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难题-曾绍奇
西方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就是价值的源泉问题。不同的回答把西方古典经济学分成两派:一派是“一元论”;一派是“多元论”。前者认为,价值的源泉只有人类劳动,它的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后者认为,价值的源泉除了人类劳动外,其它非人类劳动要素如土地和资本也会创造价值。它的代表人物有萨伊和麦克库洛赫等。
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伟大代表,在她的价值理论中,始终坚持人类劳动“一元论”。但“一元论”者碰到了两个无以克服的矛盾。这第一个矛盾就是:运用人类劳动价值论,不能解释工人与资本家相交换(或称劳动与资本相交换)的经济现象。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但这个规律在解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时却失灵了。因为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不是等价的。如果是等价交换,那么按照劳动创造价值的要求,资本家就不可能获得利润。而工人的工资所得,应是他在生产中创造的全部价值。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这个问题这样理解,实际上是无法理解的。”(《马恩全集》24卷24页)这就是说,用人类劳动价值论,是无法解释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换矛盾。因为李嘉图的学说无法解释,这个在资本主义社会最重要的商品交换关系,所以他的学说最终破产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以工资形式得到的物化劳动,恰好等于他在交换时以直接劳动的形式还给资本家的劳动。这样,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消失了,李嘉图的整个理论也就瓦解了。”(《剩余价值理论》3卷185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
对于李嘉图学派的解体,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晏智杰是这样评价的:“他把他从原始的实物交换条件下得出的交换规律,误认为是永恒不变的唯一交换规律。他不理解这种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不可能一条价值规律贯彻商品生产的始终。”(《劳动价值学说新探》7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李嘉图的错误还包括,把在实物交换条件下得出的“价值”范畴,看做资本主义货币交换条件下交换价值的基础。笔者认为,晏智杰的批评是正确的。因为,人类劳动价值论虽然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实物交换,但在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尽管人类劳动价值论不能完全适应货币交换的经济运行,难道就可以把它抛弃吗?晏智杰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类劳动价值论将“会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这个理由就是,因为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中仍有人类劳动参与,所以,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规律就会仍然存在,只是它发生作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
李嘉图人类劳动价值论碰到的第二个矛盾是:不能解释平均利润即价值转型问题。我们知道,按照人类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中耗费的人类劳动量决定的,但平均利润的形成却否定了这个价值决定规律。因为商品的生产价格(平均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它的价值。同样,李嘉图不能解释平均利润,所以决定了他的价值理论必定要破产。
自李嘉图以后,无论他的追随者还是反对者,都试图想通过研究或证明,回答李嘉图没有回答的东西。在这条理论建设的道路上,走着像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麦克库洛赫等伟大经济学家。正因为如此,全世界公认,把解决李嘉图提出的“两个价值矛盾”,作伪世界级难题。自西方古典经济学开始,以后建立的经济学,其最主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回答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并由此建立的经济学说,是世界公认的最正统和主流经济学。
从笔者的研究发现:西方古典经济学提出的“两个价值矛盾”正好说明了以下事实:人类劳动价值论不能完全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要解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除了人类劳动价值论之外,还必须补充新的价值创造规律。这个新的价值创造规律就是:承认生产中的非人类劳动因素如土地、资本等,要会创造价值。(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资本的投入表现为技术进步,表现为在工农业生产中,除了人的劳动投入外,还有科学技术、信息和管理等非劳动因素。而这些非人类因素和人的劳动一样,在生产中同样参与了使用价值或服务商品的生产,因此,它们不仅会创造效用,还会创造价值。然而,以上事实仅是猜想或假设,而要使它成为科学,人类还要进行艰苦的论证工作。但是,无论道路多么漫长,人类终将会取得胜利。(2019.3.7)
论价值革命
一、近古西方对劳动价值论的质疑
商品是由人类劳动生产的,因此,商品的价值也应由人类劳动决定。而且,人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劳动价值论。这个经济规律,在中国最早由春秋时的管仲发现。在西方则由18世纪英国的亚当-斯密确立。但是,亚当-斯密又认为,这条经济规律只适应于“原始社会实物交换条件下”。因为这时,“在交换中只有(人类)劳动索取代价而其它要素都是无偿的。”(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2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当历史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化和资本和货币出现”以后,人类劳动价值论就不适用了。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被地主占有,而资本则归资本家所有。它们在农业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生产要素的作用。因此,在收入分配中,土地要获得地租,资本要获得利润(利息)。现在要问,地租和利润是由谁创造的呢?18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它们是由人类劳动创造的。马克思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学说,也认为只有人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或形成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蒋学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持和发展劳动价值学说》)。这就说,地租和利润只能来自对劳动者的剥削所得。但是,马克思主义者的劳动价值观难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吗?
人类都有怀疑精神。17世纪英国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最先提出了创造价值的“二因素学说”,他认为,农业中的土地和人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到18世纪上半叶,法国的重农学派代表弗朗索瓦-魁奈,则提出了农业地租是“自然恩赐”的观点。然而,自亚当-斯密开始,他们都在研究中,发现了(人类)劳动价值论与现实商品的价值决定存在矛盾。这个矛盾就是:第一、资本与劳动的交换是不等价的,因此违背了等价交换的价值规律。第二、在市场竞争中,价值转化成了生产价格,因此出现了平均利润率。所以,个别商品的价值不再决定于人类劳动,而是决定于生产中耗费的总资本,因此,也违背了劳动决定价值的价值规律。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李嘉图体系的第一个困难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第二个困难是,等量的资本,无论它们的有机构成如何,都提供相等的利润,或者说,提供一般利润率。”(《剩余价值理论》第3卷192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由于存在“价值矛盾”,为了适用产业资本发展的需要,斯密和李嘉图提出了新的价值理论。斯密提出了“三种收入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工资、地租和利润三者共同决定的”。而李嘉图则提出了“生产成本价值论”,这种理论认为,价值决定于生产中耗费的人类劳动、土地和资本。因为他们都背叛了自己的劳动价值学说,因此,都导致了各自学说的解体和破产。
到了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通过严密论证,“科学”地证明了(人类)劳动价值论是“真理”。但是我们应当看到,马克思在运用他的劳动价值论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依然存在上面提到的两大“价值矛盾”。也就说,马克思并没有解决李嘉图碰到的矛盾。正如20世纪初,奥地利学派的代表欧根-冯-庞巴维克指出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符合逻辑又与经验事实相违背”。他对马克思生产价格的批判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事实上(商品)并不是依照它们的价值来售卖的。”应当说,这种批判是正确的。
下面来看马克思是如何论证他的劳动价值论的。马克思首先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他不像古典经济家那样,认为资本家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而是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从表面上看,由于在资本与“劳动力”的交换中,是按再生产劳动者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劳动力的价值进行的,所以是等价的,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与工人的交换没有违背价值规律。但从本质上看,工人在生产中付出的劳动量实际上要大于他自身的价值(即工资),因此,资本与“劳动”的交换始终是不等价的,资本家雇佣工人纯属剥削行为。这是连马克思自己也承认的事实。
下面再看马克思如何处理价值转化成生产价格。这个前提就是,生产中出现的剩余价值全部是由工人创造的。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存在,各个企业之间必然参与瓜分剩余价值,因此,总剩余价值必须在各企业间平均分配,这就是,等量的资本必须获得等量的利润。这样,从整个社会看,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因此,个别企业的商品虽然按资本确定价值,但是社会的整个企业的总商品却按总劳动确定价值。所以,马克思说,生产价格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事实上,资本主义生产的现实并非如此,只要翻阅19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粮食价格多年涨高的资料就可知道。正如魁奈在《谷物论》中记载的:在亨利第四、路易十三以及路易十四初期,由于准许谷物自由贸易,这时法国小麦的平均价格,常常达到贸易的二十五利佛尔。正是“丰富和善价维持国民生活的富裕”。但是相反的情况,又如魁奈指出的:“如果土地生产物的价格低廉,则这个国家是贫穷的。”(《谷物论》)这个事实说明: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亩土地同样多的出产(1千斤小麦),由于它的价格在上涨,一亩地的总剩余价值早已超过了这亩地上,人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同样的事实,整个社会的工厂虽然存在竞争,但他们生产的总利润远高于工厂内,工人创造的总剩余价值。这表明:马克思用人类创造出来的总剩余价值,计算出来的生产价格是错误的。因为总剩余价值不仅包括人类创造的剩余价值,还包括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创造出来的剩余价值。
二、当代我国对劳动价值论的修正
自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移到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各地发展了众多的私有个体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等,由于引进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从而引发了分配制度改革。
在政策上,“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在企业内部,由于资本、科学技术、信息和管理等非人类劳动生产要素也允许参与收入分配,以及农村土地存在流转和再租赁,这就意味着“物劳动”、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无形资本以及土地,不但能够获得本金,还能获得利润或地租。那么,资本和土地所获得的利润或地租是谁创造的呢?按照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物劳动的利润或地租只能来自剥削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这在政策上虽然是合法的,但在科学上是不合理的。
正是这个原因,我国经济现实“它使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遭到了严重的挑战。”(蒋学模、同上书)“如果拘泥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就不能说明今天的现实。”(有林《对劳动价值论几个有争论问题的看法》)因为劳动价值论“它已经不能正确地说明和解释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苏星《再谈劳动价值论一元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同现实生活之间的脱节和抵触越来越明显和尖锐地表现出来,它事实上已构成了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和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学基本理论建设的‘理论瓶颈’之一,实践迫切要求在这个重大的基本经济理论方面有新的突破和发展。”(晏智杰《劳动价值学说新探-自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简而言之,由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能正确说明地租和利润的真正源泉,因此不能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武器。相反,它只会阻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正是出于这个理由,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例如,前面提到的中共中央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文件,就特别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说:“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李铁映说:“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是十分必要和有重大意义的。”(《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读书笔记》)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探讨劳动和劳动价值论就是要寻找价值创造的新源泉,论证物劳动创造价值,论证第三产业的服务劳动是“生产性劳动”。我们知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技术、精神劳动者和管理人员在企业资本的总构成中越来越大。而从事物质生产的“直接劳动者”的比例却相应减少。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自动化生产的“无人工厂”、“无人银行或商店”。当历史进入21世纪,“全自动化的工厂用计算机控制操作,不需要很多工人进行体力劳动,只要少数人开关电钮即行。又如,随着个人电脑时代的到来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各种软件产品即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产品开始进入了大规模生产、大规模运输和传播的阶段,大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大大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陈征《当代劳动的新特点》)在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工作人员已经占到总劳动人口的60-70%。总之,今天我国和世界的经济状况,出现了与马克思时代绝然不同的新情况。那么,科学技术会不会创造价值?企业中作为生产要素的机器、厂房和仓库、管理、科技和信息等会不会创造价值?第三产业的服务型劳动会不会创造价值?这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如果企业中的“物劳动”会创造价值,这就为人类找到了除自身外,新的价值创造源泉,它将为人类的财富创造带来广阔的新渠道。正如20世纪初德国的货币哲学家西美尔说的:“政治的革命在于经济,经济的革命在于价值。”所谓“价值革命”就是要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因为如果只按劳动分配社会财富,各种生要素就会因无利可图退出生产经营,搞市场经济就会失败。因此,价值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立新的分配制度。我们论证“物劳动”创造价值,就是要为政府和企业进行分配制度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当然,论证物劳动创造价值的最大目的在于消灭经济剥削,这是路人皆知的事实。
如何消灭企业中的经济剥削?它的最终途径就是利用自然劳动(即自然力)代替人类进行物质产品的生产。通过利用机器人和机械手等生产商品,最终把人从物质生产中解放出来。然而,这就必须首先论证自然劳动的载体机器也会创造价值和财富。
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到1990年全世界的工作机器人达到11.5万个。目前,“机器人也开始进入商店、餐馆和家庭;清扫机器人和送药机器人已问世;大型深水作业机器人在法国研制成功;美国科学家发明的核电厂机器人,可以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进行日常维修和监视活动。将来,机器人还可‘上天入地’,飞向太空,潜入水底或钻到井下作业,或者在超常的温度、高度和压力的条件下工作,它们不怕炸药和易爆物品,能抗放射性物质辐射,可防有毒化学污染,对病原细菌也有天生的免疫力。”(木雕《机器人面面观》)既然机器人最终要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那么,它也会成为价值的创造者。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在当今高科技企业中,由于大量采用了机器人生产,从而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位商品中所凝结的工人劳动量大大减少。然而,单位商品的价值却反而增加了,这是“传统的价值论是无法解决减少了的活劳动与增加了的新价值之间的矛盾的。”(刘国光《关于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的几个问题》)由于高科技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增加,现在无论什么企业或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机器和自然力(燃料)的使用。正是由于自然劳动广泛参与社会生产,它不仅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也成了价值的创造者。
这个根据同样可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物价持续上涨来说明。在宁都地区,在上世纪7、8十年代,每斤大米的价格在0.3-0.5元,但到了2019年,每斤大米的价格已经上升到2-5元,升高了6.7-10倍。房地产业如此,在上世纪7、8十年代,每平米的房价仅为30-50元,现在却飙升到3-5千元。上升了近100倍。这个事实说明,无论农业还是建筑业,宁都地区的国民纯收入总是在成百倍地增加。但是,工人农民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在任何时候都是变化不大的。可以知道,农村和企业增加的利润收入只能来自本企业内部或农村的物劳动所创造。从这个计算同样可以推知,马克思关于商品的生产价格必须遵循总利润等于总剩余价值的公式同样是错误的。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加社会财富和价值创造的因素除了人,还有其他生产要素。所以说,现实一再证明:企业中的物劳动是会创造价值的!
因为科学技术也会创造价值,这就能够极大地推动技术进步。然而,企业中技术进步必以牺牲劳动者的就业为代价。但是,为了技术进步和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我们必须用物质福利刺激的办法,鼓励更多的劳动者失业。其次,消灭经济剥削是消除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在有些人借口发展经济,不愿意去消灭经济剥削,这是违背我国社会主义本质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应当时刻注意消灭剥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广大人民的共同富裕。(2019.10.11)
如何消灭剥削?
私营或股份制企业怎样消灭经济剥削?其实很简单,只要购买数个机器人或机械手,代替数个工人进行生产。这几个机器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就可当利润归企业主所有。机器人创造的价值如何计算?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社会平均利润率计算。机器人创造的利润等于机器人身上包含的人类劳动成本乘以社会平均利润率。因此,机器人创造的价值等于它折旧转移到商品中的成本价值加利润。二是等价法。按照机器人在工作中所能排开的工人数,如果全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等于工人的工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为10,那么,机器人创造的新价值也为10。
对于企业中其他工人,则不一定要用机器人代替生产,或者说不一定要解雇(解雇或不解雇均可)工人,因为企业主的利润是由机器创造,企业主并没有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因此,企业中工人的报酬就可提高,甚至工资可以等于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全部价值。
论价值的统一尺度
在经济学说史上,对于价值源泉的探讨,最初发轫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因为在17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23-1687)最先提出了价值创造的“两因素学说”,这个理论认为,土地和(人的)劳动都能创造财富和价值。据我国现代著名经济学家詹东俊的观点,配第不但提出了“土地创造价值”的观点,他还试图回答什么是(人的)劳动和土地之间的价值实体,即什么是价值的统一尺度。但配第的努力没有成功。
到了18世纪,经济学家仍然没有放弃对价值源泉的探讨。这时期,法国的经济学家让-巴德斯特-萨伊(1767-1832)提出了价值创造的“三因素学说”。这个学说认为,价值的源泉包括(人的)劳动、土地和资本三个因素。萨伊说过:“事实表明,生产出来的价值都是归因于劳动、资本和自然力这三者的作用。”(《政治经济学概论》)这就是著名的“三位一体”公式。但是同样地,由于萨伊不能回答三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因此宣告他的学说破产了。
马克思在《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53年)第三卷第七篇中,对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进行了深刻批判,应当说这个批判是非常正确的。下面对这场学术争论作简要说明:
马克思在1068页上说:“但土地怎样会创造一个价值,一个社会规定的劳动量,它又怎样会创造它自己的生产物中那个特殊的形成地租的价值部分呢?例如,在一种使用价值,一种物质生产物,小麦的形成上,土地是当作生产要素发生作用的。但它和小麦价值的生产是无关的。在价值表现为小麦的限度内,小麦仅当作一定量对象化的社会劳动来看,和这种劳动依以表现的特殊物质或这种物质的特殊使用价值完全无关。”在同一页,马克思还说:“价值表现在使用价值内,并且使用价值是价值创造的一个条件;但若在一方面安置一个使用价值(土地),在另一方面安置一个价值,并且还是一个特殊的价值部分,由此形成一种对立,那就是荒唐的。”马克思认为,土地是生产要素,是物或使用价值,而价值是指(人的劳动),物怎么会变出价值呢?即是说,土地中怎么会有人的劳动存在呢?或者说,土地中怎么会存在人的劳动力呢?正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事实,所以,马克思认为土地不会创造价值。
如果土地、资本和人的劳动一样也会创造价值,那么,这三种生产要素各自的价值实体是什么呢?马克思在上书第1070页指出:“庸俗经济学对于它所从以出发的三位一体:土地—地租,资本—利息,劳动—工资或劳动价格,一点也没有感觉到,那是三个一看就知道不可能综合在一起的命题。最先我们有这个没有任何价值的使用价值土地和交换价值地租:因此,一种当作物来理解的社会关系,被安置在一种对于自然的关系上;所以是两个不能公约的量,被认为互相成一种比例。然后是资本—利息。如果资本是当作一个确定的在货币上独立表现的价值总额来理解,那么,说一个价值,比它所值,应该是更大的价值,就显然是胡说。”马克思在该页还说:“由此得到的,已经不是上面那个不能理解的关系(依照这个关系,4=5)而再度是一个完全不能公约的关系,一方是一个使用价值,一个物,他方是一个确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和土地私有权的情形一样。”马克思认为,无论从土地到地租,还是从资本到利息,都是“两个不能公约的量”。这句话应当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从实物(土地或资本)是不能产生价值的,因为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能公约的。二是如果说土地和资本都能创造价值,那么,这两种生产要素的价值实体因为不能确定,所以,它们生产的商品在交换时就不能比较大小。亦即说,土地生产的稻谷和资本机器生产的皮鞋,因不能确定它们相互交换的比例关系,因此是不能交换的。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我们先考察了三个源泉的分歧,其实属于同一个价值范围,“这不仅是不能公约的诸量间的关系,并且是完全不能相等,没有相互关系,并且不能互相比较诸物间的关系。”因为土地、资本和劳动是三种不同的物,即使它们生产出了商品,但由于它们和劳动者的关系,以及和价值的关系全被抽掉了,也就是由于没有价值实体,所以它们是不能相互比较大小和相互交换的。
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雷姆赛-麦克库洛赫(1789-1864)为了回答萨伊所提出的,各种生产要素是如何创造价值的问题,于是提出了“扩大劳动概念”的理论。麦克认为,无论机器、人、牲畜和自然力的“操作”、“作用”或“服务”都是“劳动”。但是,这种观点也遭到了马克思的批判,马克思说:“但是,使用价值的‘操作’、‘作用’或‘劳动’的种类以及它们的自然尺度,都像这些使用价值本身一样是各不相同的。那末,什么是我们能够用来把它们加以比较的统一依据即尺度呢。”(《剩余价值理论》第3卷20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在马克思看来,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提供的“操作”、“作用”或“服务”,同样属于使用价值的范畴,是“使用价值在消费中表现出来的物理等等的属性”,因此,由它们生产的商品在交换时不能比较大小。
事实上,麦克库洛赫虽然扩大了“劳动”概念,但他仍然没有认识到这种“共同的词‘劳动’”的真正含义,即这种“劳动”的本质是什么。麦克不能回答,所以,他虽然扩大了“劳动”概念,但和没有扩大没有区别。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把作为人的活动而且是社会规定的人的活动的劳动本身,与作为使用价值、作为物的商品所具有的物理等等的作用等同起来!就是他(麦克库洛赫),把劳动的概念本身都丢掉了!”(同上书198页)马克思在这里认为,麦克库洛赫想把机器的“操作”,牲畜的“服务”以及自然力的“作用”,与人的劳动等同起来,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就是“把(人的)劳动概念本身都丢掉了”。总之,由于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没有认识到价值创造的最终实体,所以,无论“两因素学说”还是“三因素学说”,都不是正确的理论。
在经济学上,什么叫“价值实体”?它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东西,即是决定商品相交换的比例或数量关系的东西。它存在于各种商品体中,因此是不同商品的共同属性。因为决定价值的东西应当是商品的最重要的属性,所以,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价值实体是指人类的抽象劳动。因为马克思说过:“价值实体不外是而且始终不外是已经耗费的劳动力,—劳动,即和这种劳动的特殊的有用性质无关的劳动,—而价值生产不外就是这种耗费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第428页)所以说:价值实体就是“商品中凝结的人类抽象劳动”。(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辞典》34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因为,在马克思的价值论中,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类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由于抽象的人类劳动只存在于人类身体中,而其他非人类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土地等中,不可能存在抽象的人类劳动,所以,其它非人类生产要素不可能创造价值。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生产要素价值论”。
人类社会要发展,人类的认识要进步,它迫使我们冲破旧的思想束缚,去认识未知的理论世界。在自然经济学中,把价值的终极源泉确定为自然劳动,这就从根本上颠覆了马克思关于价值实体的学说,从而把人类关于终极价值源泉的认识大大向前推进。
自然劳动是指凝结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人)上的自然能量,因为它是创造财富的终极力量,所以,它完全可以成为各种商品价值的统一尺度,完全可以成为各种商品的价值实体。由于有了自然劳动做价值实体,这就使各种非人类生产要素创造价值成为可能,它不但实现了人的认识的飞跃,而且它也会给整个社会发展带来全新的光明。(2019.11.25)
论自然劳动
生产要素中包含的劳动只有两种:一是自然劳动;二是人类劳动。生产中的活劳动能释放人类劳动,而机器在工作中,既要消耗自然劳动,也要消耗人类劳动。生产厂房和仓库要消耗人类劳动,因为它能使厂房仓库获得一定的形状。当厂房仓库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主要依靠自然劳动。原材料也如此,人类劳动使它获得一定的形状,但原材料和各种商品保持形状则需要依靠它里面包含的自然劳动。
生产科学技术主要花费了人类大量的脑力劳动,如研发芯片。但当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后,如芯片被批量生产并组装在电脑手机上,当它发挥作用时,则靠自然劳动(电力)来推动。
生产中运输车辆的运行也要消耗人类劳动和自然劳动。生产中消耗的管理劳动主要是管理者的脑力劳动。
一条生产信息的获得要花费人的劳动。当生产信息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则要借助生产要素中包含的人类和自然劳动。一个企业的品牌建立要花费人的劳动。当品牌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时,也要借助生产要素中的人类和自然劳动。
马克思说过:人类劳动不过也是自然能量的一部分。这就说,人类劳动从本质上说,也是自然劳动,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所依赖的劳动力,都能释放自然劳动。
论机器人生产
人类怎样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美好社会?或者说,进入“按需分配”社会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个回答就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必须非常丰富,丰富到人们需要什么就有什么东西,需要多少就有多少东西,即人类必须从稀缺社会进到丰裕社会。在那个理想社会,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然而,要实现这个伟大理想,我们创造财富的工具和手段必须更新。
过去,人类主要依靠人的劳动来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在将来,为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以及为了把人类从千百年来繁重苦难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使用机器人等一切非人类要素创造人们每日所需的财富。
由于机器人的劳动能力极大,在工厂,一台机器人能够完成几十甚至上百人的工作量。不仅如此,也许一百个工人,一天只能制造一百双皮鞋,但如果采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生产,一台机器人每天就有可能生产出两百双皮鞋。这就是机器人的威力,原来,自然物体的生产能力胜过人类千百倍。
可是,机器人怎样才能成为人类的生产力呢?或者说,采用机器人取代人类进行生产的条件是什么呢?这个条件就是:机器人不但要会创造使用价值,还要会创造价值。在经济学说史上,自从西方人在17世纪中期,创立古典经济学以后,经济学家们大都认为,作为科学技术化身的机器人,只会创造使用价值,而不会创造价值。包括科学巨匠马克思在内,都认为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运用,只能提高人的劳动生产率,即只能使使用价值财富大为增加,但由于机器设备作为物劳动,它只能把自身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因此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
可想而知,一个企业采用机器生产,尽管机器人能提高生产效率,从而使商品数量大为增加,但由于机器人不能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始终要由企业内,少部分工人提供的劳动来确定,因此,企业内部的每件商品的价值一定会减少。工厂虽然采用机器人代替工人生产出了更多的商品,但全部商品在市场上所交换得到的货币价值,却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正是这个原因,阻碍了企业采用机器人等一切非人类要素生产的可能性。因为采用机器人不比采用工人优越,采用较多工人虽然只能生产少数商品,但在市场上却能创造较大的货币价值。
科学的作用就在于此,我们必须打破数百年来经济思想的禁锢,敢于向伪科学发起挑战。我们必须论证机器人等一切非人类生产因素也会创造价值。因为只有完成了这个论证工作,机器人才能大规模走进企业,才能实现解放人类劳动的目标,才能为工厂创造更多的价值财富。
在现实中,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制度上,允许多种分配制度共存,即不但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也可以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制度。然而,如何贯彻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就是资本、土地、科学技术、知识和信息等要素,如何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由于当前仍然执行马克思的(人类)劳动价值理论,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虽然做出了贡献,但它们不能创造价值,因此,它们要参与利润分配,只能走剥削企业工人的剩余劳动之路。今后,为了扩大工厂的价值创造渠道,增加财富创造源泉,我们必须利用科学论证各种非人类要素也会创造价值。从而使企业利润不仅来自工人的劳动,还来自其他要素的创造。并因此,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再存在经济剥削的现象。
在科学上,如何论证各种生产因素也会创造价值呢?这个最基本的思路是:在过去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基础上,利用自然经济学的劳动运动原理,对各种形式的劳动进行比较分析。在历史上,18世纪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麦克库洛赫都提出过“生产要素价值论”,认为资本、土地、科学技术和管理等非人类要素也会创造价值,但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不能证明他们提出的观点。
正如马克思对他们的批判所指出的:他们都犯了相同的错误,就是把使用价值与人的价值等同起来。资本和土地怎么能够变出价值来呢?一边是物,一边是社会关系,它们不是可以公约的两个量。更不能把生产中物(资本和土地等)的“操作”或“服务”与人的“劳动”等同起来。马克思的批判是正确的,他指责古典经济学家发明的“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不可能和人一样存在劳动力,更不能提供和人一样的“劳动”。也就说,各种生产要素要创造价值,它们必须生产的使用价值(效用)在市场上能够交换。就像人类生产的产品,可以用“劳动”作为交换价值的统一尺度,那么,生产中各种要素创造的效用,它们在交换中的共同价值实体是什么呢?亦是用什么作为它们相互交换的统一价值尺度呢?说到底,就是它们的价值是谁创造的呢?古典经济学家不能回答这个关于终极价值的源泉问题,所以他们的学说失败了。
然而,到21世纪后,在自然经济学中,却完成了这个光辉使命。因为自然经济学找到了各种生产要素,作为价值源泉的统一尺度,这个终极价值源泉就是,隐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自然劳动。有了自然劳动就像有了光,从此使价值学的研究豁然开朗。因为有了自然劳动,生产中各种要素创造的效用,就可以相互比较大小,因而可以相互交换。可以说,我们正是利用自然劳动,才证明了各种生产因素也会创造价值的难题,从而使它们真正成为价值财富的创造者。(2020.2.7)
论无形资本创造价值
无形资本指与有形物质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它们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信息、品牌和知名度等。在一个企业内部,无形资本也会创造价值,而且,它们的价值实体是自然劳动。那么,在这些无形资产内部,自然劳动是怎样创造价值的呢?
我们知道,无形资产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它们在生产物质产品过程中,也会作出自己的贡献。正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蒋学模,对目前世界经济观察后所说的: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将越来越不取决于人类自身,而是取决于机器体系的先进程度。“取决于一般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马恩全集》217页第46卷下册)直接劳动“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同上书212页)在将来,随着自动化生产的到来,人类劳动形式将不再是直接劳动,而是创造发明劳动,以及科技人员的科学劳动。在知识经济时代,在现代企业中,生产要素将是无形资本为主,而人的活动将会逐渐减少。无形资产不仅要代替人创造大量的使用价值,还要代替人创造大量的价值。
现代企业中的无形资本,它主要由科研机构的脑力劳动者生产出来,当它刚生产出来时,主要以科学理论或技术图纸的形式存在。然而,它要创造价值,就必先转化为生产力,即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资本,如机器设备或零部件如电脑配置等。生产信息、品牌和知名度也要先转化为物质资本。
当无形资产转化为物质资产后,在物质资本上就会凝结大量科技人员的研发劳动。而且这种研发劳动所决定的成本价值,只能以虚拟形式转移到物质资本上,因为它的劳动实际上并没有转移到物质资本中。当高科技的物质资本生产出来后如机器人,作为生产要素,它就能参与工厂中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机器人就像是科研人员所雇用的工人,而科研人员则成为拥有机器人的资本家。科研人员靠着自己的研发劳动或科研产品做成了知识资本家。
从此后,他就可以剥削机器人所创造的价值财富。很显然,机器人创造价值财富全靠自身上的自然劳动(燃料动力)。由此推知,科研人员作为资本家,他在生产中说获得的利润,只能来自剥削自然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只不过这种自然劳动是由机器人所提供的。
我国当代学者李丘说过:“随着信息在人类社会活动的生产和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社会、每个国家、每个企业的运转日益离不开信息,信息制约着整个社会,成为了不可忽视的生产要素。”(《信息经济》1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那么,企业中的信息是如何创造价值的呢?比如,某甲地有大量收购玉米的需求信息,于是这条信息促使乙地农民大量种植玉米。这就说,生产信息必先转化为生产力,即转化为农民加土地这种生产形式。在农业生产中,不但耗费了农民的劳动,也耗费了土壤中的自然劳动(如阳光)。所以说,信息要在生产中创造利润,它也必须依靠自然劳动。如果没有自然劳动参与生产,一个提供信息的人,虽然付出了大量劳动,但它的劳动也不会带来大量的利润。
对于品牌和知名度创造价值,它们也离不开自然劳动。例如,一个企业在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因此,与其他无名企业相比,知名企业的商品价值就相应要高出很多。这高出的价值是谁创造的呢?它作为企业的超额利润,应当是由企业内部的自然劳动创造的,并且是转移到商品中的自然劳动,得到了价格表现后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总之,无形资本要创造价值,它的价值实体是自然劳动。如果离开了自然劳动,任何无形资本都不会创造价值。因此,拥有无形资产之人如科研人员,他们就不能成为资本家,也不能通过自己的研发活动获得大量的利润,也就谈不上致富发财。(2020.2.21)
论方法
马克思(人类)劳动价值论不适应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能支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于是,一些激进的经济学家干脆抛弃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另外开辟新的价值学说,他们如我国当代学者蔡继明等,他发明了《广义价值论》,可称为开创性经济学。还有些经济学家则只敢继承(而无创新)马克思价值学中的合理内容。他们如蒋学模等,可称为继承性经济学。
应当指出,对于开创性价值学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他们的学说跳过了论证“非人类生产要素能够创造价值”的元命题。他们没有论证以上命题是否正确,就忙于建立不同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新的价值决定数学模型。事实上,如果以上“物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不成立,那么,建立什么样的价值决定数学模型都是错误的。
创新性价值学的错误实质是:把“财富论”与“价值论”混淆了,或从“财富论”跳到了“价值论”。认为物劳动创造价值的命题不需要证明。比如,在《广义价值论》中,作者认为各种生产要素所以有利润收益,其根据就是它们在生产中的贡献大小。事实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是指它们在使用价值创造上,而不是指在价值创造上。怎么能根据创造使用价值的贡献,用来确定它们在价值创造上的贡献,进而确定它们所得利润收益的多少?在这里就是错误地把“物劳动创造价值”当作不需要证明的既定前提条件,所以是错误的。所以说,价值学说的最重要的课题就是,首先要证明“物劳动会创造价值”这个元命题。
也许有人会说,价值学的研究重心不是论证“物劳动会创造价值”的问题,而是论证实践问题,即允不允许“物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因为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尤其说没有论证这个问题,倒不如说,在马克思的世界观中,是坚持不允许这个命题成立。因为这个命题一旦成立,它一定会对人类劳动阶级本身构成威胁,甚至对社会构成威胁。所以这是一个阶级性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所以马克思要坚持“物劳动不会创造价值”这个反命题。
笔者认为:单从理论观点上讲,这个“物劳动创造价值”的正命题是非论证不可的。因为如果物劳动不会创造价值,那么,即使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所谓“阶级性”问题,即“允许不允许”的观念是不允许存在的。因为,如果这个正命题被证伪,那么,无论你允许或不允许,这个观念都是不能存在的。因为在真理面前,一切人包括一切思想都要让步。
论终极价值源泉
一般高中生都读过《政治经济学》这门常识课程。在这门介绍马克思经济学的教科书中,人们很容易知道,“价值”是经济学的基本范畴,价值问题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问题。所谓“价值”通俗讲,就是指金钱、货币或钞票。对价值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则是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对象。由于价值关系国计民生,所以应从政治的高度来严肃对待。
那么,在社会生产即工农商各产业中,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又是由谁生产的呢?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课题。应当说,在人类历史上,自从出现了商品生产和交换,价值问题就出现了。不仅如此,关于“价值”的学问也就出现了。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诸侯国之间商品交换频繁,因此,价值和价格概念也相继诞生了。在这一时期,齐国出现了运用“轻重之术”(价值规律)谋取国家財富的伟大经济学说——《管子》。在西方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也对价格问题进行了探讨。但真正系统研究价值,则要等到18世纪的西方古典经济学时期。
在西方古典时期,有许多杰出的经济学家都想论证,创造价值的因素即源泉除了人类劳动之外,还有土地和资本(如机器、仓库和厂房等)。这些伟大的经济学家如威廉-配第、萨伊、麦克库洛赫和詹姆斯-穆勒等。其中配第是“两要素价值论”的发明者,他认为土地和人的劳动一样也会创造价值。而萨伊是“三要素价值论”或“生产要素价值论”的倡导者,他认为资本、土地与人的劳动一样都能创造价值。真可惜,古典经济学家,因为不能证明他们的观点,所以他们的理论最终都失败了。
我们知道,马克思经济学直接继承了亚当-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价值创造的终极源泉唯有人类劳动。正因此,西方古典经济学家的理论,遭到了马克思的强烈批判。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针对萨伊和麦克库洛赫等的“多元价值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武器,进行了科学证伪。
例如,马克思说过:土地和资本怎么能够创造价值呢?因为它们都是使用价值,都是物。从土地或资本到价值,一边是自然物,一边是社会关系,它们永远不能公约和等同。其次,即使土地和资本能够创造出价值,那么,它们各自生产的价值,在市场上怎样比较大小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其实质是,土地和资本要创造价值,它们就必须拥有和人类一样的劳动力。因为只有人类劳动力,在生产中才能提供劳动,从而创造出价值。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实质是,如果土地和资本会创造价值,那么它们也一定会创造使用价值即产品。但是,在商品市场上,它们生产的产品如何交换呢?它们商品交换的依据是什么?如果是土地和资本创造的价值,那么,这种不同要素创造的不同价值,它们的实体是什么呢?如果不存在同一的价值实体,因此这些不同源的价值就不能比较大小,所以由土地和资本生产的产品,在市场上就不能交换。在此应当肯定,马克思的批判是入木三分和非常正确的。
总之,价值研究的最根本使命就是,寻找终极价值源泉或者价值实体。所谓价值实体就是要回答:如果说土地和资本会创造价值,那么它们的价值最终是由谁创造的呢?过去的经济学家(包括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不能回答这个难题。但是,当历史进入21世纪后,《自然经济学》却回答了这个科学之谜:它就是自然劳动!
由于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和资本等)都凝结了,由自然能量转化而来的自然劳动,因此,生产要素创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光荣使命,就自觉地落到了自然劳动的肩头上。所以说,正是有了自然劳动,才使社会生产中,各种不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价值可以比较大小,从而找到了交换价值的统一尺度,而且从而找到了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可以互相交换的依据。
由此观之,人类历史在不断前进,人类的认识史也在顽强向前推进。可以说,正是发现了自然劳动,经济学上的一场伟大变革才从此掀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