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工具

03-03 作者:向宁

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发明问世,农村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力也得到了空前发展。

传统的农业工具主要指耕作工具、脱粒工具和灌溉工具等。在春秋战国以前,农民主要使用石器、骨器和青铜器,如石斧、石锄、石刀和骨针等。到了战国才出现了铁器和牛耕技术。在这之前,农民种田完全靠双手,辅助各种手工工具,如锄头、耒和耙等。这时期,农民翻耕土地靠手挖脚戮。自从出现了牛耕技术以后,农民翻耕土地才使用畜力(如牛和马等)。畜力耕作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到20世纪8、9十年代还在农村普遍使用。自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发明拖拉机耕作技术以后,农民翻耕土地才开始采用拖拉机。但拖拉机耕作主要适用少部分平原地区,对于广大的山区农村,一直到21世纪初,仍然坚持用畜力耕作。最近几年,随着小型专用耕田机械的出现,中国农村延续几千年的传统耕作模式才逐渐结束。

在原始社会乃至奴隶社会,农民种田用作稻谷、小麦和大豆等农作物脱粒的手段是双手。农民在农业劳动中,把收获的农作物用双手搓揉踏等劳动方式,使作物果实从秸秆上分离下来。所以,这时的农业劳动最繁重。后来,随着农业工具的不断发明,一种新的作物脱粒工具――谷槅就出现了。宁都地区称谓的“谷槅”,形状如斗或鬲,但比斗还要大2、3倍。它用厚木板制成,或方或圆。在我国不同地方,“谷槅”又叫“蕃房”,“禾戽”和“扮桶”等。

用谷槅脱粒的方法是:先在谷槅的三面围上用竹篾做的挡蓬,在挡蓬顶上盖一顶簸箕,然后在谷槅内部放一块横木板。农民打谷时,双手抓住禾秆的蔸部,用力抽打谷槅内的横木板。由于稻穗受到震动,谷粒就会从禾秆上脱落下来,并囤积到谷槅内部。谷槅不仅适合稻谷脱粒,还适合小麦、油菜、大豆、花生和芝麻等农作物脱粒。谷槅脱粒的动力还是来自人,但由于借助这一工具,从而使农民的有效劳动增加了,而浪费劳动减少了。这就使脱粒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每天脱粒的数量应是手工搓脱的几倍。

到20世纪6、7十年代,劳动人民又发明了一种新的脱粒工具――打谷机。打谷机主要用铁块和木条制成,它的动力来源是人的脚踏。在农作物脱粒时,农民只要用脚踩动打谷机,打谷机的磙子就能把禾秆等农作物的果实分离下来。打谷机使农民的劳动生产率,比手动脱粒更加提高。因为使用了更加尖锐的铁钩脱粒,所以,它使打谷机脱粒更省力省功。

到20世纪8、9十年代,农作物脱粒又进入了新阶段,这就是在脚踏打谷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内燃机和电动打谷机。由于脱粒的动力来源由人变成了自然能量,这就不仅使脱粒更省力省功,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在单位时间内收获的农作物数量大大超过从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如今,随着联合收割机的问世,农业生产中的收割、脱粒和装储等繁重劳动,全部由机械代替。但问题在于,这种大型的收割机,只适合集中连片的农田作业,对于小块零散的山田排田,农业生产还要依靠传统的生产工具。

在农村,灌溉工具的发展也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演变。在远古时候,农民抗旱保苗所用的水,只能用脸盆木桶装运。但在不久后,农村出现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扫桶。宁都的“扫桶”在别的地方又叫“戽斗”和“吊桶”等。它的形状和水桶一样,只是它的墙上安有四个柄(一边两个),在柄上可扎绳子。

当春天来时,农民需要倒塘倒田,这时需要把低处的塘水或田水往高处排放。两个农民相对站得很远,各人手拿两根绳子,他们用力把装满水的“扫桶”从低处提到高处。可以说,在落后的农村,“扫桶”是非常重要的灌溉工具,它从古代一直使用到今天。。

事实上,在古代,劳动人民还发明了多种灌溉工具,如桔槔、筒车和龙骨水车等。过去,水车的动力只能来自人,或用脚踏或用手摇。但是说,水车比扫桶应当更省力省功。因为水在水车的运送过程中,人的作用仅仅是“推”或“拉”,而水在扫桶的运送过程中,人的作用是“提”,由此可见,前者更省功省力。

到了近代,由于发明了水泵,灌溉工具才从人力型转变为柴油、汽油和电力动力型。因为自然力代替人力灌溉,农民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劳动,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使灌溉的田亩数量大为增加。过去,抗旱需要花费全村几百个劳动力,肩挑背驮运水,十天半月的时间还不能保住禾苗,现在由于采用水泵抽水,致使抗旱效果提高百倍。

总之,农业要增收,有待集约化经营。农业要降低劳动耗费成本,关键靠推广现代化生产机械。可以肯定,农业机械的发展,是农村发展和农业丰收的重要保证,因此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出路。(2019.2.28)

共 0 条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