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杰:《五月话“端阳”》(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十五)

06-06 作者:随心所欲

《五月话“端阳”》(话说北京系列节目之十五)

作者:于学杰

端阳节,又叫“端午节”、“重午节”、“端五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艾节”、“蒲节”。民国初又曾定为“夏节”;抗战时期又定为“诗人节”。它是我国汉族中流行最久、影响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族也流行着这个传统节日。这个节日的名称很多,如细究其因,大都有所据。“端”与“初”同义,“五”和“午”相通,“午时”为“阳辰”;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名称多由此转化而来。

至于“艾节”和“蒲节”,则是因为这一天的风俗家家的门囗和堂屋要挂艾蒿和昌蒲草,传说可以“避邪驱瘟”之故。据《京都风俗志》:“五月初一曰起为端阳节,……即古天中节”。“诗人节”则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

现在只有五月初五这一天为节日,可是在旧时则要从初一至初五过五天节日,初一为“小端午”,初五为“大端午”。

这一节日的原由,说法各异,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一类是为纪念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屈原。这一说法比较普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不断丰富它的内容。有的地方增加了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有的地方增加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因为伍子胥也是五月初五投江而死的。有的地方增加了纪念辛亥革命时的秋瑾就义的内容。

一类是认为这个节日是“龙的节日”。最具代表性的是闻一多先生,他在《端午考》一文里,列出了有关典籍中的一百零一条记载,论证他的这一论点。

一类是这一天为“恶日”,五月为“恶五月”。以北京地区为例,《燕京岁时记》就有“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毒之形,悬而售之,京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于门傍,以禳不祥”的记载。

一类说端午节始源于夏至。《后汉书.礼仪志》中说,汉代五月五日风俗源自夏、商、周之“夏至节”。唐朝韩鄂对此的解释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意思是说只有在夏至,太阳才可完全合于正阳之位。古代天中节就是由此而来。

至于在节日中人们的饮食、活动,各地均不相同,唯有吃粽子各地大都一样,而且这一习俗至今仍留传着。值此机会,祝各位读者节日快乐!

共 0 条文章评论