来表现其音乐美的,即使是长句子,内部的意群之间的停顿也应该符合思维与情绪的节奏,相信诸君一读便可感知。但并非比照原文亦步亦趋,而是依据汉语自身的表达习惯来调整词句。
简而言之,就是要读起来舒服(当然是在准确达意的基础上),叙述、描写符合文体特征(书中含有新闻文体、影视剧本片段),符合人物不同场景中的心理特征、语气神态;语言的声音节奏与所表达思想情感相一致,或紧张激烈,或舒缓闲适,全凭内容而定,且要真切自然,“行于所当行,而止于所当止(苏轼《自评文》),务求效果上相当于原文;也就是说,一般的英美人读原文是什么感觉,一般的中国人读本系列(赫尔曼小说)译文也应该是大致相同的感觉。这就是本书译者的目标;至于做得如何,得靠读者诸君的检验了。
目前为止,我已经出版赫尔曼8部小说(其中5部为合译,但我参与并且主持&统稿定稿),下面每一部摘取一个译例,敬请批评指正。
1. 《谋杀鉴赏》
父亲点了点头,眼神飘远。“我记得有天晚上,我们去黑鹰餐厅看本尼·古德曼[2]的表演。那天基尼·克鲁帕[3]做鼓手,泰迪·威尔森[4]是钢琴手,那是最棒的组合,演奏充满醉人的魔力,我和莱尔都不想它停下。”他的神情恍然如梦。“回去的路上,我们找地方喝了点东西,等回到巴尼那儿已过半夜。我记得自己说‘我要离开家,然后加入本尼·古德曼的乐队。’”
2.《谜案鉴赏》
窗外是小小的房前庭院;我看着院中那颗皂荚树。微风阵阵,月华如水,树叶轻舞,银光闪烁。远处传来一只大雁的哀鸣,但又不知来自何处。
3.《加倍偿还》
恐惧揭示人性,它剥去伪装,裸露灵魂,现出人性的本相;恐惧爬进喉咙时,心如群兽狂奔,浑身针刺火烧——想要掩饰,难上加难!
下面6人正是遭遇了这样的时刻……
电梯剧烈摇晃,继而突然停下——众人毫无准备!
人人摔倒在地,电灯一闪便灭,顿时一片黑暗!一女尖声大叫,一男随之附和,信差一声大叫:“真他妈见鬼!”红脸呻吟起来,大背头一声“哎呀”;太阳镜默不出声。
4.《面纱与革命》
始知情爱事,
既已觅芳踪;
游遍花丛总是空!
岂料缘分天注定,
佳偶何须曾相逢。
安娜的脚趾蜷了起来,嘴角绽出一丝笑容。如果读诗真的是调情技巧,那它非常奏效。努里放下书,走到安娜身边,一边往下跪,一边用指尖滑过她的下巴。安娜浑身一阵战栗。努里先是温柔地吻着她,接着越吻越激烈。安娜觉得身体开始不听使唤,一股暖流穿透全身……
5.《另类间谍》
丽娜伸手捂住嘴巴。也许自己别无选择。他说得对。不能回到冶金实验室。回去就意味着母子俩生活无着。可要是回到约瑟夫身边,自己还怎么能活下去?这个男人固然是自己的初恋,可现在从他身上看到的东西令人恐惧、令人恶心!整整七年的时光,怎么能够瞬间蒸发、消失于雾中,犹如生长于黑暗之中的阴影消失于阳光下那么容易?如果是那样,自己将生活在永恒的担惊受怕——甚至恐惧绝望——之中。不行,这是邪恶的生活,彻头彻尾的邪恶!
“你们利用我、操纵我、杀死我丈夫、绑架我儿子,把我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6.《录像之谜》
善行,Tzedakah[5],不过是一个很简单的慈善行为。但在费尔德曼家族那里,事情从来都没那么简单。莉姬的父亲是一个极为成功的房地产开发商,已于几年前去世;于是莉姬接管了公司,结果证明她同样胸怀壮志,精明能干,与父亲相比毫不逊色!而且似乎热心公益,充满爱心。不过,人们依然觉得,对于费尔德曼家族来说,善行、金钱,甚至人,都只是商品,是将来获取某种利益时讨价还价的筹码!正因为如此,跟他们打交道时,你必须开始就要小心谨慎、离开时一定要仔细检查,确保自己能全身而退——这才是明智的行为。
7.《绝地反击》
此刻,我望着窗外:一个绝美的夏日清晨,皂荚树沐浴在朝阳之中;微风轻拂,树叶翻动,光斑闪烁,无须给花儿浇水,然而野草疯长,急需割掉——这是唯一提醒我刚刚过去了两个雨天!我想着可以去借邻居的割草机,可以从这世俗的宁静中得到安慰。
8.《点燃黑夜》
身处瓦斯毒气之中,凯西觉得双眼开始刺痛,好像火苗已经钻进了鼻孔,想要紧闭双眼,泪水已如潮涌,嗓子已经发烫,止不住咳嗽声声,跌跌撞撞往后退,还要竭力屏住呼吸;想要双手捂脸,但一触到皮肤,令人更加难受!不料跌倒路边,满耳都是喊叫;大声呼喊达尔,不闻达尔回声!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当然,译者注意到了,并不等于就能做好,只是表明会有意识地向这方面努力。
欢迎读者诸君不吝赐教,见仁见智,极为正常,引起论争,更为可喜。
热爱文学翻译的同学,不妨“死缠烂打”一番。
要是有人说,你这8个译例,读起来听上去不顺不畅,佶屈聱牙,还好意思拿出来丢人现眼!
那我就恭喜您!见贤思齐焉,不亦说乎!
附注:
本文作者汪德均,生于1952,毕业于西华师大,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自学翻译(不算之前英语学习中的翻译练习),出版小说译作9部。其中8部为莉比·赫尔曼作品。
这8部电子版都已经上线亚马逊,纸质书《谋杀鉴赏》《另类间谍》已在当当京东天猫上架,其余的正在出版途中。
即出:第9部《加倍偿还·毒性》,第10部《弥天大罪》。
[1]周旋 肖源锦 周子瑜 蒋亚魁《中外文艺家创作轶事》,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P.192—193。
[2]本尼·古德曼(1909—1986)于20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带领最流行的爵士乐乐队,享有“摇摆乐之王”的美誉。
[3]基尼·克鲁帕(1909—1973)著名爵士乐鼓手。
[4]泰迪·威尔森(1912—1986)著名爵士乐钢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