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餐那些事儿
野餐那些事儿
《野炊》
作者:宋·陆游
农事未兴思一笑,春荠可采鱼可钓。
霏霏小雨忽已晴,堤上相携踏残照。
村场酒薄亦有力,把盏相娱不辞釂。(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眼花耳热言语多,霍然已醒如过烧。
人生百年会有尽,世事万变谁能料?
酒空人散寂无声,为君试作苏门啸。
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的一篇关于“野炊”的场景描写。形象逼真的传达出田园野炊的美妙,同时也表达出作者的人生感悟。让人读后发出无限感慨。
引言
自古以来我们的传统就是乐山乐水,山水田园也就成了我们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古代文人的精神家园。那么沉浸在山水之间必然少不了吃食。有的还会烹羊宰牛且为乐,也有品茗温酒的。更别说农人在山林中打猎采野果,野外获取食物信手拈来,所以野炊这件事,似乎就是我们的传统,又或者追溯的更远,这是我们人类原始记忆—渔猎和采集。
小时候家乡(西安的小村庄)村庄周围有很多可以吃的东西,每年到这些植物成长季节就要采集些来吃。野生类的植物果实或茎根,如野酸枣、柿子、槐花、榆钱、蒲公英、甘草根、香草根、野蒜苗、荠菜、马齿苋、水芹菜、黑浆果、野芝麻、野豌豆、灰灰菜等等,这些都是自由生长的,不是农人自己种植的植物。而这现在被称为农家特色菜的野生植物,大多数都是在饥荒年代用来做食物的,是人类生存智慧的体现。小时候吃家里的饭吃惯了,反而去采集这些吃觉得比较有意思,比较香。
除了乡野植物,当然就是河里游的。家乡河里有很多不同品种的水生生物可以来吃。有鲫鱼、鲤鱼、草鱼、黄辣丁、鲶鱼、七彩鱼、白条鱼、木头鱼、泥鳅、黄鳝、螃蟹、河虾、小龙虾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大家猎鲜的食物。这是这片土地赐给这片子民的宝库,从这里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拜土地爷。
再有就是农人种植的玉米、小麦、土豆、西瓜、红薯等等,这些通常是偷采,虽然不光彩,但是那个时候比较小,只是觉得好玩,有意思。长大了,显然不会这样去做,这也算成长的一个过程吧。
野餐的行动
小孩子的天性是玩,幼儿园阶段的我们喜欢在操场用瓦片当案板,青草作菜,瓦片敲打成圆形做碗,学着大人的样子,老大、老二、老三坐好,爸爸妈妈开始盛饭,一家人开始吃饭,然后嘴里发出啧啧的声音,仿佛真的在吃饭,而且很香。再长大点,就开始真的去野餐。小时候的最喜欢在河边玩耍,尤其是夏天。在大孩子领导下,我们会分工,弄玉米的去弄玉米,捡柴火的捡柴火,如果人少了就一起行动。河岸边的树林里多的是枯枝落叶,河对岸多的是玉米。为什么去河对岸,因为河这边是自己村庄的,对岸是隔壁乡镇,谁也不认识,即便发现,跑回家都没人来找。这边都认识,看见了就直接去家里了,也许熟人社会的地域观念就在这里形成。在河里游泳累了就上岸烤玉米。烤玉米是不要剥皮的直接烤这样玉米一半焦黑,一半带有水煮的味道,很是香甜可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怎么去获得更多枯枝,怎么生火,火怎么烧的更旺。提高了小伙伴的动手能力和日常生活常识。
夏天有时候也会和大家商量带着油、盐、调料、馍馍、方便面和洋瓷碗去河边野炊,谁带什么,谁带什么都有分工。在河里捉到的鱼虾,小的和有鱼子的放生,挑选合适的虾米在沙滩上铺上一张纸然后放小虾米一会儿就被沙子高温烫熟了就可以吃了。或者直接倒点油和调料炒着吃,然后煮点方便面,折两根树枝或者硬的草茎当筷子,一顿野餐就这样完成了。虽是简单原始,却是过的愉快终身难忘。
冬天时候去河坎地带烧火,然后挖锅台,烤红薯煮方便面。因为家乡河坎有的地方刚好有我们站起来的高度,我们就在那里掏窑洞式的挖个洞,再从上面挖个口,在地下烧火,在上面烤红薯或者煮方便面,这样有自然风直接添加柴火就行。这也是在实践中根据地形进行总结创新的玩法,取了暖,烤了火,煮了食物,玩的不亦乐乎。
再到后来去四川工作的时候,特意组织当地小朋友去野餐,让大家自行商讨怎么买菜,怎么分工携带东西,怎么做饭,全部让大家自行讨论决定,我不参与任何意见,就这样还真的锻炼出来,大家学会了自我管理。其实这也算乡村过事的预演吧,让大家提前进入角色的预演,学会处理事情。也就在这些当中,让我们对课本中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知识。比如生物的、力学、地理、语文等知识。
野餐让我们和祖先一样学会如何在野外生存,锻炼野外生存能力,也同时学会很多技能技巧,让我们学会面对自然,独立处理事情,让我们提前进行了人的社会化的演练,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让我们更加有力量,有智慧。
同时在大自然当中野餐,我们享受着阳光、草地、树林的风光,感受着自然的气息,让我们感到无比惬意和美妙。
正如鲁迅在《社戏》里面写到的关于煮豆子的情节,让他终生难忘。也是,到现在回忆起来,我还能想起煮方便面和烤玉米麦子的味道,扑面而来。我想念那些野餐的儿时岁月。
2019年3月18日星期一
在这里,你将透过我的文字,用你独具的慧眼和我一起发现、了解、探讨社会、人生。且行且思。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微信luxin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