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贺硷

04-12 作者:香袭布衣

古莘合阳,金水西岸,人杰地灵,有村贺硷,那是一个县域内过去挺有名的财东村子,与县东的灵泉并驾齐名,两个村子,上辈子的老人中有过姻缘,可谓是门当户对。而我就有幸出生在这个村子,至今都没有离开过,只因为一份深沉的热爱和关中人骨子里恋家的故土情深!

贺硷村村庄不是很大,却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民风淳朴,世代安居乐业。尽管地处金水沟西岸,距离沟边一里路的样子,田地却是一马平川,加之地势略高于四周村子,村民又以贺姓居多,故名贺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小小个村子,区区人口五百之众,民殷田肥,人才辈出,实乃风水宝地一个!

贺硷村的财东家当年势大,家业兴盛,资产丰厚。起家的老祖先名讳贺锡福,钉碗碟的小炉匠为业,敦厚勤劳,于清同治年间折价收买了甘肃徽县的一家药铺,诚信为本苦心经营,生意渐渐兴隆,及至光绪年间时 ,增设耀县春茂永,江洛镇的复春茂,以及三原县的万庆德等十大号,资金有百万两白银的规模,雇员百余人。其间置地盖房,古村最是兴盛。少时幼稚,竟真以为财东家的钱财都是压榨穷人的,往前数三辈,结果一看也是穷人,其实财东家的田地都是真金白银买的。贺硷村的土地最多时候,北至金水沟畔,南至良石城岭下,西至南蔡村边,东边与北渠西相邻,尽是良田,一望无垠。关中人认死理,富贵必归故里,生意再大,银钱再多,最终都用于置地建宅,这也许就是关中商户发达而不久长的缘由吧,年代已远,不宜细究。

耕耘为食,土木为居,财东家发迹后,在老家修建了许多豪宅,可惜历经了历史的巨变,早已荡然无存,单就仅存的几座旧房子来看,足以推测当年的华丽壮观了,屋脊高约一人,檐下透花镂空,胡门胡窗古香古色,不由人慨叹古人技艺之精湛。厚德方能载物,单单势大是不足以扬名的,必定有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来增色。财东家里相传有一辈子弟,官至四品大员,年代久远,名讳已无从考证,只听老人们谈及恭称贺四威,估计与职位有关。此人在世时出资修建了村子的五处城门楼子,一直到我上小学时还能看到那高耸威武的样子,每到夜幕时分,城门紧闭,小小村子固若金汤,与邻近村子的杂乱模样相比,让人骄傲不已。传说西马村的土匪攻打了几次合阳县城,路过贺硷都只能绕道而行,财东家里有自己的民团,有武器守护,村民们免受其害。加之不知从那一辈的先人手里,村子的地下就修了一套成规模的防御设施,三条巷道下各有各的地道,下面有主巷道,侧面小窑洞按户分列,东头有口水井与地道相连,地道的出口多为隐蔽之处,石碾下,大树旁,布置精细,深度距离地面两丈有余,据说入口在村东一里外,骡马车可以入内藏匿其中。清同治年间回民暴乱,关中汉人损失千万有余,贺硷村民却幸免于难,自然多亏了先辈们的智慧。如此浩大的工程,缺少了富贵人家的力助,断然是不会成形的,可叹文字记载的少之又少,先祖的功绩湮没了许多。

贺硷人思想传统,做事有规矩,有句话说得巧,细密莫过贺家舍。小小村子,中巷早先有座三连房,前后皆为贺家祠堂,中间为旧时学堂,南巷东头城外有一座杨家祠堂,北巷西头为李家祠堂,中巷西头有座土地庙,都是感恩念祖熏陶礼仪的场所。生长在这样的村子里,知书达理便成了一种必然,成不成大器,出格淘气的子弟几十年倒真真没有一个。世事风云变幻,富贵恍若云烟,及至解放后,打土豪分田地,穷人当家做主,财东家便一败涂地,风光不复。斗拱飞檐的房子拆完了,城门楼子也搬了,尊崇礼仪的祠堂也没了,土地爷搬的送到了村北地头的老埝下。过去的辉煌一去不返,但贺硷人民几百年来那一种勤劳质朴,礼待宾朋的品性依旧源远流传,打开了封闭许久的城门,迎来的是惠普天下的春风,贺硷人民以极大的热情走进了新时代!

贺硷人智慧,村子里历代不乏能工巧匠。当年财东家的每一座大房都雕梁画栋,结构精巧大气。而今的田间地头随处都散落着精美的石雕,尤以当年涝池岸边的石刻为最,那幅三娘教子的图案栩栩如生,人物形态逼真活泛,连织布机上的经纬线都丝丝可见。另外有两幅照壁的图案,一个福字,一个寿字,都是用两盘龙创意而成,都相当的艺术水准。记得有一次省上的民俗专家来采风,热心的我带他们去观看,居然第一眼都没有看透其中的奥妙,听我讲解后,才连声慨叹,如此好的东西真应该收藏到博物馆里。巷道里许多的拴马桩,无以数计的柱顶石,生产队时期饲养室烧热水用的大铁盒,门前少时常见的上马石,石鼓,等等许多彰显先祖智慧和技艺的物件最后都一一流失,不复存在。东西丢了人还在,新时代下,许多的农家子弟走出家门,以自己的技艺谋生,用勤劳的双手过上了殷实的幸福生活。贺硷村的面花手艺一经面世就大放其彩,进过省城出过国,也为巧手的半边天们赢得了荣誉和信心,更带来了经济实惠。社会在前行,一些诸如社火旱船,花样繁多的锣鼓技艺等传统民俗渐次没落,那些曾经热闹非凡的场景也只能在记忆里追寻了,唯有惋惜二三。(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贺硷人淳朴善良,有情有义,自然不乏有优秀的子弟脱颖而出。与我同辈的贺志毅大哥,学识渊博,精通外语,兼之一笔好写,曾担任西北局书记习老的机要秘书,后竟因成分问题屈居乡野,才非所用,实在令人惋惜。南边巷已故老人梁杨献同志,年轻时曾荣获团中央直属机关先进个人称号,与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毛主席,周总理以及朱德元帅等合影留念,调任北京机要部门工作,六年后却因为怜念家人之疾痛毅然离职,回乡务农。曾担任村多年大队长职务,一生淡泊名利,热心于村集体事业,为村上讨回土改时期国家粮站征用的两座大房,更为本村社火的研习和传承付出了心血。当然最值一提的要数中间巷的李宗奇老哥,官至省厅,不忘乡梓,知恩回报,为家乡的建设多方行走奔波,不遗余力,实在可敬可赞。过去的贺硷村地处‘马尿泡馍馍’的旱原地带,生活用水以下雨水为主,宁舍一个馍,不舍半碗水,足以可见水的金贵。经李大哥多方联系筹措为村子打了一眼深水井,一下子解决了包括临近共六个村子的吃水问题,甘甜的自来水通到了灶台,欢庆的锣鼓敲打了一月有余。随后又联系资金硬化了所有的巷道,修建了漂亮的小学教学楼。几年间贺硷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大的恩惠都源于他对故乡的那一份深情和热爱,更因了那一颗良善感恩的赤诚之心。做人,把人做好,做事,把事做实,多么智慧的话语,他用自己的躬身力行为村庄的发展画上了辉煌的一页!应该记叙的肯定不止这几个人,每一个平凡的村民都同样为村庄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每一位曾经挥汗如雨辛勤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先辈们都值得我们后代的子孙铭记。树有根,水有源,感恩和回报故土是我们永远不变的情结。

贺硷人尊师重学,信奉唯读书可以通达的古训,这样的村子自然是最有希望和活力的。近年来村子里涌现了许多的青年才俊,一个小小的村子里竟培养出了三个中科院的研究员,四五个博士生,北大景观学院的院长,西安铁一中的优秀教师,自修成才的市级青年作家,还有许多企业单位的优秀中层领导,如此可喜的盛状皆源于贺硷人对文化的推崇和敬畏。所谓文脉,其实就是村庄的百年传承里,因为有了那一份对文化的认知和执着追求的精神支撑,那一种砸锅卖铁也不能误了孩子的超俗理念,才形成了这滔滔而永不枯竭的风水活力。村庄是有灵魂的,精神的传承才是最有力量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局限和弊端,贺硷人过去思想陈旧,重于农耕,女子不外嫁,不习惯于给人打工,缺乏创新的勇气,也延缓了村庄的复苏和发展。新形势下,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智慧的贺硷人民自然是不会甘于落后的,我们有信心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相信所有的村民都会为之不懈的努力,因为我们是骄傲的贺硷人,财东家的后代。俗话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哈哈!贺硷人的势永远是不会倒的,那是骨子里生就的,一成不变,更会血脉相传的。

路遥大师有一句话说的精透,踏上故乡的土地,就不会感到走投无路,在这个创造了你生命的地方,会包容你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读懂了,也许就会明白故乡永远是我们的根,它有着母亲一样博大的胸怀和慈爱。一个村庄是一个有着多重情感纽带形成的固定群体,它一定有许多共同的道德礼仪,推崇以及敬畏等等许多精神层面的传承和延续,于这个意义上来说,村庄是永恒的。源于对贺硷深沉的热爱,更因了我所有的先辈们都掩埋在这片黄土里,我深深的敬畏着这片养育了我的土地,唯有用自己拙笨的笔墨写下关乎村庄的点滴,它的曾经,它的现在,还有期待里的未来,所有的一切美好,我的最爱!我想这应该也是所有村民的最爱。

祈福贺硷的明天更美丽,所有的乡亲幸福安康,村庄世代万年长。

香袭布衣于2019年4月5日

共 7 条文章评论
  • 一篇经心的文字,写给生我养我的小村庄!2019-04-12 18:03
  • 佳作欣赏2019-04-14 16:31
  • 顶!!!2019-04-17 10:01
  • 豫原:拜读佳作。点赞,推荐阅读。2019-04-17 13:11
  • 学习问好!2019-04-17 15:37
  • 拜读大作,欣赏点赞!2019-04-23 17:02
  • 拜读佳作。点赞,学习问好2019-05-06 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